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君 段娟娟



小說文本,在教學中應該教什么?看似很明確的問題,很多教師認為,不外乎“情節”“人物”“環境”,即小說的三要素。教師通常會指導學生梳理該小說的主要情節內容,提煉小說的主要人物,分析人物形象及特點,最后對文本的細節展開鑒賞,包括對小說環境描寫特點的分析,等等。似乎這些成為小說文本教學的主要內容。但在實際教學中,課文所節選的小說部分,人物形象并不突出,甚至人物與作品的主題可能還存在矛盾。教師需要拓展補充材料,來勉勵學生。事實上,解讀小說作品,可以嘗試通過結構分析的手法,來促進學生對小說作品的深刻理解,把握小說的寫作特色。
一、巧用結構分析,厘清小說文本脈絡
讀小說,要教給學生剖析小說三要素的方法?!叭宋铩薄扒楣潯薄碍h境”是三要素,但有時在小說閱讀中,“環境”要素不明顯,或者說,小說的環境描寫,著重體現在小說發生的時代背景等方面。在部編教材中所節選的小說,“人物”“情節”部分往往較為明晰,但“環境”部分不是太顯著。因此,在解讀小說時,如何辨析三要素,所謂的結構分析,就是從小說情節分析入手,通常有“起因、發展、高潮、結局”等序列。借用小說文本結構序列,但并非適用于所有的小說文本。一些小說文本,故事背景性內容偏多,有些小說文本,故事結局之后還有升華或說明;有些小說文本,只交代了“起因”“結局”,“發展”“高潮”部分并不突出。所以,對于常規的小說文本結構序列,還要根據具體小說內容,合理提取結構分析方法。舉例來講,在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該單元為小說單元,其中的《范進中舉》,選自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小說的寫作手法是極具諷刺意味,借用范進中舉前后的變化,將世態炎涼、趨炎附勢的社會風氣進行了辛辣諷刺。在梳理小說結構中,嘗試從“起因、經過、結果”序列來展開小說內容,必要時融入“背景”“升華”部分,讓文本結構一目了然。如圖1所示。
分析該結構圖,其畫法說明如下:結合全文內容,梳理文本長度,參照每5行為“1厘米”長度小格,就文本的“背景”“起因”“經過”“結果”“升華”部分進行對照標識出來。針對一些相關文本偏少的,可以不用標識,但從結構圖中,可以大體揭示整個小說的基本結構。如此一來,在分析小說時,學生可以借用結構分析,快速厘清文本主要內容。
二、借用結構分析,抓住小說詳略及要旨
解讀小說文本,畫出結構分析圖是基本要求,因為很多小說文本,其結構分析圖具有相似性,只是在“背景”“起因”“經過”“結果”等部分,長短有所變化,至于小說的“詳略”“重點”“要旨”等內容,還需要進一步細化。從《范進中舉》一文結構分析中,關于“背景”的筆墨較多,而“起因”部分則很少,重點部分為“結果”,即范進中舉后的社會眾生相,這部分也是小說的“主旨”,在于通過“范進中舉”這件事,來揭露當時社會好官名利祿的風氣。這一寫作結構,與該小說所諷刺的主題具有關聯性。但對于其他小說文本,我們在結構分析時,也要把握其詳略或主旨。舉例來講,在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閱讀《臺階》時,根據結構序列,文本結構如圖2所示。
通過對小說文本進行閱讀,“起因”部分較短,“經過”部分較長,“結果”部分清晰?!杜_階》一文,因為“父親嫌家里的臺階低”,引出后續的故事情節。在對文本主旨進行分析時,“經過”部分,幾乎用了父親小半生的時光,艱難地努力后,加高了臺階,但“結果”卻是“不習慣”,由此產生的悲劇結局,正是作者想要表達的小說主題。為此,在進行文本結構分析時,通過增添概括性的批注方式,幫助學生厘清文本結構的同時,更能抓住小說所要表達的主旨意趣,為學生深刻解讀小說提供參考。
同樣,解讀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綱》時,該文以章回體方式,講解每一個故事,有起因、經過、結果,但在詳略變化上,又與話本小說的章回結構相銜接。如圖3所示。
