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我國經濟持續多年增長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應該看到持續快速增長的同時也累積了大量風險,尤其是區域性的、系統性的金融風險。雖然現有研究對系統性金融風險認識重點有所不同,但都反映出系統性金融風險傳導性強、破壞性大等特點。河南省作為傳統的人口、農業和工業大省,正處在從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轉化的過程中,對債務驅動的依賴更為明顯,金融風險的危害和傳導效應也更為突出。然而傳統方法的成效未如人意,這就需要放開眼界尋求更新的監管方法,調研其在河南省金融風險防范方面的可行性。
一、河南省系統性金融風險及區塊鏈發展現狀
1.河南省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現狀。①河南省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產生因素。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產生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大量研究,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金融體系的結構性變革,市場中匯率的波動、地方隱性債務以及宏觀穩定性及人口老齡化與高杠桿等都會導致系統性金融風險產生。河南省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時期,機構、公司甚至普通民眾越來越多的運用杠桿獲利,借貸的高杠桿帶來高收益的同時也埋下了風險的種子。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測算,有些地方隱性債務規?;蛞殉^“明債”,隱性債務規模巨大。河南省地方隱性債務規模尚未有明確數字,但根據2018年地方債務穿透式統計數據預估,地方隱性債務規模可觀。根據2019年10月數據,河南省老齡人口(60歲及以上人口)總量以1606萬位居全國第三位,2020年河南省老齡化率或將達到17.8%。根據現有研究,人口老齡化與金融杠桿呈現“倒U”的關系,人口老齡化與高杠桿率會導致系統性金融風險提升(陳雨露,馬勇等,2014)。鑒于河南省老齡人口總量頗大,河南省應格外注意年長人群的杠桿率,制定一定制度,對其進行監控。 ②河南省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度量。對系統性金融風險測度分為對金融系統整體風險度量、對傳染效應的度量和對影子銀行金融風險的度量。河南省金融機構實力不均,重要性金融機構實力龐大,牽一發而動全身,對重要性金融機構的監管采用CoVaR法更為適當。但該方法需要大量全面真實有效的數據進行測度,更多依賴日頻數據,而銀行和金融體系各主體間缺乏互信,各自為戰,協同合作低效且緩慢,亟待采用新的技術應用該方法。同時,針對金融風險傳染效應也應密切關注,但受制于技術,河南省對傳染效應和影子銀行的金融風險關注不足。區塊鏈通過多方參與式記賬,共享一個賬本的“總賬系統”在利益相關者之間以低成本形成互信,實現多方位高效協同獲取全面真實數據。區塊鏈的分布式賬本有效確定金融機構項目及總體風險,為后續風險管控奠定基礎;共識記賬及密碼學算法可以實現數據確權獲得多方的全面數據,不僅獲得數量類數據,還可獲得質量數據,甚至通過數據互證發現非法目的的數據支持CoVaR方法。區塊鏈不僅可以度量系統性金融風險,而且還是對系統性金融風險進行現代化治理的良策,對金融項目進行全生命周期監控,利用分布式賬本和激勵機制采取有效方式實現利益相關者不同利益訴求“激勵相容”,實現有效治理。故區塊鏈是系統性金融風險管控的有效方法。
2.河南省區塊鏈發展的現狀。河南省區塊鏈應用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發展速度很快,但總體規模較小。根據河南省區塊鏈技術研究會2019年11月數據,河南省登記在冊的區塊鏈公司為339家,主要位于鄭州,占總數量的65.8%,公司業務主要立足于提供技術、硬件或平臺,而應用于其他領域的公司相對較少。從河南省區塊鏈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到,區塊鏈從落地河南省之日起就深受政府的支持和關注。2018年3月洛陽博格達區塊鏈技術數據中心項目落戶青海省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之后省政府部署打造全國首個區塊鏈金融資產平臺和健康服務智慧云平臺,籌措100億元助力河南省區塊鏈產業發展,上線基于區塊鏈技術的電子證據平臺等等。2020年7月,河南省區塊鏈產業聯盟成立。
二、河南省系統性金融風險管控存在的問題
1.各主體間缺乏信任。系統性金融風險既要關注重要性金融機構,又要關注金融風險在各個金融機構之間傳染,還要關注游離于監管之外的影子銀行,牽一發而動全身,一旦失控金融風險在資本市場、政府及金融機構之間傳導將產生不可估量的危害。而系統性金融風險利益相關者眾多難以互信、協同合作低效,無法獲得全面真實完整數據,影響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內涵、風險度量乃至風險管控研究。當務之急是建立信任。信任模式歷經農業社會的人際信任到工業社會的制度信任,伴隨著新一輪科技的革新和互聯網發展,以去中介化、追溯、可驗證等為主要特征的區塊鏈有望逐漸塑造一種全新的,依托于技術系統的系統信任模式(George Bouchagiar,2015;張毅,朱藝,2019)。
