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春玲 黃日暖


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圍內的蔓延,以人員跨境交流為主的傳統教育國際化受到影響,教育國際化幾乎按下了“暫停鍵”,很多留學生因為疫情無法返回校園,開始了在線教育。教育國際化出現了新變化,在地國際化思想獲得研究者和實踐者的極大關注。
在地國際化教育的深圳優勢
在深圳,在地國際化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指導思想,因為這里有著眾多的國際化資源。區域內學校開展國際理解教育就是一種回應社會發展實際與人民群眾需要的積極舉措和應有態度,是教育與時俱進的表現。
深圳市龍華區教育局局長王玉璽認為,深圳開展教育在地國際化有一定的區位優勢。在龍華,有所曼徹斯通城堡國際學校,現在有60多個外教,這些都是我們開展在地國際化教育的資源。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城市,建設更具競爭力、影響力的國際化城市是其重要目標。龍華區作為深圳城市發展的中心區,建立了國際人才服務站,吸引了國際性人才。深圳有眾多的國際型企業,企業的國際化運行為社會培養了大量的國際化人才,推動著城市的深度國際化。這些跨國公司的員工子女在深圳接受中小學教育,他們在父母的日常熏陶下,在假期回國探親的過程中,接受了大量的國際化信息。
在地國際化教育是一種更具實踐根基的教育國際化。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因為年齡小,主要在國內生活與學習,能出國參加跨境國際交流的只是極少數人。在這種情況下,在地開展國際化教育就十分必要。中小學校因為經費受限、機會有限,他們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國內教育資源,創造性地開展國際教育,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
在地國際化教育的龍華布局
在在地國際化教育方面,龍華區逐漸形成了一個以公辦外國語學校系列為主,以國際學校為補充的發展格局。
龍華區公辦的外國語系列學校有8所,形成了一個外國語學校發展體系。龍華外國語系列學校教育品牌,適應了時代需要的發展目標,培養著大批未來能走上世界舞臺的國際化人才,如外交官、外語+藝術家、外語+科學家、外語+記者、外語+工程師、外語+管理者等,打造了“外語+”的系列教學模式。為此,龍華區在地國際化教育在外語教育教學方面,積極借鑒世界上先進的“浸入式語言教育”研究成果,不僅把外語作為學習的目標語言,更作為教學語言,促進學生全方位使用外語,發展語言能力。在此基礎上與時俱進,探索開展小語種教學的有效方式,比如為充分發揮區域內小語種教師作用,探索臨近學校開展教師走校任教模式。外國語學校在校園設計、文化景觀打造、師資配備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與規劃,促進了外國語系列學校整體高質量發展。
除了公辦外國語學校,龍華區也有多所民辦的國際化學校,如香港培僑書院深圳龍華信義學校、曼徹斯通城堡學校等。香港培僑書院深圳龍華信義學校是香港培僑教育機構與深圳信義集團合作在內地開辦的學校,定位于為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港人子女提供高質量教育。這既是粵港澳大灣區深度合作的一個重大民生工程,也是龍華教育國際化發展的積極探索。隨著粵港澳大灣區進一步發展,區域內人們的工作和學習移動越來越頻繁,也有越來越多香港人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和生活,國際學校的需求會進一步增長。
在地國際化教育的模式探索
從2010年起,深圳就一直倡導教育國際化,龍華區中小學結合自己的實際,創造性地開展了各種各樣的教育國際化探索和實踐,在在地國際化教育的模式探索上形成了一定的經驗。
1.把外教請進中小學課堂的在地國際化教育模式
