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筱梅
7月份,富華投資20億打造的全新產線正式建成投產。
作為全球掛車乃至商用車車軸領域里擁有絕對銷量優勢的企業,富華此舉意味著什么?這個全新的產線是什么樣的?富華決策者是基于怎樣的發展思路來進行這樣的大手筆投入?這個全新產線的建成對于富華乃至整個掛車車軸行業來說,會帶來一個怎樣的改變?
帶著這些疑問,我們采訪了廣東富華重工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譚嘉驊。

譚嘉驊是此次富華全新產線推動的執行者和決策人。而要想了解富華這些決策的原因,還必須了解譚嘉驊的個人經歷。

廣東富華重工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 譚嘉驊(右二)
首先,富華成功地進入到東南亞市場,隨后在澳洲成立分公司并建設工廠,搶占了澳大利亞50%以上的市場份額。
2006年,富華開始進軍美國市場。
2008年,富華進入歐洲市場。
2014年,富華成功地收購了荷蘭VALX公司,富華歐洲分公司正式成立。
10年間,富華車軸賣到了世界各地,獲得眾多歐美車企業和物流企業的青睞。譚嘉驊說:“最讓我感到自豪的是,把中國制造的掛車軸和懸掛系統賣到了現代汽車工業之都——德國。”
2016年,隨著國內開始“9·21”治超,重卡銷量開始連年增長。在這樣的背景之下,2017年富華車軸的全球銷量突破100萬支,創造了半掛車車軸銷量的世界記錄!這一紀錄比當時第二、第三、第四位的銷量總和還要高。
魯能的表現也同樣有些難堪,兩隊自2008年至今已在中超交手20次,魯能隊1勝9平10負的戰績簡直慘不忍睹。
2018年,譚嘉驊開始擔任富華重工總經理的工作,全面負責富華商用車底盤零部件業務的研發、生產與銷售。彼時的國內外市場兩開花,富華的產銷狀況如日中天。
譚嘉驊說:“2017年我們賣出了100多萬根車軸,雖然站上了新高度,但是我卻產生了更多的危機感”。
也許有人會說,譚嘉驊太“凡爾賽”了。但是譚嘉驊的這種“凡爾賽”式焦慮是真實存在的,在市場最鼎盛時期,富華的銷量數據越好,他的焦慮就越嚴重。
譚嘉驊認為,國內市場中重卡瘋狂的銷量增長持續不了幾年。而一旦市場“潮水退去”,無論是終端用戶,還是掛車廠,行業內所有的角色都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因此,富華必須不斷地拿出更具競爭力的產品,才能夠在新一輪競爭到來之時保持自己強有力的競爭力。
而在海外市場,富華車軸在全球各地的占比雖然在不斷增加,但“中國制造”給全球的印象依然撕不掉“代加工”的標簽。中國人在許多領域都能做到“規模最大”、“銷量最多”,但總是沒有底氣說“我們最好”,因此富華也必須在產品上做出創新變革,來扭轉外國人對中國汽車零部件產品的印象。
除了自身發展的迫切需求,富華身處的國內半掛車市場其實也亟待轉型。伴隨著治超政策和環保政策的不斷推進,國內的整車產品品質正在不斷提升,然而半掛車市場卻仍處于“價格戰”的漩渦之中,產品品質一直沒有明顯的提升。由此也造成了許多車“主掛不匹配”的現象,為行車安全埋下了隱患。因此,半掛車行業也在探索著轉型升級之路。



譚嘉驊說:“牽動掛車的是車頭,為用戶帶來收入的卻是掛車。”
一臺掛車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直接關系到用戶的安全和經濟效益,而掛車的性能其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的底盤件,尤其是車軸系統。作為這一領域的龍頭企業,富華也需要承擔起這份責任,為半掛車行業的轉型升級提供高品質的新一代車軸產品,引導整個行業向高效、安全、節能、高質量方向發展。
因此,無論是出于自身的發展,還是市場和行業的需要,富華都需要在產品的技術、工藝上推陳出新,拿出更有實力的車軸產品。
據了解,緊跟行業形勢發展,在當下國內制造業產線積極地進行智能化、自動化的產線升級過程中,富華巨資投入的全新產線實現了高度的智能化生產。由于采用了大量國際一流品牌的自動化設備,不僅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產能可達年產200萬套車軸的生產規模,而且最重要的是新一代產品的品質大幅提升,產品的一致性再次得到升華。
從量變到質變,富華實現了再次完美“蛻變”。
綜合美國和歐洲產品優勢,造真正適合中國運輸環境的掛車車軸
近年來,國內運輸市場環境正在逐漸朝著集約化、高效化方向發展,貨運市場運力過剩,競爭加劇,由此也對運輸車輛在長里程、長維護、出勤率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受政策法規影響,商用車的配置升級已經成為事實,牽引車市場集中度較高且法規執行嚴格,因此產品升級速度較快,配置越來越高;但半掛車生產行業門檻較低,產品品質參差不齊,即便是到了新國標階段,依然有不少掛車廠裝配未經驗證的車軸與懸掛產品,導致這些掛車產品的性能明顯滯后,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主掛不匹配導致整車運行效率降低,可以說許多用戶的掛車都拖了整車的“后腿”。
在新的運輸模式影響下,安全、長效、耐用、輕量化、智能化正成為當前商用車底盤行走機構的核心訴求。
中國需要一種全新的、符合未來物流高效標準的半掛車車軸產品,該產品應該符合怎樣的要求?鑒于此,首先富華分別對美國和歐洲的掛車車軸技術路線進行了深入分析。



