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軍 徐杰
高等教育就是落實好為誰培養人,怎么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的根本內容。秉持著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等教育大會上的經典論述,高等教育改革內容的變化和落實近年來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其中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高等職業教育的校企融合內容,更是得到了高度關注。所以在校企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和落實,為校企融合工作起著重要促進作用。
一、高職院校落實校企融合思政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我們黨與時俱進、不斷科學創新實踐探索,結合當前國內及國際上多變的形勢和主要矛盾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基礎上,總結和提煉出來的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是實踐立德、修身、樹人的思政教育指導思想,是做好校企融合、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工作的內在需求,是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內在需求。
高職院校在落實校企融合工作和進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時,要堅持一切從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仔細系統地研究政策文件內容和精神,同企業進行無縫對接,注重信息的公開性、真實性原則思想。其一,注重信息公開性原則。校企合作和融合是我國科技強國、文化強國戰略的具體內容體現。截止到2019年底,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我國企業達到了131家,占比達到26.2%。由此可見,我國企業的力量是巨大的,企業對于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作用蘊藏著巨大的促進和助推作用。高等學校需要將校企合作、校企共建相關的政策內容和文件精神真實性的、公開性的告知給廣大學生和學生家長,讓學生及家長知悉和了解,做到心中有數。其二,注重信息的真實性原則。關于校企融合和共建,勢必會有一些擾亂視聽、別有用心者魚目混珠,散播不實信息。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貫徹統一政治思想,聽從高職院校黨委的統一決策部署,將最真實的、最及時的信息轉述出去,不弄虛作假,詳細的介紹有關校企融合共建的最新信息,并將信息第一時間向學生和企業進行結合和反饋,做好各項信息的統計和記錄,做到真實了解,心中明白,問題反饋,協調處理。在當今網絡信息化時代,高校要擔負起思政教育責任擔當,層層落實壓實責任工作,建立訪談記錄制度和定期反饋機制,在任何時候都能夠掌握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真實需求,引導并提醒學生要落實好相應的工作要求,聽從學校的統一部署安排,團結一致,切實做好校企融合下的思政教育工作。
二、高校校企融合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的路徑
面對校企融合的實際內容,高校需要從戰略角度進行主體方向的轉向,戰略的起點是對組織有清醒的認識。高職院校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成立由校黨委總負責的校企融合工作領導小組,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協調機制,并將校企共建精神融入到工作協調機制中,將大學生德育教育融入到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中。以企業為主體,將產教融合的理念做為校企合作的創新點,把企業動態的崗位分析做為人才培養的依據點。
學校要建立“學校—企業—學生—家長”四級溝通機制。家長是學生教育工作的重要參與者和支持者,正是有了家長的大力支持和鼓勵,才使得學校更好發揮教育主體作用,更好實施使學生品德好、使學生學習好、為學生服務好、為學生建設好的“四好”工作準則。高校要將學校—企業—學生—家長四個元素有力的結合起來,建立溝通機制機制,完善相應的規章制度,調動高校各部門的積極主動參與性,形成同心協力、共同參與、齊抓共管、全面覆蓋的工作機制。企業和學校將各種精神和知識內容下發給基層組織和老師,老師轉述給學生和家長,通過家長的渠道再次回過來要求叮囑學生,提醒學生,鼓勵和督促學生,進一步協助學生落實學校和老師的具體工作要求,使家長轉化成為高校思政教育和校企融合工作的“第三陣線”。同時學校將企業對學生的情況反饋、學生對企業的問題意見、家長對學校和企業的問題思考等進行傳達和協調,將學校、企業、學生和家長形成一個循環系統;還要做到精細了解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建立一人一案一臺賬,結合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無縫對接每個學生個體,做好教育、引導、督促等工作,形成學校、企業、學生、家長四者之間相互溝通,相互輔助,相互提醒的協調溝通機制。