丹堤實驗學校的“中加實驗班”采用的是把外教“請進來”,在本土學校開展英語教育合作實驗的國際化教育探索模式,實驗7年來,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這離不開校長的實踐智慧與改革勇氣。在對丹堤實驗學校校長張曉麗的訪談中,她介紹自己曾經在區里教科研機構做教師的海外培訓,每年組織教師出國參加培訓,雖然每次培訓中大家到國外看了、聽了很受啟發,也很有感想,但是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作出有益改變的并不多,時間一久,和之前幾乎沒有什么變化。她也曾經反思,除了教師海外培訓,我們是否可以采用另一種方式,把國外的優秀教師請到我們的中小學來任教,外教給學生親自上課,本校教師觀摩聽課,討論學習,這樣不僅學生直接體驗了外國教師的授課,校內教師也可以方便的、經常性的聽外國教師在本校上課,看外教如何在中國學校實施他們主張的教育教學理念。同時,教育研究者可以觀察對照實驗班和平行班學生的表現,開展在地教育國際化的比較研究。
這種想法得到了學校家長委員會的支持,家委會由一批有想法的家長組成。家委會與學校管理層保持密切聯系,家委會組織家長利用學校場地打羽毛球,也組織和教師的羽毛球比賽,加強交流聯誼,在交流過程中,有家長提議,說我們學校的名字里有“實驗”,我們能不能搞一些實驗呢?經過不斷討論,家長們也多方聯系,最后決定開展中加實驗班。針對義務教育階段的特點,實驗班的費用開支由家長委員會選家長代表負責收支,學校負責教育管理和專業方面的事項,這個實驗就這么一直做了下來。由于一開始就有比較好的實驗設計,實驗開展以來,家長滿意,學生喜歡,學校教師專業成長上得到啟發。而其他類似項目,當時依靠了區政府經費支持的實驗,后來都因為各種原因未能持續下去,唯獨丹迪實驗學校這個家長和學校分工合作的實驗一直堅持了下來,家長和學生的認同度很高,社會口碑很好。
2.把國際理解教育滲透在學科教學中的在地國際化教育模式
在潛龍學校開展全員參與的國際理解教育同樣離不開校長的大力推動,該校原校長蔡曼比較認同國際理解教育的理念,重視從小培養學生的國際素養。她認為,小學生即使不出國,在國內也是需要具備國際素養的,而且中小學是打基礎的關鍵時期,應該給學生國際理解教育的熏陶。所以學校一直堅持在中小學階段開展國際理解教育,探索出了獨特有效的國際理解教育道路。他們學校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主要方式是采用學科滲透的國際理解教育,即把國際理解教育與學科教學相結合,由學科教師在自己任教的學科中,每周或每兩周用一節課的時間開展基于學科教學的國際理解教育。
很多學校的國際理解教育開展了幾年后都無聲無息了,而潛龍學校的國際理解教育一直能夠堅持下來,就是因為他們把國際理解教育的任務交給了學科教師,由學科教師結合自己任教學科的內容和教學時間,靈活安排國際理解教育的內容,給予了教師極大的專業自主權,保持了教師的教育熱情。同時,這種學科教師任教國際理解教育課程的做法,很好地解決了國際理解教育的師資和課時問題,也開拓了教師專業發展的新維度。在長期的積累中,學校組織教師開發了《領導力培養》《國際通識》《全球化的中國知多少》等校本課程供教師參考使用,《國際理解教育讀本》在四至八年級開展,每兩周一節。在學科教學之外,學校堅持“培養具有傳統底蘊、國際素養和創新精神的現代公民”的辦學目標,校園文化布置處處彰顯國際特色,每年舉辦中外文化藝術節、傳統經典誦讀等活動,夯實學生的民族文化素養,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
觀察:在地國際化教育助力龍華教育國際化內涵式發展
在地國際化的思想是瑞典馬爾默大學副校長尼爾森在1999年歐洲國際教育協會論壇上首先提出的。他認為,在地國際化是指在教育領域中發生的除學生海外流動之外的所有與國際事務相關的活動。在地國際化立足本土本校,面向全體學生,涵蓋學校與國際事務相關的大部分活動。
在全球化時代,教育國際化從高等教育下移到基礎教育,中小學生生活在一個充滿國際化元素的社會中,在日常生活中也面臨著諸多的國際化議題,他們將來走向社會,走進職場,面對的必將是一個國際理解與合作更密切、交流與沖突更頻繁的世界。為此,中小學的國際化教育要在學生心中種下一顆民族理解、文化包容的全球化種子。
在某種程度上講,在地國際化推動了教育國際化的內涵發展,也促進了本土教育理念的國際化、教育管理的國際化、教育評價的國際化,激發了辦學者的國際化思維和全球意識,引導學校注重自身教育資源的發掘利用,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開展基于本土本校特點的教育國際化,擺脫了對教育國際化“高大上”的看法和等待觀望的態度。
