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超,劉繼東
山東省菏澤市單縣中心醫院麻醉科,山東菏澤 274300
老年人群鈣流失比較嚴重,生活中極易發生骨折事件,對正常生活帶來極大困擾,威脅患者身體健康[1]。針對此癥,需及時進行骨科手術治療,但骨科手術需在麻醉下進行,而老年人群身體各項器官發生退行性改變,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麻醉的難度。既往臨床多采用全身麻醉的方式,但此種麻醉會對患者的呼吸系統、循環系統、血流動力學水平等造成不良影響,影響手術效果,因此,選擇一種更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是有必要的[2]。有研究指出,B 超引導下神經阻滯麻醉方式,具有較好的麻醉效果,并且對患者各系統造成的刺激比較小,可保證生命體征處于平穩狀態,促使手術的順利進行[3]。但臨床有關兩種麻醉方式聯合應用的效果,研究較少,基于此,該文隨機選擇2019 年1 月—2020 年8月在該院行下肢骨科手術的老年患者110 例,現報道如下。
以隨機數字表法,在該院進行下肢骨科手術患者中隨機抽取110 例,依據患者先后入院時間分為對照組(55 例)、觀察組(55 例)。對照組:男32 例、女23 例;年齡66~80 歲,平均(73.00±3.12)歲;美國麻醉師協會分級:II 級33 例、III 級22 例。觀察組:男34 例、女21例;年齡65~80 歲,平均(72.50±3.14)歲;美國麻醉師協會分級:II 級34 例、III 級21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已批準該次研究。
納入標準:依據影像學表現、臨床表現,均符合下肢骨折診斷標準;符合手術指征,擬進行相關手術者;年齡在65 歲及以上者;知情該研究且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合并精神障礙,無法進行正常溝通交流者;臨床資料不全;對該次麻醉藥物過敏者。
對照組:全身麻醉:術前,肌注咪達唑侖(國藥準字H20031071)0.08 mg/kg,觀察患者是否出現不良反應,若一切正常,則繼續進行以下操作。靜脈注射咪達唑侖0.03 mg/kg+芬太尼(國藥準字H42022076)3 μg/kg+丙泊酚(國藥準字J20080023)1.5 mg/kg+羅庫溴銨(國藥準字H20093186)0.6 mg/kg。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保證處于正常后,安置一次性雙管喉罩,與呼吸機連接。
觀察組:于對照組的基礎上,應用B 超引導下神經阻滯麻醉。全身麻醉方式與對照組相同。指導患者取仰臥位,消毒其腹股溝部,將超聲儀探頭放置于患者臀后,進行平掃,使其可顯示股方肌淺面處,具有高回聲的坐骨神經纖維,尋找“微笑征”標志的部位,于超聲引導下,刺入針頭,穿刺到相關位置后,確認無異常,推注羅哌卡因(國藥準字H20060474)20 mL,于B 超影像中,對其藥物擴散的過程進行詳細觀察,以形成完全阻滯。
對比兩組患者麻醉情況,患者不同時間點凝血功能,血流動力學指標。
麻醉情況:記錄兩組患者麻醉起效時間、蘇醒時間、拔管時間。
凝血功能判定標準:分別在不同時間點(入室后、術中1 h、拔除喉罩),抽取患者3 mL 靜脈血,進行相應處理后,對其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進行測定。
血流動力學指標:分別于誘導前、術中1 h、拔除喉罩時,記錄兩組患者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中心靜脈壓(CVP)。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麻醉情況更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麻醉情況比較()

表1 兩組患者麻醉情況比較()
入室后,兩組凝血功能指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術中1 h、拔除喉罩時,兩組之間的凝血功能對比,觀察組更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比較[(),s]
誘導前,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中1 h、拔除喉罩時,兩組的血流動力學比較,觀察組更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老年人群心血管代償功能比較差,進行手術麻醉易引起血流動力學發生波動,對患者生命安全帶來不利影響,且會影響手術效果[4-5]。既往對于進行下肢手術的患者,多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腰麻、硬膜外麻醉等方式,但此類麻醉方式需要患者保持側臥位,而患者下肢部位比較疼痛,若采取側臥位具有一定的困難,且不易保持標準的體位,不僅使患者感覺到痛苦,還會增加穿刺的難度,引起嚴重并發癥,威脅患者生命安全[6-7]。因此,尋求一種更適用于老年腎科手術患者的麻醉方式在臨床上具有重要意義[8-9]。
唐杰等[10]人認為,在老年患者下肢手術中,應用B超引導下外周神經阻滯麻醉,可顯著改善患者的麻醉效果,且不會對其造成較大的應激反應。鄭蘭蘭等[11]人指出,B 超定位具有較為準確的指導定位,可明顯的提高神經阻滯穿刺的成功率,具有較高的應用安全性,在臨床上被廣泛推廣。寧賢友等[12]學者研究提出,在拔出喉罩時,A1 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標PT(12.6±0.9)s、TT(15.6±0.8)s、APTT(24.7±1.7)s,A 組分別為(11.2±0.8)、(14.2±0.9)、(22.5±1.8)s,A1 組明顯比A 組的長(P<0.05)。該文研究發現,拔除喉罩時,對照組PT(11.15±0.75)s、TT(14.23±0.87)s、APTT(22.41±1.75)s,觀察組分別為(12.68±0.89)s、(15.69±0.88)s、(24.89±1.64)s,這與寧賢友等人研究一致。數據可表明,于B 超引導下行神經阻滯麻醉聯合全麻的方式效果更佳,分析原因:對患者進行神經阻滯時,會阻滯相關區域的交感神經,促使區域血管擴張,使血液的流速明顯增加,并且局麻藥會對凝血酶形成抑制,從而改善患者高凝的狀態[13]。該文研究還發現,在不同時間點,研究組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指標處于平穩狀態,而對照組起伏較大,這是由于B 超儀可對患者坐骨神經、股神經、邊緣其他組織等部位進行較為清晰的顯示,從而更加精確的對其進行神經阻滯,還可有效保證精確的進針位置,避免盲目穿刺。此外,通過B 超影像,可較為清晰地觀察麻醉藥物在相關部位擴散的情況及具體范圍,從而有效評估神經阻滯的效果,緩解不良穿刺對患者造成的應激反應,保證生命體征處于平穩,可進一步提高神經阻滯有效率,改善對患者的麻醉效果。與寧賢友相關研究相比,該文所選取的樣本數量較大,研究結果更具說服性。
綜上所述,對老年下肢骨科手術患者進行B 超引導下神經阻滯麻醉+全身麻醉,可改善其凝血指標,保證血流動力學處于平穩狀態,患者蘇醒較快,臨床應用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