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娟
摘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改變,羊肉需求急劇增加,促使養羊數量和規模不斷增加;而粗放的飼養模式和未能提升的飼養技術,造成羔羊痢疾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流行更普遍,影響羔羊成活率和生長發育,引起羔羊大量死亡,給養羊戶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本文根據羔羊發病情況、臨床癥狀、病理剖檢和實驗室檢查,及時采取對癥治療和預防措施,取得明顯治療效果。為同行提供有效防治羔羊痢疾和提高羔羊成活率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羔羊;痢疾;治療;預防措施
羔羊痢疾又稱為羔羊梭菌性痢疾,俗名“紅腸子病”,是由B型魏氏梭菌(產氣莢膜桿菌)感染新生羔羊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性毒血癥。本病主要發生于7日齡內的羔羊,尤其以2~3日齡羔羊發病最多,臨床上以持續性劇烈腹瀉和小腸潰瘍為主要特征表現,死亡率很高。本病是通過消化道為主要傳染途徑,羔羊通過吮吸母乳或接觸糞便將病源微生物帶入消化道,在外界氣溫忽冷忽熱、環境衛生差、羔羊饑飽不勻等不良因素的誘導下,促進大量病原物生物的繁殖,微生物代謝排出的毒素進入羔羊血液中導致發病;另外,病源微生物也可通過臍帶或創傷感染而引起羔羊發病。筆者對該例羔羊痢疾病診治情況闡述如下:
1 發病情況
筆者作為科技特派員入駐的浦城縣管厝鄉高源村華強養羊合作社飼養南江黃山羊389只,經常發生新生羔羊低頭弓背,不想吃奶,排出腥臭難聞的稀糞,黏滿肛門和尾根,叫聲低弱、呻吟,逐漸衰弱,臥地昏迷不起,治療不及時致衰竭而死。經調查得知:羔羊感染痢疾發病率35%,死亡率21%。筆者采取對癥治療和積極的防控措施,快速控制羔羊病情,減少羔羊死亡,最大程度降低養羊戶的經濟損失。
2 臨床表現
羔羊痢疾的潛伏期一般多為1~2d,發病比較突然,死亡急促,癥狀表現不明。患病羔羊初期表現精神沉郁,怕冷,低頭拱背,不想吮乳,甚至完全不吃,腹部臌脹,而后發生腹瀉,排出糊狀或水樣、黃灰或黃綠色糞便,甚至有的羊會糞便帶血。羔羊排便時里急后重,會表現不斷鳴叫、呻吟,體質逐漸虛弱,最后臥地不起,昏迷、衰竭,最后直至脫水而亡;有的患病病羔僅表現腹脹,但無下痢,有神經癥狀,四肢無力,運步不穩;呼吸急促,口吐白沫,體溫下降,嚴重脫水,最后神志昏迷,頭向后仰,角弓反張而死亡。病情嚴重者常在數小時內死亡[1]。
3 病理剖檢癥狀
對病死羔羊進行剖檢可看到尸體極其消瘦,表現嚴重脫水,眼結膜發白,眼球深凹;被毛粗亂,帶有腥臭味的稀糞污染了肛門周圍、尾根及后肢被毛。消化道病理變化明顯:真胃內可見未消化凝乳塊,胃黏膜出血、水腫,回腸黏膜充血發紅,有黃色壞死區,小腸常見有很多小潰瘍病灶,腸腔中的內容物呈血紅色及黃色干酪樣壞死塊;腸系膜淋巴結充血、腫脹。肝臟腫大,膽囊充滿膽汁,心內外膜出血,肺臟充血或瘀斑[1]。
4 實驗室檢查
4.1 鏡檢
解剖死亡羔羊,按無菌操作采集十二指腸和空腸內容物作為病料,用保溫箱帶回實驗室,將病料分別用載玻片制成涂片,用革蘭氏染色法將涂片染色,待涂片自然晾干后,置于高倍顯微鏡下進行鏡檢,鏡檢可看到觀察到呈現單個或成雙排列的形態且兩端鈍圓、短粗的革蘭氏陽性桿菌,具有莢膜,少數有芽孢的B型魏氏梭菌[2]。
