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麗瓊
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一種深沉的愛國愛家情感,是對國家和人民具有高度責任心的體現,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恩平市有自然秀美的“恩平八景”,森林資源豐富,氣候溫潤宜人,是“中國首個避寒宜居地”;有古跡遺址,是那文化(壯族土地文化)發祥地之一……對豐富多彩的鄉土資源進行深度開發,編寫《愛我恩平》地方教材,對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素養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
一、弘揚地方特色,堅定文化自信
一個民族的文明進步,一個國家的發展壯大,需要很多力量來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青少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利用鄉土資源開發地方教材,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素養,傳承正確的價值理念,顯得非常必要。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堅定文化自信。開展家國情懷教育,能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基于鄉土資源開發地方教材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素養,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學習《愛我恩平》地方教材,了解鄉土文化,認同鄉土文化。再通過“我是非遺小傳人”“非遺工藝我能行”“母親河攝影比賽”“穿越歷史感受歷史名人的情懷”“恩平健康尚食我指引”等社會實踐活動課,學生逐步在實踐中深化對鄉土文化的認知,感悟鄉土文化,欣賞鄉土文化,增強文化認同感和文化積淀,提升文化品位。同時,激發學生的信仰,從中汲取力量,堅定文化自信。
二、加強德育建設,提升德育實效
恩平市山水秀麗,人文底蘊深厚,教育資源豐富。但目前在利用鄉土資源進行教學方面還只是表面的、碎片的、松散的、無序的,需要通過深度的挖掘、綜合的開發,將這些資源整合成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教材。
從教學理論來看,讓學生在身邊鄉土資源的熏陶下體悟時代的發展,能夠豐富情境教學理論的內涵外延,特別是能在實踐層面推動情境教學理論的發展,創新德育課程內容,有利于德育教育。從現實需求來看,可以利用鄉土資源具有親近性的特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對本地區歷史文化的了解,讓他們體悟歷史與現實的情感互動,獲得別樣的切身情感體驗,使他們的鄉土意識更加深厚、家國情懷更加濃郁,從而激發建設家鄉的熱情。
三、培養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家國情懷素養,在核心素養體系中最能體現人文底蘊,家國情懷與人的思想情感聯系最緊密,能夠推動核心素養在學生內心的深層積淀。
古邑恩平,鐘靈毓秀,人杰地靈,孕育了偉大的中國航空之父——馮如。馮如“立志振興中華的愛國精神,自強進取的創新精神,堅韌不拔的拼搏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歷史進程中更具傳承弘揚的重要意義。對這一典型素材進行開發,通過教材講好馮如故事,通過活動傳承馮如精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學生在收獲知識的同時,易對家鄉著名歷史人物、中華文化、中華民族和國家產生高度的認同感,對家庭、家鄉、社會與國家產生高度的責任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推動核心素養的深化和踐行。
四、更新教學觀念,提升教學質量
基于鄉土資源開發地方教材,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最終還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加以落實。開發利用鄉土教材可以促使教師去探索、深挖鄉土課程資源的價值。通過課堂教學,鄉土資源得到展示、分析,被認知、被感悟、被運用遷移,家國情懷素養也緩緩滲透。
以前有一種說法,教師想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及方式多種多樣,教師必須成為長流水才能滿足學生旺盛的求知欲。要對《愛我恩平》展開教學,教師必須深度挖掘地方資源的價值,成為一個“恩平通”;想要引導學生學好這門地方課程,教師必須研究地方課程編寫的時代背景、課程理念、課程性質,運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在這過程中不僅有利于加強教師對鄉土資源的了解、理解與認識,還有利于教師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責任編輯?王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