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
作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語文教師往往付出精力最多、耗時最長。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我們發現,學生不喜歡寫作文的原因是要么無話可寫,要么不知如何寫。那么,怎樣才能讓初中生做到“有話會寫”呢?本人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向教材“取經”
學生學習寫作文,首先應該從教材中“取經”。選入教材的文章無論在語言文字方面還是構思方面都能成為學生學習寫作的范例。在小學階段,學生已經學會了如何積累語言文字;初中階段,教師可重點引導學生學習如何構思及作文如何開頭、如何結尾。教師以課文為例,能很好地引導學生仿寫。
史鐵生《秋天的懷念》開頭是這樣的:
雙腿癱瘓后,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墻壁。這時,母親就會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
文章開篇時就切入“秋天”的主題,結尾處與前文呼應:
又是秋天,妹妹推著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此段借景抒情,表達對母親的思念和感激之情,把文章的主題繼續深化。
朱自清的《背影》同樣是開篇點題,簡明扼要: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結尾處再現“背影”,表達作者對父親的理解和思念:
我北來后,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通過這兩篇文章,我引導學生作文開頭不需要太長,點題即可;結尾要總結深化,再次強化要表達的內容。
接下來,我布置了以《我的父親(母親)》為題的作文進行仿寫,要求寫出自己滿意的開頭和結尾。這類作文學生以前也寫過多次,不少學生的開頭缺乏文采和新意,例如:“我們每個人都有父母,我也不例外,我的父母給了我無私的愛……”經過這次指導后,大部分同學能夠簡明扼要地點題,還有部分同學直接進行敘事,較以前改觀了不少。還有兩個同學的作文開頭令人印象深刻。一名同學寫到:“母親啊,我多么希望您能夠自私些”;另一個同學寫到:“我一向不太喜歡父親,因為我覺得他沒有母親那樣愛我。”這兩位同學不僅迅速切入正文,而且能夠反向立意,吸引讀者。結尾大部分同學都能根據所寫內容或議論或抒情,表達真情實感。
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利用教材,學習作文中如何鋪墊與過渡。如果《背影》中沒有任何鋪墊就直接寫車站送別時父親給“我”買了幾個橘子,那么這篇文章就不會這樣感人。只有把情節放在特定的情境之下,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由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寫作文時進行適當的鋪墊,這樣會使文章更加感人。當然,鋪墊也不宜過多,不能喧賓奪主。《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課文用了一個過渡段把兩部分緊密聯系起來,我借此引導學生在寫作文時注意過渡,將不同的材料緊密結合。
初中生寫作文可以詳寫一件事,略寫一些與之相關的事件;也可以進行幾個片段的描寫敘述。通過學習,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如何詳略得當地安排材料才能既使文章內容充實,又能讓中心突出,條理分明,進而引導學生進行仿寫。
《阿長與〈山海經〉》中“我”對阿長的感情是有變化的,阿長也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點,但“我”仍然對真誠善良的長媽媽充滿尊敬和感激。由此,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明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道理,學會多角度刻畫人物形象,寫人不應臉譜化。
《與朱元思書》這篇文章在寫景上很有特點。文中有正面描寫,也有側面描寫;有靜態描寫,也有動態描寫;有仰視,有平視,有遠觀,有近察;有視覺,有聽覺;有所見,有所感。這樣的文章能成為學生寫景作文的范本。教師長期以課文為例引導學生寫作,學生就會在過程中一點一點模仿,一點一點進步。
二、向課外讀物“取經”
葉圣陶先生在談閱讀與寫作的關系時說:“閱讀是什么?是吸收。寫作是什么?是表達。”初中生都會做大量的課外閱讀,除了理解作者表達內容之外,在寫作上也能有所收獲。看到作家在文章中用了自然環境描寫來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學生會考慮我能否在寫作時也用一段?別人在刻畫人物時不僅有正面描寫還有側面描寫,我是不是也可以這樣寫人?別人用倒敘或插敘避免了平鋪直敘,我在寫作文時是不是也可以嘗試這種方法?人家用了欲揚先抑,效果很好,我要怎樣用在作文中?
學生讀過《雪化一化,就有路了》,發現題目一語雙關,深受觸動,寫了一篇作文《媽媽的禮物》,也一語雙關,以小見大,充滿真情實感,構思與眾不同,成為一篇成功的習作。做閱讀練習時,教師可指導學生不僅停留在分析別人的文章上,而是發現別人文章的優點后,嘗試在自己的作文中學以致用。
三、向文學經典“取經”
積累的古詩文與名言警句,在作文中適當引用,會讓文章增色添彩。一次考試,一名學生在作文中用了三句詩詞作為小標題:《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長風破浪會有時》,分別寫出自己立下目標、付出努力、相信理想終會實現的過程。一名學生在寫春雨時,引用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又寫到雨后應是“綠肥紅瘦”,感嘆“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將經典用得恰到好處。
可見,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寫作文時恰當引用詩句,還應鼓勵學生運用平日積累的名言警句。我們一直強調要積累,積累的目的是運用。恰到好處的引用既能展現出文學素養又言簡意賅,能增強文采。
作文教學是個復雜的過程,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要利用好教材及優秀的閱讀材料,有的放矢,讓學生在模仿中逐漸提高作文水平,做到有話會寫。考場作文只是對學生日常寫作水平的檢測,平時多練習,考場作文自然會得心應手。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情和時代的變化不斷探索鉆研,一路付出,一路收獲。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