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秋
福建知名作家陳毅達的長篇小說《海邊的鋼琴》主要講述了喪妻的中學教師金大成,自鐵城返回故鄉海龍嶼定居后,與彈鋼琴的杜品、當婚托的大A(蒙香)等的糾葛。在作品中,作者聚力于“武夷巖茶”這個意象在人物塑造和情節推進上的作用,以復調的手法展開敘事,使讀者對作品主題的理解生發出多種可能性。
一、武夷巖茶的意象運用
武夷巖茶作為世界三大茶類之一,因其地域特質和文化承載的發展和豐富,已融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小說中,金大成是一位喜歡朱子文化等中華文化的語文老師,而作為文化標識的武夷巖茶散發出獨特的巖韻茶氣和理學氣象,緊貼著金大成的喜樂悲歡。
金大成與同事吃飯時第一次被武夷巖茶震撼后,武夷巖茶逐步成為他的“心頭肉”。即便受到妻子訓斥后十分失落,但當妻子從家中儲物間拿出小盒裝巖茶給他時,他“又高興起來,如獲至寶”。在金大成的各種情緒紛至沓來時,他都有喝武夷巖茶的習慣。他第一次忍不住想杜品時,他與杜品第一次實質性結合后惶恐、不安、內疚時,他想見杜品未果煩躁時,都自然而然地開啟喝武夷巖茶的模式。只不過這些出場的武夷巖茶,沒有道明具體的品種,像是金大成和杜品之間糾纏不清的關系,潛藏在與眾不同的感覺里。
最直觀也最精心的設計,莫過于金大成和大A三次一起喝茶的情節安排。每次見面時,他們喝的都是武夷巖茶。第一次見面時,泡的是“百歲香”;第二次偶然遇見后,喝的是“慧苑水仙”“天心肉桂”;第三次是大A逼宮式地主動約金大成,他們共嘗的是“空谷幽蘭”;而預留下的第四次見面(月老公司安排的第三次見面)將品嘗“云淡風輕”。
月老公司從接待金大成起無不是商業營銷,赤裸裸的薅羊毛般的賺錢套路讓金大成反感。被女兒的孝心感動又心疼錢的金大成帶著這種情緒,和大A第一次接觸。大A投金大成所好地拉開話題,金大成則為了緩解初面的尷尬,選擇泡茶權。這“百歲香”巖茶是晚生品種,原產于慧苑巖,因其上“百歲香”的巖刻而得名,相傳與朱子有關。耐泡的“百歲香”經過了長時間的文化和生物技術的洗禮,自然也經得起時間的消磨。在金大成從容淡定、信手拈來的泡茶過程中,我們不僅理解了“頭道生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華,五道六道也不差,七道有余香”的巖茶俗語,也如同品到了“百歲香”醇厚鮮爽、水中帶香的茶味。
至于第二次見面對水仙的選擇,或許是建立在金大成對大A的初次印象上,他覺得大A“有著模特般的骨感”,“無法找到任何一點肌肉松垮和骨骼變化的瑕疵”,“坐姿很裊娜”,“聲音柔如白云,輕飄,讓人聽了舒服”。大A的這些特征,幾乎都符合巖骨花香的巖韻,甚為巧妙。
大A抽了一口香煙,喝了一口茶,老樅水仙的自然味道騰起。這時,她帶著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損的口氣,直接詢問金大成不想第二次見面的原因,并以“真話”來交流。也許只有“真”能打動“真”,她把自己的往事和盤托出,乃至“婚托”的身份也一一道來,目光里有欣賞金大成的意味,并議論起金錢掣肘之下的社會現象。此時的金大成內心是復雜的,他需要調整,需要切換劇情,“天心肉桂”這份“心頭肉”需要出場來應景。一個是輕松又難掩崇拜地傳情達意,一個是淡定又止不住大笑地點評,茶香心語隨物而開。杜品發來短信,大A再吐心跡,帶點任性地約定下次的見面。
大A在這次喝茶談話上的“真”表現,讓金大成再次見識了現實的殘酷。這“真”是真誠傾吐,隨本性而發,似“肉桂”貴在奇香。這“真”是直接、坦率,如“肉桂”簡單粗暴而回甘快的口感,一些沒有表露出來的思考,將長久地駐扎在金大成的內心世界。
至于“空谷幽蘭”,是“谷深不見蘭生處,追逐微風偶得之”的妙哉,是一顆“從來沒有死去過”的心于濁世的寂寞堅守,有絕世獨立、曲高和寡的意境,有撩人而神秘的意味,憂傷中帶著些許夢幻的期盼。還未品嘗的“云淡風輕”,像不言而喻,又如言而非言,亦似一切盡在不言中,既透著歷經滄桑之后或灑脫或無奈之感,又清雅淡然地預示著順其自然的諸多可能,同時也潛藏著于現實之下聽從心意的抉擇。
這些“云淡風輕”的臆想,是對未來金大成、杜品、大A三個生命個體獨立生活的想象,還是金大成與大A與杜品兩組關系變化的暗示呢?金大成說:“生活不是武夷巖茶,我真無法回答你,也沒遇過或想過這些。”若你也問筆者上面的問題,筆者現在也是如此回答。
其實,文中武夷巖茶之于人的作用還有不少處,如大A對金大成的稱呼,就是貼標簽式的人物形象塑造,金大成的“武夷巖茶”似的內外特質俯拾可見。金大成初見大A前的刻意自毀形象之事,類同武夷巖茶“乞丐的外表”;陪杜品去向劉宇田討債、搭救宋水月并囑咐杜品照顧她、同情大A及答應陪她去寺廟還愿等,都是武夷巖茶“菩薩的心腸”的寫照。
