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維萍
內河航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400多年就通過京杭大運河完成貨物輸送的工作。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富足,交通運輸行業發展十分迅速,利用火車、汽車、航空等方式運輸的方式比比皆是,相較于其他的運輸方式而言,內河航運需求將逐步降低,基于此,更應探索出內河航運運輸的優勢,不斷發展其優勢改進缺陷,才能完成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提升內河航運的使用量。
一、內河航運在區域經濟中的優勢
在我國交通運輸發展過程中,內河航運通過獨有的優勢與特征,成為運輸成本較低,運輸省時省力的運輸方案。特別鐵路、公路運輸的建設,需要考慮多方因素,如:周邊的路段是否為居民所用,若與居民相關,則需要與居民進行交涉,甚至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才能完成鐵路、公路的建設工作。同時,一些鐵路、公路在其修建的過程中,還需要考慮到是否為周邊環境帶去影響,特別是路況較為嚴峻的地方,需要運用特殊技術,才能完成公路鐵路的修建,更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相較于上述運輸方式的修建,內河航運本身是依靠河流而興建,所以,在其運輸的過程中,為環境帶去的影響是極小的,在技術成本這一塊可以節省很多資金,凸顯其成本優勢。同時,由于內河航運只需要考慮船只地承載重量,就可以完成運輸工作,多數千噸級的船只在運輸量上等同于50輛的卡車,且該船只的能源消耗要低于卡車。運用汽車、火車等運輸途中需要耗費大量的能源,而其排出的氣體對環境是有巨大污染的。而內河航運在運輸的過程中,需要運用能源殘渣作為燃料,其污染程度較低,綜合不同的運輸內容來看,內河航運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優勢十分明顯。
二、內河航運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1.通過降低成本來提升競爭優勢。在內河航運過程中,多數地區發展水平處于較低的狀態,為了增加內河航運的經濟效益,就應該不斷規范內河航運的環境,了解當前運營過程中的問題,結合各類因素,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在此過程中,要規范內河航運環境,必要的是需要聯合政府給予不同的政策支撐,提高河內航運經濟效益,建立完整的建設體系,促進區域內的經濟發展,更要對內河航運市場的投資收益進行掌控,減少河內運輸過程中的潛在風險,節省社會資源及成本,提升河內航運的競爭優勢。
2.堅持資源節約實現可持續發展。在完善內河運輸建設的過程中,應做好資源的管控工作,特別是內河航運會造成對水資源的污染,有關運輸部門應做好內陸水道對水源地保護工作,運用適當的原材料減低對資源的污染情況,才能避免河流遭受污染,保障自然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在內河航運過程中,就應最大限度減低特定的運輸工作,避免造成對水資源的污染,做到資源節約實現可持續發展。
3.發揮沿海港口的綜合運輸優勢。內河航運在建設的過程中,應考慮不同地區的產業發展問題,這樣才能強化后續航道運輸的建設,滿足不同產業發展需求。同時,有關監管部門要實施開放性的管理政策,注意不同港口間的緊密聯系,才能推動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此外,還要考慮不同港口所能容納的運輸及承載能力,做好不同船只統籌規劃,才能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發揮港口運輸的綜合優勢。
4.結合內河航運和其他航運方式。在內河航運運輸的過程中,將會面臨較大的運輸狀態,僅依靠內河航運不能有效完成,所以,需要借助其他交通運輸的優勢,要不斷完善交通運輸的網格化,提升整體的運輸效率,才能推進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將內河航運與不同的交通運輸方式相聯系,構成完整的區域交通運輸網絡體系,實現水、陸、空相結合的體系,從而提升內河航運運輸的效率,降低整體的運輸成本。
三、內河航運在區域經濟發展的措施
1.落實國家發展政策。在我國改革開放后,社會經濟呈現快速發展的狀態,特別是內河航運運輸中,以長江、珠江、淮河等水系為主體,以其運輸量大、占地面積小、污染少、能耗低的優勢,不斷發揮內河航運,更使得我國內河航運在這一階段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特別是在2011年,國務院更是出臺長江等內河水運發展的相關意見,通過內河航運不斷助推國家戰略實施及綜合交通運輸的體系,致使內河航運的作用與地位更加凸顯。
