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功
摘要:羊小反芻獸疫是羊感染小反芻獸疫病毒而引起的急性、接觸性、病毒性、傳染性疾病,以體溫升高、肺炎、口腔糜爛、腹瀉等為主要臨床特征,是威脅羊養殖業的重大傳染性疾病之一,自此疫情出現以來,對世界范圍內的養羊業均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本文從羊小反芻獸疫的病原學、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診斷方法和防控措施六個方面展開綜述,以期為臨床上有效防控該病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羊小反芻獸疫;臨床癥狀;病理變化;診斷方法;防控措施
小反芻獸疫的臨床癥狀與牛瘟相似,因而又稱為“偽牛瘟”或“小反芻獸假性牛瘟”, 2007年,我國西藏首次發現并報道該病,此后各地區均有發生和流行。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將小反芻獸疫列為必須報告的動物疫病,我國將其列為一類疫病。此疫情出現以來,嚴重的影響了羊養殖業的發展。
1 病原學
小反芻獸疫病毒隸屬于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屬。基因組為不分節段的RNA,此前有研究者發現小反芻獸疫病毒和牛瘟病毒的抗原之間存在高度的交叉免疫反應,一度以為這兩種病毒是同一種[1]。小反芻獸疫病毒只有一個血清型,但可分為4個基因系,Ⅰ、Ⅱ、Ⅲ系來源于非洲,IV系來源于亞洲。本病毒對強酸、強堿、干燥、多數化學劑比較敏感,在外界環境中存活時間較短。
2 流行病學
2.1 傳染源
患病羊和隱形感染的羊是主要的傳染源,被帶毒羊污染的飼料、墊草、飲水、圈舍也會成為傳染源。
2.2 傳播途徑
主要有接觸傳播和呼吸道傳播兩種方式。健康羊接觸病羊的排泄物、被其污染的飼料、墊草、飲水、圈舍等會感染小反芻獸疫,但不會長時間保持傳染性;患病羊咳嗽、呼吸、眼鼻分泌物中帶有病毒,若健康羊與病羊混群飼養,極易通過呼吸道造成感染。
2.3 易感動物
綿羊、山羊、印度水牛、單峰駱駝、美洲白尾鹿、中國巖羊易感性較高,其中羊易感性最高,此外,豬、牛也可感染發病。
2.4 流行特點
該病一年四季均有發生,但多雨或干燥寒冷的季節發生率較高;產犢高峰期也易發小反芻獸疫。
3 臨床癥狀
3.1 最急性型
此類型病例山羊最常見,潛伏期較短,一般為兩天。病羊體溫升高,呈稽留熱,可達41℃左右;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廢絕、被毛粗亂無光澤、鼻腔有黏液性鼻液流出;口腔黏膜有潰瘍,甚至形成糜爛;發病初期會出現便秘,繼而出現腹瀉,甚至脫水、衰竭死亡;妊娠母羊可能會出現流產。
3.2 急性型
潛伏期3~4d,發病初期,病羊體溫升高,呈稽留熱,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廢絕、鼻盤干燥甚至龜裂,眼鼻分泌物由漿液性轉變為黏液性或膿性,量多時會堵塞鼻腔;口腔黏膜潰瘍、糜爛,形成病死灶;齒齦出血。發病后期,病羊出現帶血樣腹瀉,嚴重者脫水、逐漸消瘦;某些病羊會出現呼吸道癥狀,表現為咳嗽、胸部啰音、腹式呼吸等;懷孕母羊流產率升高。病程一周左右,耐過的病羊會轉化為慢性型[2]。
3.3 亞急性型或慢性型
多由急性型病例轉化而來,口腔、鼻孔周圍或下頜部有結節或膿皰,病程較長,可持續半月左右。
4 病理變化
4.1 眼觀病理變化
剖檢病死羊可見到與牛瘟類似的病理變化,如結膜炎和壞死性口炎,嚴重者可蔓延至咽喉部和硬腭部;皺胃可見規則的糜爛性病灶,糜爛面呈血紅色,其余胃幾乎沒有此種病理變化;腸道有出血和糜爛病變,結腸與直腸連接的地方有線狀出血或斑馬樣條紋,此為小反芻獸疫的特征性病理變化;脾臟出現壞死灶;淋巴結,尤其是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充血;病羊的鼻甲骨、喉部、氣管等部位有出血斑。