2.對數據搜集使用能力不足。系統性金融風險中的金融系統整體風險度量所使用的數據要求較高,不僅要豐富、及時、日頻還要全面真實,而現有技術難以保障利益主體的數據權、隱私權且無激勵機制,導致難以及時獲得全面真實有效數據,更遑論協同分析處理了。區塊鏈通過多方參與式記賬,共享一個賬本的“總賬系統”在利益相關者之間形成信息的互通、互證、互享,以低成本形成互信,實現共同確認數據、分別負責任務的多方位高效協同。
3.對先進的科技金融監管方式應用不足。為了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在準確有效地測度金融系統整體風險的同時,還要特別防范和監管單個金融機構對金融系統中其他機構的風險傳染效應和影子銀行對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危害和影響。數據龐大、要求較高并需要甄別完善,所以越來越多國家采用先進的金融監管科技助力金融風險監管,將金融網絡機構與、區塊鏈、機器學習等方法結合使用,有效測度風險傳染效應。而河南省在新技術的使用方面還處在觀望期,對新技術應用較少。
三、運用區塊鏈防范河南省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可行性
1.我國其他省份運用區塊鏈對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的研究。我國利用區塊鏈進行金融活動起于貴州(2015年建立貴陽眾籌金融交易所),這正是我國地方政府在金融交易中使用區塊鏈的首例。2017年貴陽又率先在汲取英國、美國、新加坡等國經驗的基礎上在我國首先試運行區塊鏈金融沙盒監管,為金融風險防范提供新的思路積累寶貴經驗。
2016年8月北京市牽頭建立了中關村區塊鏈聯盟,12月在《北京市十三五時期金融業發展規劃的通知》中,將區塊鏈歸為互聯網金融,鼓勵發展。2017年湖南婁底發放全國首張區塊鏈不動產電子憑證,目前已經有浙江、廣東、江蘇、山東、上海等十余個省份將區塊鏈列入本省金融科技、金融創新的重點發展領域和“十三五”戰略發展規劃。實踐證明區塊鏈在系統風險防范、金融監管乃至地區治理中發揮著愈加重要和積極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地方政府系統性金融風險監管水平,提升政府現代化治理能力。
2.河南省利用區塊鏈化解系統金融風險是否可行的建議。區塊鏈能否在河南省的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中起到應有的價值,取決于區塊鏈能夠解決系統性金融風險中面臨的六個問題。第一,區塊鏈能否有效在系統性金融風險主體間建立互信?第二,區塊鏈能夠有效增強金融數據和信息的及時精準性,以保證有效管控風險?第三,區塊鏈能否有助于發揮重要性金融機構的穩定性作用?第四,區塊鏈能否對金融市場問題的發現從初從小,及時解決?第五,能否加強對金融行為的監督?第六,對金融科技的發展是否審慎對待,即要看到它的優勢,也應該警惕它可能帶來的問題?區塊鏈在前五項都有一定優勢,但第六項應重點關注,并需要關注河南省金融發展實際。
基于以上分析考量,本研究對河南省區塊鏈應用于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的可行性結論為:創建條件后可行。區塊鏈這一方法雖然可行,在很多金融領域尤其是金融服務領域都發揮了較大作用,在證券交易、支付、清算等領域都有多項應用,發展洪流勢不可擋。但在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中應用還有不足。不足的原因主要為技術局限和金融體系尚未能有效使用該方法。區塊鏈技術條件不成熟表現為其基礎技術還存在一定不足,仍需不斷發展,這也是西方金融大鱷在歐美一直致力于對區塊鏈基礎技術不斷投資的重要原因。更重要的是安全性,這是系統性金融風險管理著力實現的目標,而區塊鏈采用的國際通行的密碼算法、智能合約等并非完全自主,增加了被攻擊的風險,而區塊鏈51%攻擊問題也應引起關注,只要掌握51%算力就可以重寫區塊鏈數據,當然在現實大規模數據情況下,要掌握51%算力可能性較小,但金融監管數據重要敏感,應慎之又慎。另外,區塊鏈這一技術仍處于發展的初期可能存在未知的風險,所以貿然使用區塊鏈作為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的方法有一定風險。
河南省包括其他省份金融領域利用區塊鏈技術主要是應用于金融服務,如貴州區塊鏈應用于證券交易,河南省構建金融服務平臺,浙江關注區塊鏈與物聯網結合服務實體經濟等。利用區塊鏈進行金融監管方面各省都是很慎重的,也是在摸著石頭過河,這種情況下,直接采用區塊鏈對系統性金融風險進行監管恐會增添新的風險。河南省可先利用區塊鏈與河南省特色實體經濟結合,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提升金融科技創新的能力,加強對區塊鏈技術的投資,提升區塊鏈基礎技術發展,減少相應風險,同時致力于金融市場培育,等待條件具足時再采用此方法進行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防范。[基金項目:河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資助:基于區塊鏈的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預警與分類治理研究(項目編號:2021-ZDJH-052);河南省教科規劃一般課題:基于區塊鏈的高校分布式課程設計與評估體系研究+批準號:(2019)-JKGHYB-0017]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