李曼
孟曉東在《用生長定義教育》一書中指出:語文課堂的對話是將老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是基于學生在課堂中的發展為核心價值和基于語文教學的本體要求,需要從對話的角度發現學生語文學習的本質,在“瞻前顧后”“左顧右盼”“上聯下掛”中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以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賈平凹的《一棵小桃樹》教學為例。
一、對話的視域:實現語文經驗的“瞻前”與“顧后”
“統編版”語文教材提出了具體而明晰的語文要素。《一棵小桃樹》在閱讀提示當中編者給出了本文的學習基本提示:“小桃樹與作者的情感聯系,我的小桃樹就是另一個我。”語文學習需要語文經驗的“瞻前”與“顧后”。在本單元的學習當中,學生已經學習了《紫藤蘿瀑布》這篇課文,二者都是抒情散文,但又有所不同。在語文學習當中,就要讓學生已經具有的語文經驗在新的文本閱讀當中得到運用,不斷地生長,這是語文教學的要義之一。在執教《一棵小桃樹》時,教師就體現了這樣的教學視域:
1.植物比較
師:同學們,這兩篇課文都是散文,寫的都是植物。一個是紫藤蘿,一個是小桃樹,從我們對植物的元認知角度來看,這二者有什么不同?
生1:紫藤蘿是一種優良的觀花藤木植物,而小桃樹本身就是農村隨處可見的落葉喬木。
生2:“紫藤蘿瀑布”是宗璞女士“美的發現”,“一棵小桃樹”是賈平凹先生經歷的化身。
生3:兩者“物象”不同,表達的“意象”也不同。
2.作者比較
師:結合課前查閱的資料,說一說這篇散文的作者在寫作本文的時候,心境與情境有什么不同呢?
生1:宗璞是因為弟弟生病有感而發;賈平凹是在迷茫中看到希望,在希望中看到未來而作。
生2:兩人都寫了現在的“紫藤蘿”、過去的“紫藤蘿”;現在的“小桃樹”、過去的“小桃樹”。
3.編排比較
師:同學們,這兩篇課文,編者在處理上有哪些不同呢?
生1:第一篇課文有“預習”作業,第二篇沒有安排“預習”。
生2:《一棵小桃樹》有五處“批注”。
生3:兩篇課文的課后作業也不同。
從以上的教學活動當中,我們不難發現教師在執教的過程當中把學生的學習經驗進行了聯系,把學生的文本認知與作者的生活經驗進行了聯系,這樣學生就重新構建了從“這一篇”閱讀走向“那一篇”閱讀的路徑。中學語文學習是以多篇文本的組合為教學單元,這意味著在教學中教師需要“瞻前顧后”。首先,是知識的前后聯系,進一步了解散文都包含著怎樣的情感和寄托;其次,從語文能力的角度,從言語之美到言語之樸實,這是語文知識的前后比較;再之,從學習策略的角度,讀懂散文需要聯系作者的身世,作者的情感,實現語文能力的生長。
二、對話的視線:實現學科本質的“左顧”與“右盼”
語文學科的本質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語文學科的學習當中,就要從語文基本素養出發,“左顧”語文的知識與能力,“右盼”學生的學習經驗與方法,實現言意共生。
例如在《一棵小桃樹》中,品讀小桃樹的“沒出息”是教學的主要環節之一,也是散文中飽含“寄托與感嘆”的本體性知識,是學習的重點,教者這樣設計“左顧”與“右盼”的結合。
師:課文中一些描寫反復出現,比如多次描寫小桃樹“沒出息”。散文中這類地方,往往寄托著深意,要仔細體會。大家先找出相關的句子讀一讀,然后看看想到了什么?
生1:我讀的句子是“它長得很委屈”,我覺得“委屈”這個詞寫出了小桃樹的“沒有出息”。這一個長句子把小桃樹生長的枝黃葉瘦的特點寫出來了。
師:同意嗎?
生(齊):同意。
師:同學們,作家賈平凹說小桃樹長得“委屈”,實際上想表達的是什么?
生1:小桃樹長得瘦弱。
生2:小桃樹長得不幸福。
生3:小桃樹長得難看,長得不健康。
師:同學們,你們的理解是有道理的,這里的“委屈”就包含了瘦弱、難看、不健康、不幸福等意思。但是,問題來了,為什么賈平凹不直接用上這些詞,而是用“委屈”一詞呢?我們會說“這個人長得委屈嗎?”
生(齊):不會。
師:同學們,賈平凹是一個大作家,大作家用詞是經過仔細推敲,反復斟酌的,我們仔細地打量這個詞,竟然從中讀出了這么多的意思。陌生化的用詞,有助于表情達意。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者通過“委屈”這個“言”,去表達對小桃樹生長過程逼仄這個“意”。從書本知識過渡到生活知識,從作者語言聯系到學生語言,從書本的隱蔽內涵走向言意表達的共生與開放,在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左顧”就是要求我們找到文本中隱含的教學價值,“右盼”就是與學生的學習經驗聯系起來,實現言意共生。
三、對話的視點:遵循語文學習經驗的“上聯”與“下掛”
首先,與作者生活聯系。從文章的結構來看,散文具有“形散”的特點,中學生在對文本的理解上,由于語言具有跳躍性,因此理解起來就有難度。教師在課堂上要引導學生聯系作者的生平,了解寫作的背景,作為閱讀的起點,這樣就為學生們閱讀做好了鋪墊。賈平凹曾說:“小桃樹象征著我的幸福和希望,小桃樹的坎坷經歷又和我的人生相似,所以,我關注它、愛護它。”
其次,與意象之美聯系。散文具有“神不散”的特點。作者進行散文創作,都要營造出一種“意象”。在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當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進行感悟,提高散文當中所蘊含的意境對于學生的感染力。在《一棵小桃樹》教學當中,教師就要圍繞小桃樹不斷地逼近小桃樹的本質,讓學生體會作者與小桃樹之間發生的故事,讓學生感悟賈平凹對童年生活的感受。作者在進行散文創作的時候,所蘊含的情感往往不是直接表達,教師就要抓住作者筆下的“物像”,找到情感表達的調子,這樣才有助于學生真正走進文章的中心,讓學生與作者情感時刻同頻共振,增加學生的理解能力。
最后,與作品情感聯系。散文作品是作者情感的寄予,通過朗讀,揣摩作者的遣詞造句中蘊含的情感,是“上聯下掛”的學習形式。作者通過對小桃樹的回憶,進行抽絲剝繭,層層遞進,抒發了自身的感受,那么在朗讀的時候,抓住關鍵語句,就有助于學生獲得文章的情感內容,真正感受到語言的魅力。
總之,引導學生走向閱讀教學的深處,在“言有盡而意無窮”中,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動態平衡,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東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