美國的掛車車軸技術路線:設計相對簡單,成本較低,在美國本土的可靠性非常不錯,尤其是近年來油潤滑的輪端已經逐漸推廣到了掛車車軸的情況下,保養比較方便。但是,美國的路況及使用環境和中國有著很大的區別:美國山路少,直道多,貨物以輕拋貨為主,再加上甩掛應用較多,因此掛車橋輪端有充分的時間冷卻。而中國路況要復雜得多,如果單純地把美國的車軸技術直接照搬到中國,很有可能會出現耐用性不足、輪腔內壓力偏大、溫度高等系列問題。
歐洲的掛車車軸技術路線:設計更為精巧,產品輕量化方面表現突出,并且歐洲的山路也比較多,路況和中國比較接近。但是,歐洲的車橋設計有些過于繁瑣,且過載能力不強,這樣的產品后期的使用成本非常高,中國用戶很難接受。

通過以上的對比分析,譚嘉驊認為:中國的運輸環境是世界上最復雜的,未來世界上技術最先進、通用性最強的車軸和底盤技術一定會出現在中國。
譚嘉驊說:“在中國以外,我們在美國、歐洲以及澳大利亞均擁有研發團隊,并與當地車輛制造商與物流運營者深度合作。富華在全球各種路況、各種工況、各種環境下都擁有豐富的應用經驗,受益于在世界不同市場中所獲得的經驗,富華的工程師將不同地區的產品技術優點和應用經驗進行融合創新,實現全球平臺設計,優勢互補。”
由此,富華集團對其產品戰略做出了以下調整:結合中國的實際用車環境,從研發、設計、生產的各個環節入手,以智能制造為目標引領,富華要打造一款通用性最強的、品質超越歐美的全球掛車車軸產品。

做出戰略調整后,富華立馬進入到全面的、有條不紊的實施階段,開始迅速并同時推進了產品研發和新產線建設兩大塊的工作。
在產品研發方面,富華已經擁有豐富的全球市場的應用經驗,再加上富華集團國家級車輛底盤零部件實驗室的加持,研發實力毋庸置疑。
在新產線建設方面,如何解決“品質”和“智能制造”之間的平衡是關鍵。譚嘉驊認為,目前在世界范圍“智能制造”的浪潮下,不少企業過度追求“自動化”,非但無法提升產品質量,成本反而上升了,這樣做違背了“智能制造”的本質,“智能制造”首先應該是為產品質量服務。因此,富華新產線的每臺設備、每道工序、每項工藝的選型和調試都是以提升產品質量為目的,產線的每一個指標都以世界最高的標準為基礎進行設計。
有了新產線為“利器”,還要積極修煉“內功”。富華全體員工都在加強學習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生產的知識和技能,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滿足未來的智能化生產要求。
2018年,富華開始研發全新一代車軸產品。2019年,富華開始投資20億新建智能產線。2021年年初,富華新產線建成投產。
2021年5月,歷時3年研發,以新產線為依托的富華新一代產品正式亮相。據了解,富華新一代產品輪端系統3年50萬公里質保,維保周期延長至1年15萬公里,富華新一代產品在滿足客戶高效的運輸需求的同時,以更安全、運營成本更低的優勢,持續增加客戶的收益。

富華3年50萬公里質保的全新輪端系統
其實,之所以痛下決心耗資20億元進行新產線的投資建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譚嘉驊告訴記者,在剛開拓國外市場,對東南亞、澳洲、美國和歐洲的客戶推銷自己的產品時,他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們按照我們的圖紙就行了”。哪怕當時富華的產量已經達到了一定的規模,但在國外客戶的心里依然沒有太大的話語權。
譚嘉驊由此領悟到,“真正一流的產品關鍵在于:設計要有預見性,技術要有足夠核心,產線和所采用的工藝要是最先進的。升級新產線,以及研發適合各種復雜路況的半掛車全新車軸產品,富華要通過這兩點的改變,成為真正的全球掛車車軸的標桿品牌。”
“同時,我們也想在中國物流行業發展到新階段之時,能夠相當自信地告訴全球客戶,‘用富華的產品標準,完全可以滿足全球的掛車需求’,中國企業不用再依賴國外的技術了。”譚嘉驊非常自信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