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琳
新泰市人民醫院血液科,山東泰安 271200
急性白血病屬于造血干細胞的惡性克隆性疾病,可分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與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其中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多見于成年群體,其發病率約為1.62/10 萬[1-2]。急性白血病若未經特殊治療,患者的平均生存周期僅有3 個月,甚至短至診斷數天后死亡[3]。近年來,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不斷完善,已有許多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得以緩解,獲得更長的存活時間,甚至治愈。部分研究發現,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發病、進展與血管調控因子、血管生成密切相關[4-5]。鑒于上述研究,抗血管生成類治療方案也成為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療的新方向。沙利度胺屬于一線抗腫瘤藥物,其對血管新生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現已在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與其他實體腫瘤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為了進一步完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治療方案,該研究方便選取2015 年6 月—2020 年5 月該院對38 例患者在常規化療的基礎上應用了沙利度胺治療,并對其應用效果進行觀察與評價,現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方便選取于該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共計75 例。納入標準:參照《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第4 版中的內容確診;醫院倫理委員會對于該次研究內容予以批準;研究方案已向患者與其家屬進行充分的告知知情。排除標準:肝腎功能障礙;代謝性疾病;其他惡性腫瘤;對研究中涉及的藥物有過敏史;有精神疾病史;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
75 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以隨機數表法進行分組。對照組37 例患者中男性20 例,女性17 例;年齡22~70歲,平均(50.3±4.8)歲;急性髓細胞白血病31 例(M2 型12 例,M3 型9 例,M4 型8 例,M5 型2 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6 例(L1 型2 例,L2 型3 例,L3 型1 例)。研究組38 例患者中男性22 例,女性16 例;年齡22~70 歲,平均(50.5±4.4)歲;急性髓細胞白血病31 例(M2 型11例,M3 型10 例,M4 型8 例,M5 型2 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7 例(L1 型1 例,L2 型5 例,L3 型1 例)。上述一般情況對比中,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接受常規化療治療,其中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患者采用柔紅霉素(國藥準字H44024361)聯合阿糖胞苷(國藥準字H20074232)治療,25~45 mg/m2柔紅霉素,d1~3,靜脈滴注;100 mg/m2阿糖胞苷,d 1~7,靜脈注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應用長春新堿(國藥準字H32024288)、環磷酰胺(國藥準字H20093032)、潑尼松(國藥準字H12020201)聯合左旋門冬氨酸(國藥準字H20064347)治療,2 mg 長春新堿,d1、8、15、22,靜脈注入;2~4 mg/kg 環磷酰胺,1 次/d,d1~14,口服;6 000 IU/m2左旋門冬氨酸,第19~28 天,靜脈滴注;30~40 mg/m2潑尼松,d 1~14,口服。M3 患者應用全反式維甲酸/三氧化二砷治療。上述化療方案均持續治療4 個療程。在此基礎上,研究組應用沙利度胺(國藥準字H32026129),100 mg/次,1 次/d,口服,持續治療4 個月。
