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娟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福建莆田 351100
冠心病分為急性冠脈綜合征和慢性冠脈綜合征,心絞痛是冠心病的一個類型,屬急性冠脈綜合征的一種表現[1]。心絞痛發病直接原因是心肌供血絕對或相對不足,引起心肌缺血、缺氧,而誘發心絞痛[2]。隨著人口的老齡化,冠心病在我國的發病人數也日益增多,心絞痛發作時患者痛苦不堪,加之該病不能治愈,患者需長期服藥達到控制病情發展、穩定病情的目的,因此患者往往會產生焦慮、抑郁、悲觀等一系列不良情緒,極不利于病情的治療[3]。以往的常規護理多側重于患者生理上的護理,對患者心理有所忽略,而良好的心理狀態及樂觀積極的就醫態度將產生藥物無法企及的作用,有助于治療效果的提高[4]。鑒于此,該文為探討雙心護理在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以該院2019年11 月—2020 年2 月住院治療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76 例為該研究選取的對象,展開常規護理與雙心護理的對比研究,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在該院住院治療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76例患者作為該研究的對象,所有患者根據住院時間的不同分為兩組,2019 年11—12 月住院治療40 例劃入對照組,2020 年1—2 月住院治療36 例劃入聯合組。對照組患者中25 例男和15 例女;年齡上限70 歲,下限45 歲,平均(56.3±4.4)歲;患者中不穩定心絞痛例數為13 例,穩定性心絞痛例數為27 例;入院時HAMA 評分(41.6±4.3)分、HAMD 評分(44.5±6.1)分。聯合組患者中22 例男和14 例女;年齡上限70 歲,下限44 歲,平均(56.1±4.5)歲;患者中不穩定心絞痛例數為10 例,穩定性心絞痛例數為26 例;入院時HAMA 評分(41.8±4.2)分、HAMD 評分(44.7±6.2)分。患者臨床資料的使用已征得其本人或家屬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76 份,該研究的開展通過了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性別、年齡、患病類型、入院時焦慮抑郁評分)對比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40 例患者采取常規護理,主要包括生命體征監測、基礎護理、環境護理、用藥指導、生活及飲食指導等。
聯合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雙心護理,具體如下:
①健康教育。視患者年齡及文化程度制定個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通過發放冠心病健康知識宣傳手冊、病房走廊等公共區域張貼醒目宣傳海報、聽取健康講座、組織病友交流治療心得等多種形式對患者展開宣教,同時強調冠心病堅持服藥的重要性,耐心講解藥物服用的方法,讓患者養成定時定量服藥的良好習慣[5]。通過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正確認知,糾正認識上的誤區,促進其自護能力的提升。
②心理護理。心絞痛讓冠心病患者承受著身心的雙重折磨,患者往往存在情緒消極、心理焦慮、抑郁等狀況[6]。因此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后應積極與其溝通,日常護理工作中多與其交流,關心體貼患者,立足于患者角度包容他們的不良情緒,用真心、耐心、愛心去打動患者,讓其感受到來自醫護人員的溫暖,從而拉近彼此間的距離,打開心扉,接受護理人員的心理疏導,消除不良情緒及負面心理。
③音樂療法及放松訓練。音樂具有神奇的魔力,高興的時侯播放一首節奏歡快的歌曲能進一步提升愉悅的心情,同樣悲傷、心緒不佳時來一曲舒緩的樂曲可調整心情,緩解負面情緒[7]。因此,護理人員可借助音樂療法來分散患者注意力,釋放他們緊張的神經、焦慮的情緒、抑郁的心理,并適時給以鼓勵和安慰。此外,還可指導患者進行肌肉放松和腹式呼吸的訓練,通過音樂療法和放松訓練使患者轉換心情,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疾病,增強與疾病斗爭的信念,主動配合護理。
④加強社會支持與家庭支持。來自社會與家庭雙方面強有力的支持會讓患者產生精神上的力量,有利于其病情的好轉[8]。因此,應尋求社會、家庭多種渠道的支持,讓患者親身體會到社會及家庭的關愛,形成精神上的支柱,主動轉換心態,好心態對患者治療裨益頗多,有益其身心健康。
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和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對兩組患者入院時及干預后焦慮、抑郁狀況進行評估,分值越高表示焦慮、抑郁程度越嚴重[9]。
對兩組干預后的護理效果進行評分,分為3 級:A:顯效(患者疼痛及胸悶等癥狀消失,心率及血壓等恢復正常);B:有效(患者疼痛及胸悶等癥狀得到明顯改善,心率及血壓等基本恢復正常);C:無效(患者疼痛及胸悶等癥狀依舊,甚至加重)。護理總有效率=(A+B)例數/(A+B+C)例數×100.00%。
