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蔚昕 劉新
摘要:近年來,國家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愈加重視。道德與法治學科作為思政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培養學生法治思維能力的重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逐步形成法治思維,幫助學生主動了解法律、認真學習法律、嚴格遵守法律,更要關注學生法治思維能力的養成,學會在實際生活中踐行法治,自覺用法治思維解決現實問題。不同年級的學生存在著年齡的差異,對法治知識、法治意識和法治精神的理解也不一樣。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法治內容、內化法治意識、養成法治思維能力,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開展行之有效的法治教育:在研究教材的基礎上歸類相關主題,序列化設計教學目標,設計有效的學習活動,使學生養成法治思維能力。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關鍵能力;法治思維能力
2019年秋季開始,人教版《道德與法治》統編教材全面走進課堂,替代了原有的《品德與生活》(1~2年級)、《品德與社會》(3~6年級)教材。新版教材最大的變化在于高度關注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可以說,小學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道德與法治學科是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的重要的途徑。
培養法治思維能力,就是要在學生樹立法治思維的基礎上,側重能力的養成。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逐步形成法治思維,幫助學生主動了解法律、認真學習法律、嚴格遵守法律,更要關注學生法治思維能力的養成,學會在實際生活中踐行法治,自覺用法治思維解決現實問題。
一、法治思維能力的重要性
2016年,國家教育部、司法部和全國普法辦聯合印發《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以下簡稱《大綱》),《大綱》中明確強調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指出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使廣大青少年學生從小樹立法治觀念,養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是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礎工程。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肩負時代發展的重任。在青少年群體中進行法治教育,有利于培養人格健全的公民,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也有利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推動法治中國的建設。
(一)立足國家發展,法治思維能力不可或缺
法治是現代國家普遍認同的一種治國理政的方式,也是人們遵循的一種價值追求。法治是國家和社會文明的象征,也是國家治理先進性的重要表現。
從個體法治思維能力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來看,一個國家、一個社會說到底是人的集合,因此法治的建設和維護歸根到底要依靠人。法治中國的建設,不能僅僅依靠黨依法執政、政府依法行政,還要在全社會凝聚法治的共識,形成法治認同感,而這種共識需要從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青少年時期抓起,使他們逐步形成法治思維能力。
從個體法治思維能力樹立的緊迫性來看,《大綱》明確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宏偉目標,對加強和改善青少年法治教育提出了現實而迫切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就要堅定不移地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但不得不承認,當前學生群體中的法治教育落實得還不夠全面。很多小學生僅在意識上知道要遵守法律,卻不知道自身哪些行為是在觸犯法律,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行為實則就是觸碰了法律的底線。法治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立足于國家法治建設的要求,青少年法治思維能力樹立的緊迫性就顯而易見。
(二)著眼學科建設,法治思維能力不容忽視
為了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于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的要求,2016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2016年中小學教學用書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中明確,將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材統一更名為《道德與法治》。這一變更意味著道德與法治學科既要關注對學生品德的涵養,又要重視對學生法治的教育。
從課程標準來看,雖然教材做了改動和調整,但是目前學校仍然參照原有的《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進行授課。
《品德與生活》(1~2年級)的課程標準沒有明確提到法治的相關要求,主要以形成低年段學生的規則意識和秩序感為主。例如,在“課程內容”部分提到:“使用玩具、設備進行活動時,遵守規則,注意安全……認識常見的交通標志和安全標志,遵守交通規則,不到危險的地方去玩,避免意外傷害……懂禮貌,守秩序,愛護公物,行為文明。”
《品德與社會》(3~6年級)在規則意識和秩序感培養的基礎上,切合學生的社會性發展情況,提出法治的相關內容。例如,在“課程內容”部分提到:“遵守通信的基本禮貌和網絡道德、法律規范,做到文明上網……知道自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初步了解自己擁有的基本權利和基本義務。知道我國頒布的與少年兒童有關的法律、法規,學習運用法律保護自己,形成初步的民主和法制意識。”