①根據《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第4 版中的內容對于兩組臨床療效給予評價。顯效:原粒細胞Ⅰ+Ⅱ型在5%以上,巨核細胞與紅細胞正常,血小板在100×109/L以上,中粒細胞絕對值在1.5×109/L 以上,外周血分類未見白血病細胞,患者相關癥狀與體征完全恢復正常。有效:原粒細胞Ⅰ+Ⅱ型在5%~20%,各項血項指標有1項未達標準,患者相關癥狀與體征改善。無效:原粒細胞、各項血項指標均未達到標準,癥狀與體征無變化或加重。總有效率為顯效與有效率之和。②采集患者治療前后的靜脈血5 mL,以2 000 r/min 的速度離心10 min,離心半徑為16 cm,留置上清液,以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法對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與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進行檢測,具體操作嚴格按照說明書執行。③觀察兩組在治療期間所發生的不良反應情況,包括:惡心嘔吐、肝腎功能損傷、感染以及血紅蛋白降低、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等血液系統不良反應。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兩組急性白血病患者總有效率對比中,研究組86.84%較對照組62.16%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n(%)]
治療前兩組VEGF 與bFGF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VEGF 與bFGF 水平較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VEGF 與bFGF 水平對比()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VEGF 與bFGF 水平對比()
在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對比中,兩組惡心嘔吐、肝腎功能損傷、感染、血液系統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對比[n(%)]
急性白血病屬于臨床常見的惡性疾病,患者發病時骨髓幼稚細胞與原始細胞可見大量異常增殖,并蓄積在骨髓內對正常造血功能進行抑制,可累及脾、肝、淋巴結等髓外臟器,臨床表現為出血、貧血、浸潤、感染等征象[6-7]。由于急性白血病治療難度大,加之移植費用高、骨髓來源受限,所以臨床普遍采用化療方案治療[8-9]。然而,化療治療對于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的緩解作用有限,加之患者耐受度差,所以整體療效不夠理想[10]。
有研究發現,血管新生與腫瘤生長、播散、轉移密切相關,新生血管可以為腫瘤生長提供營養與氧分,所以成為了腫瘤細胞增殖的重要途徑[11]。因此,采用有效的藥物抗腫瘤血管生成,阻斷營養供應,使其失去營養來源而退化萎縮,對于控制病情進展至關重要[12]。沙利度胺屬于抗新生血管類藥物,可以有效抑制新血管生長與復發,達到抗腫瘤目的[13]。同時,沙利度胺作為谷氨酸衍生物,具有免疫調節與免疫抑制作用,可以穩定溶酶體膜,對中性粒細胞趨化性進行抑制,繼而發揮出抗炎功效[14]。學者張永田[15]將108 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應用化療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應用沙利度胺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4.44%,高于對照組81.48%。該文研究結果顯示,在兩組急性白血病患者總有效率對比中,研究組(86.84%)較對照組(62.16%)更高(P<0.05)。結果可見,在常規化療的基礎上應用沙利度胺可以有效對抗腫瘤增殖,誘導其凋亡,最終提高整體治療效果。
VEGF 屬于血管通透因子,可以調節造血干細胞發育,且與血管內皮細胞結合后能夠加快內皮細胞增生速度,促使新生血管生成,提高血管的通透性,促使血漿大分子滲出,并建立新生毛細血管網,為腫瘤細胞提供營養[16-17]。bFGF 屬于細胞絲裂原促血管生長因子,其在血管形成過程中發揮出強效的趨化與促分裂作用,可以加快間葉細胞、內皮細胞等細胞增殖,促進腫瘤自主生長[18-19]。楊海青等[20]對45 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常規化療的基礎上應用了沙利度胺治療,結果顯示該組治療后VEGF(214.69±24.79)pg/mL、bFGF(2.05±0.14)ng/mL較對照組(283.37±14.91)pg/mL、bFGF(2.29±0.15)ng/mL更低(P<0.01)。該文研究結果與此結果相近,治療后研究組VEGF(207.65±52.60)pg/mL、bFGF(2.05±0.30)ng/mL較對照組(295.62±55.48)pg/mL、bFGF(2.29±0.32)ng/mL更低(P<0.01)。結果說明,沙利度胺通過對抗腫瘤新生血管生成,可以有效抑制疾病進展,達到治療急性白血病的目的。從安全性來看,在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對比中,研究組惡心嘔吐、肝腎功能損傷、感染、血液系統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26%、2.63%、5.26%、2.63%,與對照組的5.41%、8.11%、5.41%、8.11%相近(P>0.05)。在化療的基礎上應用沙利度胺并未增加不良反應,可見該藥具有理想的應用安全性。
綜上所述,沙利度胺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具有顯著的應用效果,可以調節VEGF 與bFGF 表達,抑制血管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