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桂斌 李靜
概念教學在小學數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正確理解、掌握和應用數學概念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基礎。因此,有效地開展數學概念教學至關重要。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學習概念時又是一個怎樣的建構過程?教師應如何遵循教育教學規律,有效地開展概念教學?基于這兩個問題,我們通過“實踐+反思”的閉環式研究模式,研究了在概念教學中讓學生知道“為什么學”,學的“是什么”的問題。
一、關注學習必要性,做到知其所以然
在北師版教師用書中,幾乎所有概念課的教學目標中都會提出“體會學習必要性”。但通過調查,我們發現80%以上的教師經常忽視這一教學重點。很多教師認為,引導學生體會概念學習可有可無,不會對學生的概念學習起到真正的作用,所以在教學中通常是一帶而過。也有教師意識到它的重要性,但不知道怎么教才能讓學生明白他們學習數學的目的。所以,在教學中,我們力求通過有效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感受、理解概念的作用,體會學習概念的必要性。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學,他們才會主動去學習。
在教學“生活中的比”一課時,經過仔細分析教材,我們產生了這樣的疑惑:如果“除法就是比”“比就是除法”,那為什么還要學習“比”呢?它有什么用呢?通過查閱各種資料,最終發現,“比”最終的作用是“度量”。如人們可以用“米”度量長度,可以用“平方米”度量面積,可以用“千克”度量質量。可是生活中有很多現象需要度量,但又沒有一個具體的單位工具可以幫助人們直接度量。這時,就可以用兩個量之間的倍數關系來度量,也就出現了比。這也就是為什么要學習“比”的原因。為了使學生感受學習比的必要性,我們進行了如下的教學。
先讓學生比一比哪杯糖水甜。
師:如圖1,有兩杯糖水,你能說說哪杯甜嗎?
生:我覺得一樣甜,因為里面都有20g糖。
生:我覺得不一定,因為如果第一杯的水多,第二杯的水少,那就應該是第一杯糖水比較甜了。
師:看圖2,哪杯糖水甜?
生:我還是覺得不一定,因為不知道里面有多少糖。
師:如圖3這樣呢?你能判斷嗎?
生:這回可以了。[180÷20=9],第一杯水的質量是糖的9倍;而[180÷30=6],第二杯水的質量是糖的6倍,很明顯第二杯糖水甜。
以前兩個問題為抓手,引導學生發現:要想比較出哪杯糖水更甜,需要同時知道糖和水兩個量。通過比較兩個量之間的倍數關系,才能進行判斷,進而引導學生感受學習“比”的必要性;也能順勢引導學生由除法出發,自然引出“比”的概念,理解“比”表示兩個量之間的倍數關系這一本質含義。
二、關注教材內在聯系,做到舉一反三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抓手,如何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作為教師,應深入剖析教材。北師版數學教材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以“情境+問題串”的形式,用一個個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所以,教師應該把每一個問題背后的目的、問題與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系都理清,發現它們背后的故事,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所學概念是什么。
在教學“生活中的比”一課時,我們分析之后發現,教材中的第一個問題是幫助學生感受學習比的重要性,也就是“用兩個可度量的量之間的關系去度量生活中不可度量的事物。”
教材中的第二、三個問題旨在幫助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比中抽象出比的含義,明確比的概念,也就是“兩個數相除又叫做兩個數的比”。明確比各部分的名稱。
教材中的第三個問題是在學生認識“比”之后,讓學生再次回到實際生活中,用“比”的含義解釋生活中的實際情境。
因此,本節課教學目標制定應包括為什么學習比、比的意義及比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三部分內容。基于此,我們以教材為依據,結合具體學情,在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簡化和補充的基礎上,制定了如表1的教學目標:
結合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比從哪里來?”體會學習“比”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是“什么是比?”抽象“比”的意義;第三部分是“比有什么用?”是“比”的應用部分。在第一、第二部分,我們分別設計了一個教學活動。第三部分是學生形成概念結構的最后一個階段,它不可能在一個活動、甚至是一節課中達成,所以,此部分我們設計了兩個教學活動。
