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楚田,肖克炎,李? 林 編著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定價:288.00元
水體污染是環境污染的常見形式之一,水體被迫接受的污染源越多,其中包含的污染物成分就會越復雜,治理就更加困難。《水體凈化與景觀水生植物工程應用》一書針對水體植物在環境中的凈化作用,對國內水生植物應用技術及相關領域的研究進行探討。
《水體凈化與景觀水生植物工程應用》一書內容豐富,層次結構清晰,富有較深的哲理性、實踐性、經驗性以及可讀性,對湖泊河道生態修復、水環境治理、人工濕地及各類水體景觀的治理都有借鑒作用。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水生植物主要應用品種,介紹了水生植物的概念及分類,影響水生植物生長的主要環境,挺水、濕生植物,浮葉、漂浮植物以及沉水植物的相關概念。第二部分為水生植物在水體凈化與生態修復中的應用,介紹了水生植物在湖濱河岸生態帶、潛流碎石基質人工濕地、表面流土壤基質人工濕地、生態浮島這四種環境下的應用。第三部分為水生植物在水體景觀中的應用,介紹了水體景觀類型、水生植物在小型水景中的運用、水生植物在濕地公園中的應用、水生植物在水生專類園中的應用。
傳統的水污染治理方法的成本較高,治理較為緩慢,并且通常會產生二次污染,而水生植物治理方法在水污染中的運用能夠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水生植物主要分為三大類,即水生維管束植物、水生蘚類以及高等藻類。不同種類的水生植物在特定的環境下有不同的治理效果,在水體污染治理過程中,可以根據相應的情況單獨使用或是進行多種結合,從而使治理效果達到最佳狀態。水生植物對于水體污染治理的作用有以下幾點:一是吸收作用。在水體中,水生植物吸收礦物質以滿足自身生長、繁殖的需求。同時,水生植物的根系可以吸收水體中少量的重金屬元素以及有機物質,將這些有毒物質進行降解之后存儲在莖葉內部,經過人工收割后可以減少水體中部分礦物質。但是在水體治理的過程中,要控制水生植物對于礦物質的攝入,避免引發水體富營養化,造成水體含氧量不足。二是物理作用。水體給部分水生植物提供了優良的生長環境,這些植物能夠降低水體的流動速度,減小由風帶動的波浪攪動,使大量物體能夠浮于水面上,這不僅能夠降低波浪對水底的有害影響,還能幫助清掃人員有效去除水面的漂浮物。另外,像公園、濕地類人工建造的水體中的水生植物不僅能夠凈化水質,還能穩固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秋冬季節,部分植物死亡后,其營養物質存留在土壤中,能夠防止濕地土壤的凍結。三是抑藻作用。在水體污染的治理中,部分水生植物能夠分泌出抑制藻類生長的物質,可以直接克制藻類的生長;水生植物的生長繁殖能夠創造出比較穩定的水體環境,對水中以藻類為食的浮游生物的生長有一定好處。另外,水生植物與藻類的生長對光能及營養物質需求都較大,由于水生植物個體大、生長周期較長且對營養物質的需求高,因此可以有效抑制藻類的生長。
結合《水體凈化與景觀水生植物工程應用》一書,水生植物可以被運用在不同類型的水體污染治理中。第一,在市政道路方面的運用。目前,我國大部分市政道路均為瀝青道路,瀝青作為道路鋪設材料具有成本低、便于施工等優點,但瀝青作為一種帶有毒性的化學材料,在經歷了大量雨水或路面灑水之后,瀝青路面的積水會被瀝青中的有毒物質污染為污水。隨著路面污水在下水道的匯集、蒸干,其中的有害物質也會得到匯集固化。道路養護部門可以在下水道或排水溝等瀝青路面污水露天匯集處種植水生植物,利用水生植物對水體污染的治理能力,吸收污水中的有害物質。在市政道路交匯處,多會設置環形植被,中心處會涵養水源,且多為流動的水源,可種植水生植物對水體進行凈化。市政道路附近的水體含有大量的細菌、有機物等,并且混雜各種有毒物質,這就需要相關人員搜尋能夠減少或抑制此類物質的藻類。第二,在沿河風光帶的運用。沿河地區水體面積較大,水體流動性較好,但在靠近岸邊地區由于部分游客的環保意識較差,會對沿河地區造成不同程度的水體污染。這就要求種植自凈能力較好并且根須、莖葉較為堅韌的水生植物,在風力強勁的沿河地區能夠有效防止污染物向河心飄去,并且將污染物集中于岸邊,方便工作人員清掃。同時,在河邊種植水生植物能夠防止河岸線上移,防止水土流失。第三,在人工濕地治理中的運用。人工濕地主要通過人工種植水生植物來實現污水治理的目的,目前主要用于沼澤污水的處理。在水體治理的過程中,水生植物通過各種介質與沼澤中的微生物發生反應以達到凈化水質的作用,這種凈化方式彌補了傳統的人工處理手段的不足,促進了水生態循環,并且對于人工濕地水體污染的治理操作便利,有效減少了資金的投入。
作者簡介:李曉紅(1969—),男,湖南臨湘人,湖南省交通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巖土工程、水工環地質、地質災害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