4.2 鑒證類別
沙門氏菌引起的羔羊下痢糞便內有血液,真胃和腸黏膜有出血點,從病料中可分離出沙門氏菌;大腸桿菌引起的羔羊下痢使用大腸桿菌免疫血清能起預防作用,從病料中可分離出大腸桿菌。
4.3 藥敏試驗
按常規紙片法進行藥敏試驗得知土霉素高度敏感。
5 診斷
根據臨床癥狀、發病情況和病理剖檢等可以進行初步診斷,再結合實驗室檢查結果即可確診為羔羊痢疾。
6 治療
1)羔羊患病時,應該早發現,及時隔離患病羔羊和母羊,采取對癥療法。將有癥狀的患病羔羊進行單獨隔離,并每天兌水喂服四黃止痢顆粒(大黃、黃柏、黃連、板藍根等)5~10mg以及10%鹽酸林可霉素可溶性粉10~15mg,2次/d,連用3~5d。
2)對個別因腹瀉引起昏迷或嚴重脫水的羔羊,除用上述藥物治療外,再加用0.9%生理鹽水50mL/只靜脈注射,補充體液,防止腹瀉引起嚴重脫水而造成體液酸中毒。
3)加強患病羔羊精心護理。治療時保證羔羊能吃到足夠的母乳,同時投喂健胃散、補液鹽和電解多維多菌肽、應用微生態制劑(促菌生)加速恢復胃腸道功能,增強羔羊體質,促使患病羔羊得以快速康復。
4)清除羊舍的糞便和被污染的墊草,集中堆積發酵處理,將病死羔羊的尸體進行無害化處理,用二氯異氰脲酸鈉粉(1∶300)對羊舍、料槽、飲水用具和被污染的周圍環境進行徹底的噴霧消毒;保持羊舍清潔衛生、通風干燥和空氣清新。
通過上述診治,病情得到快速控制,患病羔羊精神、食欲恢復正常,除2只癥狀嚴重的患病羔羊死亡外,該羊群不再有新病例出現。
7 預防措施
加強妊娠母羊飼養管理是關鍵,做好抓膘和冬春保膘。要備足草料,供給產前和產后母羊充足營養物質,滿足母羊日常營養需求,保證產出體格健壯的羔羊,分泌足以供給羔羊需要的乳汁;產羔母羊在分娩前,應剪去母羊陰門附近被污染的被毛,并清洗、消毒母羊的乳房和后軀,分娩母羊在產羔后不宜同群外出放牧,應留在羊舍圈養幾天,及時合理對羔羊進行哺乳[3]。
對初生羔羊進行精心護理,應及時用干凈的毛巾將初生羔羊的口、鼻擦拭干凈,結扎好,用5%碘酊消毒處理好,在母羊舔干初生羔羊后,將初生羔羊放到分娩母羊腹下及時吮吸初乳,使其直接吸收母源抗體,達到增強羔羊抵抗疾病的能力,降低羔羊痢疾感染率。
在接羔前切實做好產房的消毒和防寒保暖工作。用二氯異氰脲酸鈉粉(1∶300)兌水噴灑羊圈地面、墻壁及其他工具,切實做好消毒工作;臨產母羊留圈待產,并提高羊舍溫度,達到舒適室溫,防止初生羔羊受凍而發病。
加強圈舍環境衛生消毒。定期用二氯異氰脲酸鈉粉(1∶300)兌水噴灑羊圈及周圍環境,保持羊舍清潔衛生、通風干燥和空氣清新。
貫徹“防重于治,防治結合”的科學養殖技術理念。在母羊產羔前15~20d接種一次羊快疫聯苗,產生抗體,經乳汁使羔羊被動免疫。或是在羔羊出生12h后預防性給藥,可按0.2~0.3mL/只灌服土霉素,1次/d,也可以降低羔羊痢疾發病率。
參考文獻:
[1] 肖寒,楊崇嬌.羔羊痢疾的診斷與治療[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4(4):144.
[2] 楊雪珍,馮福江,景建江.羔羊痢疾的診斷與治療報告[J].畜牧獸醫雜志,2013(4):131.
[3] 季芝榮.羔羊痢疾的診治和預防[J].中國動物保健,2016(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