通過課程標準的銜接不難看出,對學生法治觀念的滲透和教育需要由生活中的規則開始過渡,由生活規則逐步拓展到法治規則。對學生進行法治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用法治思維方式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形成學科思維,從而更好地學習和理解教材體系中不斷深入和拓展的法治版塊的內容。
從學科特點來看,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要以不斷生發的社會生活情境啟迪學生心智,激發學生感性的情懷,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但同時,道德與法治學科也要散發理性之光,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思考,在兩難問題中思辨,正確看待法理問題,辯證分析德治和法治的關系。
(三)基于個人成長,法治思維能力舉足輕重
學科教學所產生的影響,最先受作用于受教育者主體。因此,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中培育學生的法治思維能力,也直接受益于學生個人,對學生的終身成長發展發揮作用。
小學階段是學生個性品質和思維能力養成和塑造的關鍵時期。從階段性的學生培養目標來看,道德與法治學科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擺在首位,能力和方法、行為和習慣以及知識的目標次之。這些目標之間是緊密相連、辯證相關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一個人通過知識的學習、行為和習慣的養成后印刻在腦海中的,反過來又指導行為實踐。這種養成需要長時間熏陶和強化。在這個過程中,能力的培養不可忽視,尤其在法治思維能力方面,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法治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完成從被動思考到主動思辨的轉化,將能力的獲得作為一種內驅力,不斷使得學生自發地樹立法治思維和法治觀念。當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法治涵養之后,也會對法治知識的學習更加得心應手。
從學生成長來看,學生最終要走向社會,適應社會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在社會層面達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目標。從小學階段開始進行法治教育,培養學生的法治思維能力,將學生置于法治的氛圍和生活情境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滲透法理教育,有利于學生循序漸進地了解法治、理解法治,從而在學習中不斷構建法治思維,具備法治思維能力,由自然屬性的人過渡到社會屬性的人,逐步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社會公民。
(四)關注學段銜接,法治思維能力至關重要
法治教育的內容從小學開始一直貫穿到初中和高中。法治涉及的覆蓋面不斷擴展,法治涵蓋的內容不斷深入。
小學1~2年級幫助學生建立規則感和秩序感,3~6年級涉入法律常識,引導學生開始關注自我與法的關系,讓學生意識到生活中許多場景和事件的發生不僅關乎德,且關乎法。進入初中之后,法治的學習更加系統化、全面化,尤其到了八年級下冊,完全圍繞憲法展開法治教育的學習。如果沒有小學階段法治思維能力的養成鋪墊,學生很難理解甚至適應這本教材的邏輯架構。
例如,在八年級下冊開篇的第一單元,從憲法的整體價值入手,闡釋了很多對初中生來說晦澀難懂的知識。這些知識看起來抽象不易理解,但其實又和公民的切身利益及國家的長治久安息息相關。所以,站在學段銜接的角度來看,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法治思維能力,能夠幫助學生適應初中階段的法治學習,這既有趨利性,更應看作一種硬性需求。只有帶著法治思維能力去學習法治內容,學生才會更好地理解法治內容。
二、法治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
學生的法治思維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短時間內訓練出來的,而是在社會和生活中逐漸培養起來的。不同年級的學生存在著年齡的差異,對法治知識、法治意識和法治精神的理解也不一樣。因此,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法治內容、內化法治意識、養成法治思維能力,就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開展行之有效的法治教育。法治教育要在同一學段有側重,不同學段有邏輯銜接。
(一)研究教材,歸類相關“道法”主題
在教學中,教師應在仔細研讀統編版《道德與法治》全套教材的基礎上,整體把握各冊教材內容,了解不同學段相關主題在內容上的區別和聯系;根據單元主題進行比照,研究相關主題內容在教材中的順序和表現方式,整理出不同的“道法”主題,進行序列化目標設計和教學。筆者以“公共生活中的規則與法治”為例,歸類提取了1~6年級教材中相關主題及單元課題。公共生活既包含學校中的規則及法治,也包含社會生活中的規則和法治,在實施過程中要交叉進行,全面培養學生在不同場所中規則意識的養成和法治思維能力的形成。(見表1)
(二)梳理知識,序列化設計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準確而清晰的教學目標是有效教學的前提條件。序列化目標設計是在本單元主題目標的基礎上,針對同一主題在不同年級的教材中反復呈現的內容,依據不同年齡層學生的認知特點、心理水平和思維發展特點而設計的呈螺旋上升式遞進的教學目標,從低年段的規則意識養成到高年段逐漸滲透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教育。
本文緊密結合《大綱》中義務教育階段的相關內容,依據不同年級之間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水平,在了解不同年級教學目標之間關系的基礎上,對《道德與法治》教材“公共生活中的規則與法治”主題教學目標進行了序列化設計。目標序列化設計主要體現在縱向的螺旋上升,如二年級上冊“我們在公共場所”和三年級下冊“我們的公共生活”以及五年級“公共生活靠大家”,同是公共生活主題單元,側重點和關鍵點各不相同。
二年級“我們在公共場所”單元,學生由班級空間擴展到學校空間及生活中經常進出的公共場所,通過對“公共財物”“公共衛生”“公共秩序”及“公共文明素養”的重點引導,幫助學生在校園和生活中的公共場所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該單元側重于初步建立規則意識,使學生能夠理解和遵守規則,從而知法守法,啟蒙法治意識。