先是利用感性經驗,幫助學生建立“比”的表象。在第二個教學環節中,我們以一杯糖水的配比為例,讓學生舉出符合這個配比的實例,并仔細觀察取得糖和水的具體數量,從而抽象出水和糖之間的倍數關系。再由倍數關系聯系舊知,也就是“除法”。進而抽象出“比”的概念,也就是表示兩個數相除。同時,學生觀察發現了“比”的特征,也就是在有規律的變化中,倍數關系不變。
在這之后,為了鞏固學生對“比”的認識,我們再次回到生活情境中,讓學生回答“是比嗎?有倍數關系嗎?有什么用呢?”其中,球場上的比分沒有倍數關系,在引導學生區分析“比分”與“比”的過程中,深化理解“比表示兩個量之間的倍數關系”這一內涵。
認識“比”之后,設置了第三個環節,組織學生研究長方形的長和寬之間的什么關系,并以“比”來度量照片的像與不像。在此環節的處理上,我們大膽放手,讓學生深入思考,小組交流,全班匯報。這樣,把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了活動中來。學生在應用比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在鞏固“比”的概念的前提下應用“比”來解決問題,再一次認識到了學習“比”的必要性。這樣的設計,豐富了“比”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從生活概念出發,在“為什么”和“是什么”中深入理解“比”的本質,抽象出“比”的概念,感受到學習“比”的重要性。
三、關注概念層次,做到有條不紊
數學概念的發展、描述其實都是有跡可循的。經過實踐研究我們發現,在概念教學中可以分為五個階段,即概念引入、概念初建、概念明確、概念深化以及概念應用。其中,深化階段對理解概念的本質尤為重要。所以,我們后期的實踐研究就聚焦于深化階段,將其細化為說、畫、比較分析、抽象概括四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說實例,直觀感受概念。小學階段的學生對大部分概念都是有生活基礎的,其認知基礎并不是一張白紙。所以,在概念教學前,教師應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充分尋找實例,建立充分的生活模型,為從“直觀到抽象”的過程打下堅實的基礎。
如在教學“分數的再認識(一)”一節課時,我們先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的[34],有的學生說:“我有四個蘋果,吃了其中的三個,就可以用四分之三表示”;有的說:“媽媽買了一塊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我吃了其中的三份,也是[34]”。試課中,大部分學生都能用生活實例來解釋四分之三的含義,能夠以三年級的學習為基礎,直觀認識分數。
第二個層次是畫分數,表示概念。數學概念對于學生來說是抽象的。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從生活中直觀感受后,學生會處于并長期處于“半抽象”狀態。怎樣突破這一“關卡”?教材中隨處可見的“畫一畫”,讓我們想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生用“數學符號”,包括運算符號、幾何圖形等畫出自己理解的概念,將“語言直觀”轉化成“畫圖直觀”,就能夠為概念的抽象打好基礎。
在“百分數的認識”教學中,我們讓學生用畫一畫的方式表示90%,引導他們對百分數進行圖示表征。以多種方式、多種角度理解百分數的本質意義。
在“分數的再認識(一)”教學中,我們讓學生畫出四分之三,感受平均分的同時,也拓展了“整體”的不同形式。
第三個層次是比較分析,理解概念。概念的理解對于學生來說是個難點,該怎樣做才能更好地達到這一目的呢?引導學生比較分析所畫出的例子,在找相同點和不同點中,就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突破這一難點。
在教學“方程”一課中,我們引導學生觀察黑板上給出的式子,分析它們的異同點,為接下來概念的抽象做好了準備。
在“生活中的比”一課中,我們讓學生列舉滿足1∶5的例子,讓他們觀察這些例子,并提出引導性問題:能發現什么?在逐步地比較分析過程中他們發現了例子的規律,總結出了“比”的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在“百分數的認識”這一課中,當學生說出不同的例子,并表示之后,我們引導學生觀察例子,總結相同點和不同點。
在“分數的再認識(一)”中,我們引導學生對畫法進行分類,發現“整體”可以是一個物體,也可以是多個物體,還可以是多組物體。
第四個層次是抽象概括,明確概念。經過前面豐富的“半抽象”過程之后,要把課堂教給學生,讓他們大膽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抽象概括自己眼中的數學概念。此時,要不斷引導,使學生的語言逐步規范,逐漸嚴謹。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對概念教學的重要性有明確的認識,并從多個層面入手,進行教學方法的優化。特別是不能將概念教學簡單設計為死記硬背的形式,而應該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理解能力,利用多種教學手段,使概念具象化,引導他們在心中建立與不斷鞏固相關的數學概念,幫助他們提升數學思維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以達成小學數學教學的最終目標。
(責任編輯: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