在話本小說中,每一章的末尾,會對新的故事人物進行簡單交代,以設置懸念等方式,呈現故事“起因”,接著展開大篇幅的“經過”敘事,最后呈現戲劇性的結果,有時也會對結果進行解釋,這種文本結構特點,契合說書人的講演需要,可以通過“懸念”,來抓住聽眾的好奇心,也為新故事的展開,做好鋪墊。與之不同的是,在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閱讀《蒲柳人家》時,該文的結構相對繁復。如圖4所示。
從圖4所提煉的結構中,“結果”前置,說明該小說的敘事手法采用的是“倒敘”,也有“補敘”,向讀者交代了何滿子的主要線索,并通過對其成長背景、父母、祖父母的介紹,將故事內容豐富起來。但對于整個小說,故事情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對當時所處年代的介紹,特殊的年代,造就了人物的特別之處。小說在人物形象塑造中,以“不完美”為主要手法,介紹了普通人的愛國群像,但這一敘事手法,卻更易抓住讀者,激發讀者的情感共鳴。正因為如此,該小說的寫作,才極具動人的情感力量。由此,通過對小說文本結構的剖析,盡管小說結構存在差異,但利用結構分析,凸顯小說教學的側重點。
三、提取小說文本結構,抓住寫作特色
讀小說,提煉小說文本結構圖,不僅要厘清小說敘事的思路,還要通過結構圖,來提煉小說的寫作特色。每個小說文本,在結構上多遵循“起因、經過、結果”的結構,來展開線性敘事,如《臺階》《范進中舉》等。但也有些小說,其結構復雜,如《蒲柳人家》《孔乙己》等。如圖5所示。
在《孔乙己》中,文本敘事的線索,并非依據故事發展脈絡展開,而是從“人物”描寫、“事例”介紹中,來刻畫人物命運。對于該文,并不關注“故事”敘述,而是更關注“人物”。由此,對于初中階段小說解讀,可以歸納為情節型小說、人物型小說。前者注重講故事,通過故事的講述,來揭示小說主題。后者在于刻畫人物,并不重視情節的發展,所選擇的故事,在于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是為人物服務的。因此,在解讀小說時,教師還要結合文學作品的類型,指導學生提煉文本結構圖。另外,針對小說情節結構的分析,還可以分為線型或非線型。線型描寫,有單線、復線、環線型手法。非線型描寫,在形式上打亂時間或因果順序,以淡化人物或情節來揭示小說主題。因此,梳理小說結構圖,通過結構分析來抓住小說的寫作特點。
四、立足小說抓結構,明確教學思路
在對小說文本進行解讀時,通過結構分析,來把握小說三要素。在實施中也會出現“人物”形象與寫作依托相矛盾的情況。舉例來講,在《臺階》結構分析中,對于“父親”形象的刻畫,原本是描寫父親的艱辛付出,但到最后,卻變成了“負面”形象,“不適應”“不習慣”。教師在解讀小說前,要先對文本進行分型,準確辨析是情節型文本,還是人物型文本?!杜_階》一文,按照情節結構進行分析,“父親”只是整個情節貫穿的一個人物,通過對情節主題的挖掘,作者想要表達的是普通人的價值選擇,而非凸顯“父親”的人物形象。
同樣,在解讀《范進中舉》時,該文所諷刺的對象,并非范進這一個人,而是將社會現實作為嘲諷的對象。顯然,范進只是故事的起因,圍繞范進中舉前后的生活場景展開描述,來揭示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弊病。所以說,將結構分析引入到小說文本,要恰當運用,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小說主題。
總之,讀小說,結構分析的運用,對教師也提出更高要求。通過結構分析,抓住文本要點、主旨,分辨文本的核心是情節還是人物,讓學生讀懂小說,抓住小說的寫作特色。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