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琦


幼有善育,幼有優教。2021年5月是第十個全國學前教育宣傳月。中國教育電視臺制作了學前教育宣傳月專題訪談節目《育見》,提及從2012年到2021年的十年是全國砥礪奮進推動學前教育跨越式發展、推進科學保教取得重大進展的十年。
廣州市番禺區作為全國七個地區代表之一,亮相節目《育見》。作為全國和廣東省的學前教育改革實驗區,番禺區一直秉承“敢為人先”的精神,做好財政投入、制度創新、教研引領“三位一體”的政策設計,建立了全方位、多層次的系統機制。連續三期的廣州市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督導驗收中,番禺區均獲得“優秀”等級第一名。在2020年廣東省學前教育“新課程”科學保教示范項目評選中,番禺“一區八園”共9個項目均成功立項。
夯基壘臺,積厚成實。自2010年以來,番禺區以綜合評價系統促進區域學前教育質量提升,學前教育取得公益普惠、均衡優質的發展。?“各地學前教育質量評價普遍面臨三大難題:缺評價指標與標準,缺專業評價人員,保障與激勵成效不足。”番禺區教育局副局長曾偉杰向記者介紹道,“2010年我們就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研制了《番禺區幼兒園保教質量分級量化考核量表》第一版。十年時間,歷經三次修改,第四版結合本土化內容進行整理,即將完成修訂工作。”正是如此緊抓以“分級量化考核量表”為基石的綜合評價系統,番禺區讓體量龐大的學前教育達到高質量發展:普惠性幼兒園占比達88.64%,區級示范園及區市省級指南示范園占比達60%以上,省級規范性幼兒園占比達96.02%。
因地制宜研制評價量表
為規范辦學條件及辦學行為,完善評價機制與管理督導,番禺區教育局專門成立了“幼兒園保教質量提升研究小組”,核心成員由分管副局長、科長、教研員、專干及園長等組成。
2010年開始研制《番禺區幼兒園保教質量分級量化考核方案》及《番禺區幼兒園保教質量分級量化考核量表》,2011年底啟動了第一輪為期三年的全區幼兒園保教質量分級量化考核。
考核分四個級別和層次開展,分別是省一級幼兒園(11所),市一級幼兒園(25所)、區一級幼兒園(44所),符合辦園資格幼兒園(173所),實行同級評估、動態管理。各幼兒園自查自評后,由區教育局組織相關部門和人員進行考核,定性考核采用看(教育活動、資料)、聽(匯報、聽課、座談)、問(問卷調查、個別訪談)、評(評分、評優)等方法進行綜合評估,定量考核參考幼兒園管理記錄。
這一輪的考核實現了區域學前教育規范化發展,2014年在廣州市第一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督導驗收獲評“優秀”等級。
為全面推進內涵建設,2014年對《番禺區幼兒園保教質量分級量化考核量表》及實施方案進行了修訂,通過調整考評重點,強調師幼互動等過程性評價的質量導向,并啟動了第二輪分級量化考核。
2015年,研究小組成功申報立項廣東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項目“幼兒園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研究”,將課題研究推向縱深。
2016年番禺區被評定為“國家學前教育改革發展實驗區”,探索以評價為手段,實施“財政撥款機制、規范保教管理、促進園本教研”三個項目的研究。
將評價引入管理,減少園所發展對行政導向的依賴,引導幼兒園逐步形成內部評價與改善機制,有效促進均衡發展,2017年,番禺區在廣州市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督導驗收再次獲評“優秀”等級。
番禺區還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進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北京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院校頂尖團隊指導課題研究,建立完善“行政發起推動——園所內驅發展——專家引領示范”的實驗研究機制。
