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勇
摘 要:圖書的校對和質檢,共同的目的是保障每一本圖書都是合格品,而在實際的運作中,二者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分析并明確這些差異,將有助于校對和質檢更精準地定位崗位職責,從而進一步保障圖書質量。
關鍵詞:圖書校對 圖書質檢 圖質量
在圖書質量保障體系中,校對和質檢無疑是重要的兩個環節,二者各司其職,并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才使圖書質量得以保證。盡管二者的功用有相似之處,保證質量的目標也絕對一致,但它們還是一些差異性。
一、校對與質檢的判錯尺度不同
對與錯有一定的標準,但不是唯一的標準,尤其是語言文字類的作品,有一定的靈活度,也正因為如此,編校人員才有廣闊的施展才華的舞臺。對出版從業人員而言,一般以《現代漢語詞典》《辭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及有關出版的國家標準為判錯依據,但除了沒有爭議的硬錯之外,校對與質檢在具體運作過程中,還是有不同的操作尺度的。
1.首選詞問題
比如“啰唆”與“啰嗦”、“飄渺”與“縹緲”、“撲通”與“噗通”等,前者都是首選詞。校對人員在校對過程中,多數情況下,都會將其改為前者的形式。若有未改出的,則可能被視為工作不嚴謹、不認真。所以在各個校次中,修正首選詞并保持全書無遺漏就成為一項重要職責,而是否完全做到也成為評判一個校次質量優劣的重要指標。
與校對這項重要職責相比,質檢對首選詞問題則不那么敏感。質檢人員評判的,并不是首選與否的問題,而是真正的正誤問題。在質檢人員眼中,對于一部書稿而言,首選詞與次選詞可以并行,只要不是異形詞,只要不錯就可以放過。僅從這一點而言,質檢對書稿的差錯判定還是相對寬松的。
2.統一問題
比較典型的就是令人頭痛的“做”與“作”的用法。在校對過程中,對于這兩個字的用法一般會遵從工具書的詞條和示例;如果沒有詞條和示例,就需要做到同類型的統一,比如“做手工”、“做準備”、“看作”、“視作”等,這是普遍的用法,也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一般情況下不會有爭議。但用在“判斷”、“選擇”、“貢獻”等詞語前時,就會出現“做”、“作”同時存在的情況。
在這樣的情況下,校對就需要花費一定的精力進行判定,并保證整本書的前后一致,有的時候也必須借助檢索來完成對這兩個字的追蹤與定位;而質檢的時候,則不必過分糾結,即使前后不一致,也不能草率地判錯,因為其用法是正確的,只是前后不統一,按優劣計比較合理一些。
3.對差錯類型的定性問題。
比如以下這個句子:“理想的國度既明亮又芳馨,還有許許多多善良的人。”在這個句子中,“芳馨”是名詞,而在句子中明顯應該是形容詞。校對就可能會視其為病句類型中的用詞不當,并提出建議,請編輯修正;而質檢則可能視其為字的用法差錯,并在質檢記錄中將“馨”改為“香”,因為一字的改動,將會直接決定計1個差錯(以錯別字計)與2個差錯(以用詞不當計)的不同結果。
再看另外一個例子:“民國二十五年,七七事變爆發。”略有歷史常識的人都清楚,七七事變是1937年爆發,是民國二十六年,而非二十五年。校對在修改時,可視為知識性差錯,直接將“五”改為“六”,或者提請編輯核改后換其他表述;而質檢在最終審定時,一般會遵循從輕原則,計1個差錯。
從以上兩例不難看出,同樣的差錯,可視為用詞不當,也可認定為用字差錯;可作為數字性差錯處理,也判定為知識性差錯。這兩種定性都各有道理,只是校對環節全部在付印前進行,要相對嚴格一些;而質檢如果在成書之后,則可以稍稍寬松一些。正因為如此,質檢在對有關部門反饋的結果進行申辯時,才會有一定的回旋余地。
二、校對與質檢的參與程度不同
首先,校對是圖書付印前的必備環節,三個校次或視情況增加校次都是圖書出版流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書稿經過三審三校之后,可能還會有差錯遺留,但不可否認的是,某些質量非常高的稿件,差錯已被三校后基本肅清,而此時若再經過質檢當然更有保障,但不經過質檢亦可能不會有大的問題出現,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質檢是可選項,而不是必選項,進行與否對結果不會有明顯的或決定性的影響。