4.2 組織病理學變化
病死羊口腔黏膜上皮細胞由空泡化轉為凝固,有時伴有細胞核皺縮或崩解;病毒入侵細胞一段時間后會出現細胞病變,細胞變圓、聚為一團、最終形成合胞體,在合胞體的細胞核和細胞質中可見到包涵體;肺臟的細支氣管周圍有細胞浸潤,肺泡內可見到多核巨細胞;口腔、鼻黏膜的上皮周圍可見到不同形狀的白細胞浸潤。
5 診斷方法
可根據病羊的流行病學情況、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還需借助實驗室手段。
5.1 病原學檢測方法
這類方法主要包括瓊脂凝膠免疫擴散試驗、病毒分離鑒定、電鏡觀察等。
1)瓊脂凝膠免疫擴散試驗操作簡單、不需要苛刻的實驗室條件、成本較低,可在室外進行,但敏感性較低。
2)病毒分離鑒定是將病羊的病變組織處理后接種至對小反芻獸疫病毒敏感的細胞,如綿羊腎細胞、非洲綠猴腎細胞上進行培養,觀察是否出現合胞體進行判斷;此法特異性好、敏感性高,但對操作人員要求嚴格,且需要特殊的儀器設備,因而不適用于臨床大規模樣品的檢測。
3)電鏡觀察主要是將病羊的病變組織研磨呈懸液,進行負染,于電鏡下觀察,若看到形狀不規則、有囊膜和纖突、直徑約130~390 nm的病毒粒子,可判斷為小反芻獸疫病毒。
5.2 血清學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病毒中和試驗、ELISA試驗、免疫熒光技術、瓊脂擴散試驗等。
1)病毒中和試驗主要用已知病毒來檢測待檢血清的中和抗體,該方法特異性強、敏感性高,但操作繁瑣、費時費力,不宜于大規模檢測.
2)ELISA試驗利用抗原抗體結合原理來檢測,該方法操作簡單、特異性強、敏感性高,應用較為廣泛;但成本較高。
3)瓊脂擴散試驗需要配制瓊脂平板、打孔、孵育48 h左右,出結果慢、結果判定具有主觀性,可能會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結果。
4)免疫熒光技術是將免疫學方法與熒光標記技術結合起來研究特異蛋白抗原在細胞內分布的方法,通過觀察細胞內的熒光來判斷結果。此法需要專門的熒光顯微鏡,不適于廣泛應用。
5.3 分子生物學方法
目前常用的檢測小反芻獸疫病的方法主要有特異性的cDNA探針和RT-PCR兩種,還可使用反轉錄-環介導等溫擴增技術。此類方法特異性強、敏感性高,實驗室檢測應用較廣[3]。
6 防控措施
本病沒有特效治療方法。養殖場或養殖戶應加強飼養管理,做好消毒工作,科學配比飼料,保證羊群營養均衡,提高機體免疫力,降低感染疾病的概率;定期對羊群進行免疫接種,提高羊群對小反芻獸疫的抵抗性;購進新的羊群時,要嚴格檢測,只有陰性羊才能引進;一旦發現疫情,立即上報有關部門,如若確診,要立刻采取封鎖、隔離、撲殺、檢疫等應急措施,無害化處理病死羊,徹底消毒疫區,以免疫情擴散、蔓延。
7 結語
羊小反芻獸疫病是一種急性、接觸性、病毒性疾病,傳播快,發病率、死亡率高,對羊養殖業的危害巨大,養殖場或養殖戶應該重點掌握該病的防控措施,降低經濟損失。
參考文獻:
[1] 孫相偉.羊小反芻獸疫與大腸桿菌病的診治[J].中國動物保健,2021,23(3):41-42.
[2] 梁德壽.小反芻獸疫防控措施[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20(21):125-126.
[3] 索南姐.小反芻獸疫流行病學及防控研究進展[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8,34(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