2018年起,番禺區教育局與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劉焱團隊合作,大力度開展評價隊伍和評價能力建設,聚焦觀念更新和以點帶面。結合劉焱主編的《中國幼兒園教育質量評價量表》,先后完成對量表工具第三版、第四版的修訂,并整合、升級、優化為適合廣東地區使用的《廣東省幼兒園教育質量評價量表》。這是一個相對成熟的綜合性、區域性、可操作的教育質量評價工具與指標體系,前瞻性地契合了中共中央、國務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指導精神,突出保教實踐,注重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
作為國家學前教育改革實驗區,番禺區身負改革重擔,以“番禺區幼兒園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研究”項目為抓手,通過開展幼兒園教育質量評價,聚焦于幼兒園一日活動質量的提升,在《廣東省幼兒園一日活動指引》的基礎上,形成了具有番禺區特點的保教管理工作制度,并研制完成了《幼兒園一日活動的組織與質量評價》手冊。手冊對各環節的要素、時間和空間進行了全面的規劃和設計,對各環節中幼兒、教師的具體行為給出了方向性指引,將新的兒童觀、教育觀轉化為可執行、可觀察、可指導、可評價的發展性指標。
在此基礎上,番禺區創新性實驗“大學區”教研,按照城鄉區域及質量層次相應組合,將全區劃分為6個學前教育責任區,建立“大學區教研”模式和質量評價監測體系,形成資源共享、相互借鑒、共同提高的教研體系。
播撒種子推動質量提升
從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番禺區直屬機關幼兒園副園長王莉馬不停蹄,在廣州市番禺區及深圳市龍湖區,參與了入園評測及質量監督指導活動共26場。身為“種子導師”的她,從第一次跟隨劉焱團隊入園評測,到最后一次“種子”全體考核,評測漸漸熟能生巧。
這個過程中,她深深地感受到何為“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同時,身為幼兒園管理人員,熟練地運用量表評價,有效地提升了自己的管理水平。而優化園所的物質環境、提升班級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成長,都是她關注并為之努力的方向。
評價隊伍是解決評價與提升的三個關鍵要素之一。從2017年開始,番禺區啟動“種子培養工程”,確定了兩批共120名幼兒園保教業務干部作為區域性評價“種子教師”,在劉焱團隊帶領下進行實踐培育與專業指導。除了理論知識培訓,還以分組的形式帶著番禺的教師現場運用量表進行評價。
廣州實驗教育集團番禺實驗幼兒園吳娟娟清楚地記得第一次入園評價的情況,當時他們的診斷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經驗,專家及時指出了問題,并指導依據一整套評價量表,用科學的方式診斷保教質量,使診斷評價盡量客觀準確。例如要依據活動特質進行觀察評價,拿午餐活動來說,就要關注食物營養、就餐情況。而評價同一活動要觀察不同的指標,拿游戲活動來說,就要通過觀察材料提供、環境規劃、教師指導等進行評價。她認為:“種子教師一旦參與或獨立開展觀察分析與評價,必定會收集大量的實證信息與數據,這種模式讓我們無論是參與專業交流及對話,還是開展有針對性的家園互動及各種日常工作,都‘有憑有據,從而擺脫了‘不深入、憑感覺的狀態,成為擁有一定專業話語權的教師。”
由此可見,評價是導向,明確方向與重點;評價是邊界,呈現底線與層級;評價是資源,拓展視野,提供學習內容;評價是工具,提供檢測與診斷的標準;評價是“拐杖”,使園所獲得改進與調整的依據、努力和發展。
與此同時,番禺區推出“一園一專家”的項目,即每個園或片區邀請特定專家進行長期追蹤性的指導。另外,利用名園長工作室、名教師工作室、新任園長任職資格及能力提升培訓項目等渠道,促進評價人員與園所、區域相互成就與共同成長。