在新時代,更應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及“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等內容,落實新發展、新理念,通過強化交通運輸建設的統領,使內河航運向著更高質量地發展前進。并在發展的過程中,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斷完成不同運輸內容間的銜接協調、融合發展工作,通過堅持創新驅動,科學開發和保護內河航運資源,補齊發展短板,加強與其他運輸方式銜接,才能快速提升運營內河航運的效益,促進運輸整體結構的優化,實現內河航運的現代化,更好地服務交通、完成國家交付的重大戰略內容。
2.加大內河航運建設。在完善內河航運建設的過程中,應不斷強化千噸級航道,完善航道橫貫東西、連接南北、通達海港等級的航道建設。通過強化東西向跨區域水運大通道,實現長江干線、西江干線、淮河干線、黑龍江通道等橫向運輸廊道,同時,應著力解決三峽通航樞紐的瓶頸,推進三峽樞紐通道的正常作業,拓展主要支流運輸通道。更要暢通南北向跨流域水運通道,統籌推進長江、珠江、淮河、京杭運河黃河以北段及平陸運河等運河溝通工程,形成京杭運河、江淮干線、浙贛粵通道、漢湘桂通道縱向走廊,構筑水網地區河海聯運通道,建設適應長三角一體化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長三角、珠三角國家高等級航道網,對接沿海主要港口,完善內部聯絡。
統籌推進國境國際通航河流航道發展。遵守國際協定,積極推進黑龍江、瀾滄江、鴨綠江等重要過境國際通航河流航道的綜合開發利用和養護管理,有序推進圖們江、額爾古納河、烏蘇里江、紅河、怒江、北侖河等其他國境國際通航河流航道的建設、養護和管理。積極拓展其他航道。積極推進東部地區支流航道建設,拓展延伸水運服務范圍。提升中西部地區支流航道和庫湖區航道能力,改善區域交通和群眾出行條件。堅持黃河水資源綜合利用和生態保護,因地制宜推進黃河各區段航道建設。結合各地實際,積極推動旅游航道發展和礙斷航閘壩復航。
3.完善信息化的發展。逐步強化內河航運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從而推進航道整治及過船建筑物的建設、養護及生態修復,基于不同區域內河航運安全管控與應急搜救技術不同,不但要發展以高能低耗材料、建筑信息模型(BIM)、裝配式技術相融合的基礎設施智能設計與建造技術,強化基礎設施性能保持及監測預警技術。這樣才能突破空間、功能及壽命協同工作,實現內河港航多線共存的養護工作。推動新一代自動化碼頭研究與建設,強化自主研發重大核心裝備,逐步實現端—網—云架構下自動駕駛集卡、軌道平臺、大型無人機等港口貨物集疏運設備的應用。開展以船舶自動駕駛、智能組織和協同調度為目標的智能航運核心技術研究。實現智能綜合信息高效便捷服務。推動基于云網交互的電子航道圖、船舶過閘調度、港航基礎設施運行等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運用大數據、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在重點水域、過船建筑物及港口加快新一代移動通信、衛星通信(北斗)等部署,構建多資源要素融合的港口經濟生態圈。
4.加大航運人員培養。提升有關航運工作人員的素質,鼓勵國家對有關航運人員進行學歷教育與職業教育相融合,運用分層、分類等方式對有關人員進行政策、法規、制度等內容的培養,降低有關工作人員在發展過程中的認知障礙,通過宏觀的教育、清晰發展的路徑,才能提升不同航運工作人員的素質。更可以設立一些獎勵機制,對其工作內容進行審核與評價,對高效完成航運工作的人員進行物質或者學習培訓方面的激勵,激發他們在工作方面的激情,從而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做好自身的工作內容。
四、結語
內河航運對于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首先應不斷強化內河航運與區域經濟間的貿易往來,通過落實國家發展政策,帶動周邊區域的商業機會,更強化對城市工商的興盛的帶動作用。其次在內河運輸工作中,要不斷加大內河航運建設,才能有效舒緩其他交通運輸帶來的壓力,促進區域經濟的健康發展。再其次,要完善信息化的發展、加大航運人員培養,才能激發行業內部間產生連鎖效應,為內河航運的發展提供保障。
(作者單位:安徽省桐城市交通運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