學校還要利用好現代新媒體網絡手段,扎實做好思政宣導引導工作。現代新媒體網絡平臺具有事實的及時性、新穎性、思想的多元性、人物的虛擬性和隱蔽性、信息傳播的迅捷性等顯著特征,使得各類多元化的價值觀思想垂直涌噴式的進入網絡空間,網絡媒體平臺已然成為大學生宣傳思政教育的主戰場之一。在當前校企融合發展的時期,高職院校要使新媒體網絡平臺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聯婚”式的緊密結合,要“因事而化”,“因時而導”,及時、便捷地、高效地將各種關于校企融合的信息傳播開來,讓大學生們能夠第一時間得到第一手資訊,能夠正確認識、了解校企共建的現況,讓大學生能夠做到“知己知彼”。同時,要積極宣傳黨和國家相應部門對校企融合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工作指導方針,宣揚奮戰在校企戰線上的成功事跡和成功案例,堅決抵制別有用心的人或組織團隊散播虛假信息,理清模糊認識。還要充分利用好“大數據”為核心的新興科學技術手段來為宣傳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幫助。對高校大學生群體特征進行大數據收集,通過海量數據的計算和分析推演,了解當下大學生人員的地理位置分布、身體現狀、心理需求、思想動態等內容,做好思想研判和提前心理干預,有針對性地制定思政教育內容,調節思政教育方式方法。
三、高校校企融合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的內容
在嚴峻的就業形勢當下,作為國家未來建設者、中國夢踐行者的大學生們結合校企合作工作中的實際情況,理論結合實際,向大學生們講好個人成長和推揚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進一步落實好校企融合和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1.講好個人成長。校企合作加快推進了高校企業化進程。學生將面對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文化氛圍,學生進入校企合作單位后,同時具有在校學生和單位實習員工兩種身份,兩種身份的轉換不協調,企業的利益文化導向、企業員工多元化的價值認同、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融合與沖突等,使得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環境更復雜和多變。這就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落實的更加細致和到位,更加需要關注學生的個人成長,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德育教育理念思想融入學生個人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思想觀和世界觀。將個人的成長同家庭、企業、學校、社會、國家多個層次和方面進行結合,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弘揚工匠精神,以一顆螺絲釘的釘子精神,鍛煉打磨自身的成長,從而為今后的國家建設做好鋪墊。
2.推揚愛國主義精神。在進行校企融合和立德樹人工作時,要發揮和培養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主人翁的責任擔當意識,踐行“位卑未敢忘憂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回顧我們的文明歷史不難發現,苦難與挫折一直伴隨著中華民族。但是中華民族從不妥協,從不畏懼,從不氣餒,經歷住了無數的風險和考驗,始終薪火相傳,綻放著強大的生機活力,其根本溯源就是中華民族的內涵深處有著無與倫比、持久深厚的愛國主義之情。每當國家或民族遭到重大挑戰或者遇到重大危機時,人民便會紛紛站出來維護國家的利益,愛國主義這一極具感染力、感召力的價值觀念維系著中華民族的團結統一,指引著走向民族復興的前進道路。當代大學生要繼續從中國歷史和中華文明中傳承、繼承和學習愛國主義思想,不能嫌舊摒棄,要繼續傳承和發揚。愛國主義要與個人成長結合起來,弘揚時代主題,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甘于奉獻,擔負起當代大學生的使命擔當。愛國主義要與校企融合事業結合起來,開展深入、持久的愛國主義宣傳,讓愛國主義深入人心,同校企融合事業緊密的融合,參與到校企建設工作中去,培養大學生的匠人、匠心,培養大學生的拳拳愛國心,砥礪愛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讓愛國主義精神繼續發揚光大。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同校企融合建設匯融起來,秉持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教育初心,更好地磨練思政教育基本功,更好為學生做好思政教育工作。而今,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新時代黨的領導下,高校大學生們奮起拼搏,堅定信心,務實攀登,堅信最終將會成長成才和助推校企建設工作的發展。
(作者單位:鄭州信息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