采用SPSS 24.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t 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及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14 d 后,兩組HAMA 評分、HAMD 評分對比,對照組均高于聯合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14 d 后HAMA 評分及HAMD 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14 d 后HAMA 評分及HAMD 評分對比[(),分]
兩組護理有效率對比,對照組低于聯合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對比[n(%)]
冠心病心絞痛已成為臨床常見的疾病之一,中老人為該病的高危群體,年齡主要集中在40~60 歲,其中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患者多因勞累、飽食、受寒、情緒激動等因素誘發心絞痛。有研究顯示,在心臟事件的首次發病當中,有一半以上的患者曾經出現過嚴重的情緒不良,部分患者還有嚴重焦慮癥及抑郁癥,這些是誘發一系列心臟疾病的主要因素[10]。冠心病患者往往對自身病情過份擔憂而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而不良情緒將促進病情的惡化。當患者處于焦慮、抑郁狀態時會釋放大量去甲腎上腺素,從而引起血壓及心率的增高[11]。此外,由于兒茶酚胺與其體內皮質類固醇結合發生反應,增長了血液中脂質成分的含量,將惡化其病情,而病情的惡化又導致患者情緒的不良反應,最終形成惡性循環,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12-13]。因此,常規護理無法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在此基礎上聯合雙心護理,有助于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緒,提高治療及護理的效果。
雙心護理是指在心血管疾病患者接受診斷與治療的同時,不僅提供生物性護理與治療,還為患者提供心理方面的疏導,了解患者的心理隱患,通過有效的心理療法,幫助患者疏解不良情緒,從而增加患者應對疾病的信心,保持樂觀治療的態度,提升用藥依從性,最終提高藥物治療的顯著效果,有效促進患者的康復,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14-15]。該研究中,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聯合組應用常規護理+雙心護理,兩組干預14 d 后HAMA 評分、HAMD 評分對比,對照組分別為(34.2±4.1)分、(40.3±5.5)分均高于聯合組(29.5±3.2)分、(36.8±3.7)分(P<0.001);兩組護理有效率對比,對照組72.50%(29/40)低于聯合組97.22%(35/36)(P<0.001)。該研究結果也充分說明了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用雙心護理措施,能夠顯著降低患者HAMA、HAMD 評分,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狀態,有效提升護理有效率。
在徐小瑞等[16]的研究中,選取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120 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分為對照組60 例選擇常規護理,實驗組60 例選擇常規護理+雙心護理,結果顯示干預兩周后,對照組HAMA 評分(33.62±4.04)分、HAMD 評分(40.28±5.68)分均劣于實驗組HAMA 評分(29.43±3.22)分、HAMD 評分(36.84±3.65)分(P<0.05),這與該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在許俠[17]的研究中,選取了160 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分組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48 例(常規護理)和觀察組48 例(常規護理+雙心護理),結果顯示,兩組干預后SAS、SDS 評分均要低于干預前,但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的評分降低水平要顯著低于對照組,效果更加明顯(P<0.05),這與該研究結果基本相符。
綜上所述,雙心護理應用于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臨床護理中,應用效果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