通篇讀來,作者在武夷巖茶的設置上,次第張弛,因勢貼合,因境處事,因人選茶,以茶寫意,極為細膩、極為準確、極為用心。作者用文學的力量,將其對武夷巖茶的深入體會、深刻把握、深摯表達展現出來,是他對生活的用心觀照和堅忍“明視”(小林秀雄語)。這不僅讓我們見識了在小說創作之中運用現實物象的智慧,更讓我們遇見了一位作家熱愛生活、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和堅定民族文化自信的精神世界。
二、主題:對別處生活的深情眺望
回顧文本,金大成與杜品、金大成與大A、金大成與家人這三組人物關系,是小說敘事的主要構成。我們抽掉小可在金大成與大A的交集中起到的穿針引線的作用,這三組人物關系所演繹的故事情節雖有所交叉,但都是平等的線,其內容幾乎可各自成篇,并行推進。這些情節圍繞著金大成這個中心人物展開,使作品顯示出以人物為核心下的整體性。
再者,文本中以鋼琴藝術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武夷巖茶、朱子文化等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兩者共同呈現的是一個更大格局的大文化疆域。冠以大文化之名,所有的人、事、物、情、理都有一個共同的背景和安放之所,小說的內在整體性再次得到體現。
基于各情節的平等關系和作品整體性的特征,米蘭·昆德拉在巴赫金創設的復調概念基礎上,提出了“對位法復調”。這種手法,打破敘事的時空邏輯關系,打破敘事的均勻節奏、連貫性、必然性,讓不同的敘事相互穿插、各自發展,最后形成統一整體的畫面。為什么要探討這種創作手法呢?也許《海邊的鋼琴》的作者正是基于這種文學創作認同,整體而非單線性地推進小說的創作,讓人們對小說主題的闡釋產生了更寬廣更多元的理解。
我們可能是身處在以利益、安全為主來選擇善惡的一個時代,在法律秩序的建立、健全和發力尚未能全方位覆蓋一切時,市場化、商品化、資本化、娛樂化、權力化等已蜂擁而至。一些漏洞造成了個體生命的重大遭遇,像杜品負債、大A被欺騙,他們都無法給予強有力的反抗,只能被碾壓。焦慮產生于徹底放棄之前,尋找個人的物質安全和朝圣式地追求精神慰藉,是個體生命外在的表現和內在壓抑的呼喊。
于是,個體生命更多的是回到了對自我的關注,他們不得不放下一些實際,再拿起一些縹緲的向往。所以,我們應該去理解杜品對神古產品的執拗,應該去理解大A在那個人被打下神壇前無法釋懷的糾結,也應該去理解金大成在喪妻的新空間新生活里對肉體和精神雙重需求的患得患失。躁動和焦慮已不單是個體對當下時空把握不定的外化,更是一個時代問題的顯性存在。想必,這是《海邊的鋼琴》要形成的一種表達。
我們要更深層地認識一個時代,探知一部小說的主題,對其文化表現的審視必在其中。在這部小說里,作者大手筆地用東西方文化共筑了一個大文化格局,它們從不同的文化內核發端,在或平行或交叉的三種展示中,導引我們去探索作品的主題。
其一是兩者遭遇時的尷尬。起源于西方國家的傳銷,在海龍嶼這種經濟開放的地區蔓延,宋水月、杜品身陷“龐氏騙局”式高科技養生保健品傳銷中。這種直抓人性弱點、以“欲望”驅動的所謂迅速致富的傳銷思維,與中國勤勞付出、循序漸進生成的致富觀念是相悖的。對此,即便是滿腹中華文化的金大成,除了小心翼翼地詢問、提醒和善意地囑咐之外,也別無他法。
其二是兩者階段性的消解。這種“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展示,尷尬中帶著微笑。當急功近利、爭名逐利的思想成為一種氛圍時,當商業價值蒙蔽了政治的眼睛時,大公司老板一路青云直上至“省人大代表”。在這種還未經最終審判的現實映像里,大A經歷從淪陷到無力抗拒,再到痛恨不已地質疑社會、到大廟燒香許愿的過程。金大成在與大A的交談中被震驚,卻又無法回答她的追問。慶幸的事,正義最終來臨了,“惡心人渣得到報應”,“成了一個犯罪嫌疑人”。大A在心力煎熬的日子里,漸漸愛上喝茶,開始尋找另一種追求。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西方文化中的糟粕自然顯現了。
其三是兩者的和諧共生。被塑造得幾近完美的小可,一方面,以音樂、鋼琴和鉆石相匹配的西方式話語方式說服了公司,推動公司項目成功落地海龍嶼。另一方面,她永葆一顆中國心,用“借東風”的中國文化智慧,打動了董事長和董事會,要把公司的中國市場布局拉向“另一個更大的海濱之城”,并不斷開拓。這種忠孝兩全、個人集體兼顧的完美做法,應該是她所受的中國文化教育和海外留學經歷相結合之后的睿智之舉,是得了東西文化的共同助力。
行至文末,筆者遺憾地發現,自己對于《海邊的鋼琴》,還未能用心欣賞那些美妙而細膩的環境描寫,未能深入地洞察作品對人性的關注,也忽略了對一些創作技巧的綜合分析等。然而,筆者也突然醒悟過來,原來《海邊的鋼琴》取名用意頗深,“海”是一個碩大的意象。
海是什么?是遼闊,也是開放;是靜止,也是翻騰;是現實,也是夢想;是波譎云詭的未來,也是希望。此時,我們都站在未來的邊緣(即海邊),此處的現實也許殘酷,但我們仍要抬起堅定自信的頭顱,對別處的生活(即鋼琴)投以深情的眺望。
責任編輯林東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