出臺政策加強保障激勵
近幾年,番禺區學前教育經費每年達4個億,占財政性教育經費比例保持在7%以上,并制定了一攬子的激勵與幫扶政策,如出臺了《番禺區幼兒園保教質量分級量化考核實施方案》《番禺區幼兒教師崗位考核實施方案》《番禺區普惠型幼兒園區域材料投放指引》《番禺區學前教育獎補資金管理辦法》等系列質量提升制度指引與規范,同時實施結對幫扶、捆綁考核、區域與園本教研掛鉤等制度制度化、常態化的活動,解決園所質量提升的動力不足、財力不足、專業不足、平臺不足的困境。
結合國家實驗區項目,自2016年至2018年實施“三個六百萬工程”;2019年,教研經費達到1336萬元,2020年也有943萬元。
為了統籌發展全區教育質量,番禺區設立學前教育業務輔導片,制定幼兒園保教質量分級量化考核方案和捆綁幫扶方案,發揮公辦優質幼兒園和民辦品牌園的示范作用,促進各類幼兒園辦園水平的快速提高。
區屬幼兒園、鎮(街)中心幼兒園還要與不少于3所農村薄弱幼兒園結對組團發展、捆綁考核。分三年對全區已取得辦園資格的幼兒園進行分級量化考核,并將考核結果與評優評先及年檢掛鉤。
同時,制定《番禺區規范化幼兒園評估標準》《番禺區幼兒園保教質量分級量化考核實施方案》《番禺區托幼機構衛生評價流程指引》《番禺區幼兒教師崗位考核實施方案》等系列評估制度,以評促建,以評促考,推動全區幼兒園教學質量整體提升。
三輪質量測評中,對優秀園進行獎勵,鼓勵不同層級幼兒園提升辦園質量。制訂了《番禺區學前教育財政資金項目管理辦法》《番禺區公益普惠性幼兒園獎補實施方案》,執行“優園優獎、優師優獎、優教優獎”的綜合性扶持激勵政策,涵蓋經費獎補、教師待遇、學生資助、建設改造、等級達標、質量考核等各個方面。
由此,番禺區從組織基礎、評價制度、人員培育、激勵機制等多方面構建了區域聯動、操作性強的運行與保障機制,包括建立了區、鎮(街道)、社區/村三級負責、多部門聯動的組織管理體制;完善區域系統的教研體系;從評價制度、激勵制度、幫扶制度、隊伍建設制度等方面完善制度體系;逐步建立分層分類分期的財政保障與獎補方案,全方位激發園所質量提升動力。
形成區域發展良好態勢
經過這十年的研究與實踐,番禺區構建了“三關鍵、三階段、四循環”的評價實施路徑,形成了“三層面八舉措”的評價運行與保障機制,相關成果已在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云浮市羅定市、貴州省赫章縣等多個地區進行應用與推廣。評價隊伍先后前往廣東、江西、湖南、貴州多地共200多所幼兒園進行評價實踐及調研論證。
“三關鍵”指解決了區域質量評價與提升的三大關鍵問題——評價工具、評價隊伍、評價運行與保障機制。“三階段”既是區域學前教育質量診斷提升的三個階段,也是幼兒園質量提升的三個發展階段,為此對不同層次的幼兒園從制度設計與組織管理上制定分層分類分期的扶持與支持的側重點。“四循環”即逐步形成區域與幼兒園的“評價—診斷—改善—提升”的良性發展循環。番禺區將進一步完善相關評價工具及幫扶機制,總結匯編項目成果,推廣實踐經驗,并以科學態度進行研究分析,探索持續發展的新方向。
劉焱認為,番禺區的學前教育綜合評價系統是完善區域幼兒園課程質量監測機制的創新性實踐。一是秉持科學課程觀,堅持以“以幼兒為本、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與環境于一日活動之中”的價值導向。二是外部評價與內部改善結合,科學指導園長教師更新課程理念,從關注整體規范轉向關注以兒童發展與經驗建構為主的課程質量。三是課程評價結果與資源配置、經費扶持、激勵政策等緊密結合、相互作用,微觀上有利于發揮園所內驅力,中觀上有利于優化評價機制,宏觀上有利于區域整體提升。四是依托評價系統和區域幼兒園資源數據庫的建立,為課程質量提升提供依據,引導和支持園所課程質量以及保教水平的整體提升。運用項目研究的成果,能夠提升課程監測質量的有效性、科學性與可持續性,進一步實踐如何通過質量檢測機制促進幼兒園課程質量和保教水平的提升,并為區域學前教育質量提升提供經驗與路徑參考。
(本文圖片由廣州市番禺區教育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