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元玲 等著
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
定價:30.00元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水資源短缺以及水體污染已經逐漸成為影響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近年來頻發的重大水污染事件,嚴重破壞了水資源的安全,也使得水資源的刑法保護逐漸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如何運用法律手段嚴懲破壞水資源的違法行為、從刑法的角度打擊破壞水資源的行為,亟待人們深思和研究。《水資源保護法律制度研究》一書中關于水資源的刑法保護等問題,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示和思考。
《水資源保護法律制度研究》共五章,第一章介紹了水資源與水資源保護、全球水資源保護現狀及發展趨勢、水資源保護與法律、水資源保護的法律體系;第二章為水資源保護法律制度概述、水資源保護法律制度的理論基礎;第三章為國外水資源保護法律制度考察;第四章介紹了我國水資源保護現狀、我國水資源保護法制建設現狀、我國水資源保護法律制度缺陷及其形成原因;第五章為水資源法律制度剖析和我國水資源保護法律制度的完善情況,介紹了水資源保護法律制度完善的指導思想、我國水資源保護法律體系的完善情況、加強水資源保護的國際合作等。此書對水資源刑法保護機制等問題有著深層次的研究,具有很強的學術性、實用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9條和第26條規定:國家保障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 禁止任何人破壞自然資源, 國家保護生態環境。這成為水資源保護的法源和濫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等,從不同側面對水資源進行保護, 且和地方性法規中關于水資源保護的規定一起共同構成了我國水資源保護的法律體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法律分別從不同方面對水資源的保護進行了規定,但是各種法律條文仍然存在缺陷。水資源刑法保護機制之缺陷又大致分為以下兩點:一是罪名規定之缺陷。從我國刑法對水資源犯罪行為判定來看,雖然第338條的污染環境罪與水資源保護有著一定程度的聯系,但是這條法律條文囊括了所有的污染環境的犯罪行為,包括空氣污染、土壤污染等,導致各種不同的資源沒有受到有效的法律保護,應該考慮針對不同污染對象分別立法定罪。另外,水資源保護缺少一個完整的刑法保護體系,其中應該包括對水資源的監管、破壞與污染等。水資源犯罪行為不僅是人們所說的傳統的水污染形式,例如故意破壞水利設施也應被認定為是犯罪行為,歸入刑法調控范圍。從我國《刑法》分化的罪名歸責來看,現有的法律條文對水資源的保護行為疏而不密,沒有明確的罪責劃分依據,致使很多水資源犯罪行為得不到應有的法律制裁。二是犯罪取證困難。根據我國刑法規定,水污染犯罪必須達到污染環境的嚴重后果后,才能追究破壞環境之人的刑事責任。但客觀上來看,水污染犯罪在搜集證據和犯罪因果關系認定方面存在一定的復雜性。眾所周知,除了小范圍的水污染事件之外,大多數水污染事件發現周期較長,甚至有的水污染后果在幾年或是十幾年的時間里才顯現出來,這無疑給證據收集造成了相當大的難度。同時,水資源犯罪證據收集區別于其他犯罪行為,需要進行大量的實地探查和技術監測,而突發性的水污染案件的取證講究時效性,超過了一定的時間限制,證據就難以保全,難以查明水污染犯罪行為的真相。
為此,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國家加快制定或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法律制度之間的有效銜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的修訂及相關的配套法規中,對其中重復性的規定進行整理、歸并;對涉及范圍不明確的法律條文進行重新修訂;對部分缺少法律銜接的內容加以完善。同時,加強法律制度之間的有效銜接,在合理性和限度性的基礎上, 適當調整刑法和其他法律保護制度之間的一致性, 以完善我國的水資源法律保護體系。二是建議水資源犯罪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原則。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是過失犯罪,要求有危害結果才構成犯罪,但在實踐中很難確定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主體的主觀狀態,故水資源犯罪的刑事歸責應當采納嚴格責任原則, 證據的采信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原則更為妥當, 既保證了當事人充分的抗辯權,又體現了慎刑的原則。三是強化公民環保意識和法律意識。民眾應自覺承擔起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水資源的責任,建立節水護水意識;應開展水資源法律知識的普及宣傳,強化違法所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進一步增強群眾對水資源刑法保護的意識和責任。
作者簡介:張杰英(1976—),女,河北唐山人,碩士,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行政法、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