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 蕃 著
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定價:18.00元
作為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以及我國古代最重要的對內交通線,京杭大運河在我國歷史發展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也是中學歷史課程中的重要教學內容。《京杭大運河》一書從水利水運角度入手,為廣大讀者全面闡釋了京杭大運河的歷史發展進程。筆者在該書指導下,對中學歷史課程中京杭大運河的相關教學實踐進行研究分析。
《京杭大運河》一書主要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元代以前的中國大運河,介紹了中國大運河建設的首次高潮和大運河第二次建設高潮;第二部分為元代實現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第三部分為明代至清中期的京杭大運河;第四部分為清后期運河治理難題與漕運的終結;第五部分為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利用。《京杭大運河》通過對歷史文獻、實地考察調研結合應用,在作者多年累積的學術研究成果基礎上,對京杭大運河的歷史進行了全面梳理。同時,書中還論述了古人興建大運河的技術、重要事件、成敗經驗等。全書引用資料翔實,內容豐富,深入淺出,不僅有助于廣大讀者對京杭大運河的宣傳研究,對如今京杭大運河的保護發展也具有重要借鑒價值。
在中學歷史課程教學中,如何才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使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得到有效調動,促進收獲滿意的教學效果,是每位歷史教師長期以來一直在思考的一項重要問題。而在現階段中學歷史教學中,普遍存在缺乏對學生學習特征、學習興趣的關注,由此使得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式單一,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應緊扣新課程教育改革的具體要求,擺脫傳統歷史教學模式的束縛,遵循“以生為本”原則,構建多元教學課堂,切實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主觀能動性,提升歷史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京杭大運河》一書指出,京杭大運河對我國兩千多年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和經濟發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京杭大運河是流動的文化,承載了寶貴的文化記憶,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中華文明傳承延續的重要標志。作為中學歷史課程中的重要教學內容,京杭大運河的相關教學實踐應注重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引入多樣豐富的教學方法,以提升教學質量、效率。現對中學歷史課程中京杭大運河的相關教學實踐,提出以下幾種教學方法。第一,討論教學法。該方法強調基于教師的精心準備、指導,為達成相應的教學目標,憑借預先的設計、組織,讓學生針對相關問題表達自身的意見、看法,進而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及創新精神。對于討論教學法在京杭大運河教學實踐中的應用,教師可預先向學生展示京杭大運河的示意圖及相關文字資料,并向學生提問:京杭大運河的保護與現代文明發展的沖突及如何推進對京杭大運河的保護傳承?然后,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圖片、文字資料瀏覽學習,并進行師生、生生之間的討論探究,最后挑選學生代表發表討論的結果,并由老師進行點評、總結。在此過程中,不僅可提高學生對京杭大運河相關知識的認識水平,培育學生肩負起傳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還可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多媒體教學法。該方法強調基于教學目標、學生特征,憑借教學設計,合理引入現代教學媒體,并與傳統教學方式進行結合,共同貫穿教學各個環節,以多樣豐富的媒體信息作用于學生,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比如,在開展京杭大運河教學實踐中,倘若一味讓學生進行歷史知識記憶、習題訓練,極易削弱學生對歷史課程的學習興趣。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在教學中引入多媒體設備,并結合京杭大運河相關歷史故事,讓學生對源遠流長的京杭大運河形成濃厚興趣。在此期間,教師再適時融入一些京杭大運河的基本教學內容,即可營造出更為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進一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掌握歷史知識。第三,妙用修辭法。京杭大運河作為我國重要的南北水上運輸通道,在我國兩千多年的國家政權鞏固、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進步、加強國際交流等方面扮演過十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伴隨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在運河沿岸陸續誕生了眾多大城市。為向學生生動形象地闡明京杭大運河的這些重要意義,教師可采用妙用修辭法,將京杭大運河比作南北大動脈、政權黏合劑、城市孵化器等喻體,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掌握京杭大運河的相關知識內容。
總之,在中學歷史課程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注重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主觀能動性,進一步切實提升中學歷史課程教學質量、效率。《京杭大運河》一書內容豐富,深入淺出,對中學歷史課程中京杭大運河的相關教學實踐可提供有力指導。
作者簡介:龍仁志(1972—),男,江西永新人,永新縣第三中學校長,江西省吉安市永新中等專業學校校長,中學正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