其次,在三個校次或多個校次中,無論哪一個校次,都必須完成整部稿件的通校,即對包括封面、附文、正文等書的全部要素進行無一遺漏的校對,這是校對的職責所在,而正是每個校次對質量保障的完整性,才使書稿的差錯率逐校下降,正確率逐校提升,最終達到付印前的最佳狀態。從這一層面上來講,校對的工作具有明顯的全面性和整體性,將負責到底的精神貫穿始終。
相較而言,質檢則不必進行全面的檢查。有一些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完善的出版單位,可以做到印前全書質檢,且本本如此,這當然是科學合理的做法,也是一種較為理想化的狀態。但有以下幾種情況,印前質檢全書是不現實的:第一,質檢人手有限,而圖書的出版時間要求較緊,在這種情況下,全書質檢則是無法完成的,所以只能檢查一些必檢項,如封面、扉頁、版權頁、目錄等各項;第二,成書之后若進行質檢時,一般情況下只是抽檢,而抽檢的過程中,一般也只是抽取一部分,如整書的1/3、1/2進行檢查;第三,出版單位在向相關部門送檢時,普遍的規定是,不足10萬字的檢查全書,超過10萬字的選取前面或后面部分檢查夠10萬字,如此一來,被質檢其一部分的圖書將占相當大的比例。僅從抽取一部分內容進行質檢的做法來看,質檢的功用更多的是一種監督和補充。
最后,校對與質檢對差錯的處理結果也存在程度上的差別。校對對待差錯,如果是錯別字、知識差錯等硬錯,是務必需要修改出來的,但對于表述不當、內容不妥等疑似差錯,可以提出修改建議,但此時對差錯對象來說,只是一種職責內的提醒,并不對差錯起決定性的作用。質檢則不同,質檢對于差錯毫無疑問應當有精準的判定,因為判定將直接決定差錯的性質和所扣分值。單從這一點上來講,校對有對錯的糾正職責和對優劣的提醒義務,而質檢只摳對與錯,而不太注重于優與劣。對于結果的判定,校對是雙重的,而質檢則是單向的。
三、校對與質檢的工作對象、費用標準不同,擔責也有差異
第一,無論是三個校次還是多個校次,校對面對的都是付印前的未成型的書稿,在一校時,可能還會面對作者的手寫稿。在書稿慢慢完善的過程中,校對是全程的親歷者,正是逐個校次的協同把關,才使質量步步提升。而質檢如果在付印之前,面對的則是更為成熟的稿件,如果在成書之后,工作對象則是一個各要素齊全的成品了,所以質檢是一個后續的參與者。如果把書稿比作一個復雜的機器零件,那么校對環節就是深加工階段,而質檢則是一個收尾或成品的審查階段。
第二,就整個圖書的質量而言,校對的對象側重于編校質量,尤其是校對質量,有專一性;而質檢的對象一般而言,是編校質量、內容質量,有些情況下也會兼顧其他三方面的質量,工作對象的范圍略寬于校對。這一點區別,會因出版單位內部的具體情形不同而多少存在差異。
第三,在出版業界內部,質檢費用是普遍高于校對費用的。就目前筆者所在的區域來說,校對費用一般為1.5~2元/千字,而質檢費用一般為4~5元/千字,有的視書稿情況,可能會向上浮動。形成這樣的態勢,大致有如下的緣由:①校次一般為三個校次,而質檢一般為一次質檢,所以一次性的報酬要相應高一些;②進行質檢時,可能會需要更深入一些,比如多方求證是否判定為硬錯、計算核對教輔類圖書的答案等,稿件遺留差錯的廣度無疑會比校對環節時減小,但深度理應比校對環節時增加,這樣才能揪出更具隱蔽性的問題;③質檢人員一般是校對中的拔尖者或者專職的資深人員,費用自然會與資歷掛鉤。
第四,各個校次的校對尤其是責任校對,和真正能夠把關的質檢在業務上應當是基本持平的,但他們在擔責方面的確存在一定的差別。當前圖書的質量以萬分之一差錯率為臨界點分為兩個級別:合格與不合格。當一本圖書經過相關部門的檢查被判定為不合格時,首先被問責的自然是責任編輯和責任校對,他們除了要承擔相應的經濟處罰外,名譽上也會遭受損失,尤其是大范圍內通報之后,這種名譽損失是相當巨大的;而質檢人員盡管也會因此而蒙受處罰和損失,但比起兩名直接的責任人來說,相對是較輕的。
圖書的校對與質檢不可偏廢,區分二者差別的目的并不是把他們割裂開來,也并不是一定要分出伯仲高下,而是要厘清二者的職責范圍和側重點,從而有的放矢,更好地履行各自的職責。他們是一種承續性緊密的協作關系,只有精誠團結,各自把好關口,充分發揮自己的功用,才能筑起一道堅不可摧的質量保障防火墻。
(作者單位系海燕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