三年級“我們的公共生活”單元,學生由學校生活擴展到社區、公園等社會生活,從具象的“公共設施”入手,過渡到公共生活中抽象的規則規范,最后升華到“關愛”的社會情感,進一步樹立規則意識,遵守公共生活規則,同時引入公共設施受法律保護,破壞公共設施要受到法律制裁,引導學生自覺遵守規則和法律,保證社會生活有序運行,重在啟迪學生的法治思維。
五年級針對學生特點、生活實際和成長需求,設置了“公共生活靠大家”單元,雖然學生對公共生活已經有一定了解,但從整體上并沒有對公共生活及個人與公共生活的關系形成全面的認識。教材從認知到行為,從“共維護”到“共參與”,進一步引導學生對公共生活有整體的了解,懂得愛護公共設施,更懂得維護公共權益,做到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因此,這一階段的重點是不僅要“了解規則制定應遵循一定的程序,樹立并遵守公共生活規則”,同時更要兼顧《大綱》的內容要求——“初步理解權利行使規則,樹立依法維權意識、樹立有權利就有義務的觀念”,引導學生辨析案例、自主思考和判斷、不斷反思和實踐,幫助學生建構、深化、形成法治思維,重點聚焦法治思維能力的培養。
本文選取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同一主題中不同年級的課例,序列化設計了教學目標和法治思維能力提升的序列化要點。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目標的確定如不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學生理解起來可能較為抽象,難以理解和接受,這也體現了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目標的學習應是螺旋上升的過程,也是目標序列化設計的價值和意義所在。(見表2)
(三)立足學情,設計有效學習活動
學習活動是教學的載體,有效的學習活動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吸收課堂內容,使之內化為學生的意識和能力。
1.巧設游戲,啟蒙法治意識
規則是法治實現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人們對規則的理解水平和態度決定著法治能夠實現的程度。低年級的學生生活經驗有限,辨別是非能力較弱。因此,對他們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應從規則意識切入,引導學生通過感受身邊的規則涵養法治精神。兒童喜愛活動,熱愛游戲。教師在課堂上應依據教學目標及學生特點設計游戲,讓學生在游戲環節里自主思考和判斷,喚起學生內在的秩序意識,引導學生理解規則、尊重規則、遵守規則,將規則作為自己行動的準繩,啟蒙學生的法治意識。
2.呈現問題,感受法治生活
《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課程應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生活中的需要和問題為出發點;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為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呈現學生實際生活中遇到的或可能要面對的問題,幫助學生解決當下困惑,感受“遇事找法,化事靠法”的社會生活新風尚。教師要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感受法治不是和自身生活割裂開的,而是處處融于生活、與生活密切相關的;要透過學生的生活,抓取典型事件和能夠引發深思的問題,引導學生關注法治生活;要循循善誘,在層次性的提問中,滲透規則意識和程序性思維,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判斷,感受生活中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法治。
3.創設情境,建構法治思維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會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與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例產生積極的共鳴。為此,教師在低年段教學中,可以創設與學生息息相關的情境,或利用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特點的繪本故事進行教學。如統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1課“大家排好隊”中的“守規則,懂禮讓”等,教師可借助教材資源設置教學環節,讓學生在故事情境中感同身受,將自己的情感與情境中的人物和情節融合在一起,由此把握故事的情感走向,喚起學生的規則意識和法治意識,逐步構建學生的法治思維。
4.再現生活,形成法治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處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目標的首要位置,其包含的情緒情感、價值判斷、行為傾向等方面的內容是影響個體發展的動力系統,它是轉變道德與法治課程功能的核心目標,因此,教師應通過多元化的生活實踐進行引導,增強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與法治理念。體驗是基于人親身經歷、感同身受而獲得的自我認知,進而促進知識結構的完善。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教師在法治教學中要注重法治情境的真實性。對于中高年級學生來說,他們的思維發展逐漸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因此課堂呈現的法治載體真實度越高,學生心目中法治教育的信度才越高。一方面,教師可以結合學生自身的生活經歷設計教學體驗活動,讓學生深入體驗、深度思考,挖掘學生用法治思維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分享一些常見的觀點,供學生思辨。學生運用法治理念思辨的過程,也是法治思維能力踐行深化的過程。
法治思維能力是學生適應社會生活和滿足個人成長發展所必備的一項關鍵能力。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把握好不同年級、不同學段的銜接,將學生長遠而全面的發展作為培養目標,將法治思維能力的養成作為一項常態化的學科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有目的地滲透、有策略地培養。
參考文獻:
[1]陳金釗.規則、解釋與法治實現[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2]廖紅.善用問題辨析,培養小學低段學生的法治思維[J].教學月刊,2021(3).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