與以人員跨境流動為主的傳統教育國際化相比,在地國際化具有如下優點:首先,在地國際化關注本土本校國際化資源,是基于本土資源開展的一種教育國際化,使學生不離本土也能有國際化的學習體驗,可以充分利用國內已有的國際教育資源。其次,在地國際化更經濟。傳統教育國際化花費巨大,對教育費用的依賴性高;在地國際化利用本土國際化資源,可因地制宜,免去了交通食宿等巨額開支,花費較少。第三,在地國際化具有普惠性。由于在本校本土展開,面向所有師生,受益面更廣,更容易在大范圍內營造國際化氛圍,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可以深度參與其中,能使更多的人接受國際化熏陶和教育,讓教育國際化惠及每一個師生。第四,在地國際化有利于學校國際化環境建設和教育資源積累。它重視國際化環境的設計和資源的利用,在經驗的積累過程中不斷優化完善國際化教育內容和形式,使得國際化具有一定的累積性。第五,在地國際化受外界環境影響更小,可持續性更強。跨境交流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疫情等外在因素影響比較大,例如2020年以來的新冠疫情使得跨境國際化教育受到很大影響。在地國際化因為流動性較低,一旦探索出有效的國際化教育形式,就可以持續的開展。可見,在地國際化更可以面向所有學生,受益面更廣,普惠性更強,更能適應社會教育國際化的要求與期待。
龍華區有很多新辦學校,其學校文化、校園文化等都屬于建設期,在此關鍵時期,龍華區以在地國際化理念為指引,堅持普惠、低費、高效原則,充分利用本土教育國際化資源,開展教育國際化發展,整體推動了區域內中小學教育國際化水平提升。
首先,通過區域教研活動,推動中小學國際理解教育普及開展。龍華區2020年3月舉辦了國際理解教育教研活動,邀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非中心專家等到場,給教師講授國際理解教育發展歷程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的國際理念。為引導教師把國際理解教育滲透在學科教學中,教研活動展示了小學語文教師曾可莉執教的《理解寬容,接納多元》和初中歷史教師李偉忠執教的《走進全球化世界》公開課,讓教師在觀念上受到沖擊,在教學上可模仿。為滿足更多教師學習的需要,教研活動采用在線直播的形式。為適應廣大中小學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需要,還邀請了《國際理解教育》系列教材編寫者做解讀,鼓勵教師借助教材并結合學科教學工作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國際理解教育。
其次,通過國際化教育培訓,提升了師資的國際化素養。在教師國際化素養提升方面,龍華區利用本土資源和海外教育資源,線上線下相結合,開展系列化國際教育講座,加大教師國際素養培養。系列講座主題包括芬蘭的生涯規劃教育,德國的勞動教育和職業教育,日本的安全教育,美國、北歐的自然教育等,可根據對教師的發展需要隨時調整培訓主題。邀請國內大學有留學經歷且對國外基礎教育有深入研究的大學教授和專家學者,到龍華區為中小學教師講授國別教育和專題教育,講授他們眼中的國外基礎教育是什么樣的;邀請目前在芬蘭、澳洲、英國歐美國家留學的中國學者,在線為中小學教師開展國外基礎教育發展主題講座;借助在龍華區中小學任教的加拿大、英國方面的專家型教師為項目式教育、STEM教育、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等主題的工作坊開展培訓。
第三,借助本土國際化教育專家智力資源,實現了在地國際化教育的持續開展。龍華區與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東教育國際交流服務中心等合作,借助高校研究者和政府國際教育交流平臺的力量,開展龍華區教育國際化現狀調研、中小幼校園“雙語”語言景觀建設、區域內小語種教育教學發展實踐研究和“國際理解教育”地方課程資源建設等。與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聯合國教科文職業教育亞非中心等合作,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理念引領學生國際理解教育活動開展,培養師生關注全球問題、貧困問題、環保問題和可持續發展問題,培養學生的世界情懷和全球公民素養。
在地國際化作為基礎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新方向,對于激活本土國際化教育資源,豐富校園國際化元素,提高師生的國際化感受有積極作用,同時,它對傳統教育國際化也是一個很好的補充,尤其在疫情蔓延情況下,教育的在地國際化不僅滿足了當下學生的發展,也是一個很有價值的研究領域。
(本文圖片由深圳市龍華區教育科學研究院提供)
本欄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