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五民
摘 要:加快構建現代化職業教育體系,必須從多角度出發,多措施提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教學教材作為職業教育的辦學標準之一,無疑是最亟需改變和提升的對象。文章從職業教育的概念和背景出發,分析了職業教育教材的重要地位及現狀,指出當前形勢下職業教育教材廣泛存在教材內容定位不準、教材形態過于單一、教材資源管理無序等不足,提出基于“互聯網+”的選題策劃讓內容定位更精準,基于用戶關系的體驗轉型讓教材形式升級迭代,基于終端服務的APP、數字化平臺建設讓新形式教材實現賦能增值等應對策略。
關鍵詞:職業教育 融合出版 教材出版
職業教育是指讓受教育者獲得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道德的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強調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做出批示,職業教育是培養技術技能人才、促進就業創業創新、推動中國制造和服務上水平的重要基礎。從多角度出發多措施提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是當前職業教育的重要任務。職業教育教材作為教師教書育人、因材施教的重要載體,無疑是最需要改變和提升的對象。
2019年2月13日,《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職教20條》)正式發布。這個被視為“辦好現代職業教育的頂層設計和施工藍圖”的方案開宗明義提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這一定位強化了職業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和教育改革創新中的重要性。《職教20條》在“完善國家職業教育制度體系”方面,明確提出:建立健全學校設置、師資隊伍、教學教材、信息化建設、安全設施等辦學標準,引領職業教育服務發展、促進就業創業。其中,教學教材被列為辦學標準之一。職業教育教材是職業教育教學之本,作為職業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載體,是保障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直接關系到人才的培養質量。
一、職業教育教材存在的問題
隨著職業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任務驅動教學法”“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模式”等新的教學模式的出現,都預示著教學活動由傳統的灌輸教育轉變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新教學模式的產生,需要強調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教材與之相匹配。然而,不管是國家規劃教材,還是精品教材,當前的職業教育教材基本沿用傳統的教材編寫方法,側重教材的完整性、學科性,偏重理論,缺少實訓,更談不上數字時代的教學資源融合。因此,當前的職業教育教材無法體現產教融合的最新成果,無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老師也難以通過與當前教育模式不匹配的教材達到預期教學效果。
職業教育教材承擔著職業教育階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的重要任務,是職業教育階段學生掌握職業技能和提升就業能力的重要保障。職業教育教材對學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目前多數職業教育教材無法滿足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的需要,存在諸多問題。
(一)職業教育教材內容定位不準
當前,多數職業教育教材固然是以國家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指導方案為依據而編寫,但是由于其在選題策劃階段脫離行業現狀和發展前景,在編寫階段缺乏具備相關企業經驗的專家的指導和參與,導致多數教材過分拘泥于教條,整體內容陳舊且偏于理論,實訓內容較少且又流于形式,本科化明顯。到頭來,說好的“項目驅動”“校企合編”教材編寫思路和形式,遠未實現。這樣編寫出來的職業教育教材脫離行業實際,內容定位不準,無法實現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的,這樣學來的知識常常是紙上談兵,這樣培養出來的職業人才眼高手低。
(二)職業教育教材形態過于單一
信息化時代,新技術的發展使各類設備通過互聯網實現互聯互通,為教育、出版的融合提供了技術支撐。5G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帶來了高速度、大帶寬、低時延和廣連接等優勢,使在線教育、數字化學習成為教學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后疫情時代,在線教學、數字化學習、碎片化學習、以用戶為導向正在成為教學活動的新趨勢。受限于教學單位的數字化教學條件,多數教材出版單位策劃的職業教育教材,還是以紙質圖書為主。哪怕有實力開發融合出版教材的出版單位,也僅將傳統的紙質教材多媒體化,通過點擊、簡短語音指令等提供固定的內容,交互性有限。總體來說,當前的職業教育教材形態單一,缺乏創新,難以滿足不斷升級的職業教育教學需要。
(三)職業教育教材資源管理無序
新技術日新月異,“互聯網+出版”是新時代出版行業的轉型方向。利用數字化等新技術融合圖片、動畫、音頻、短視頻等新媒體形式,是職業教育教材的出版方向。然而,多數出版單位并未領會職業教育教材的特點,并未厘清多種資料的內在聯系邏輯,僅僅是為融合而融合。這樣的結果就是“互聯網+”、出版、教育簡單地捏合在一起,教材成為容納這些資源的容器。再者,由于出版單位缺乏實力構建數字化平臺,多數職業教育教材附帶的資源,因缺乏統一管理而顯得零散、混亂。這樣出版出來的融合教材,乍一看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其實內容雜亂、邏輯不清,資源難以形成需求鏈。而營銷也全靠“融合”“新形式”等噱頭,脫離內容本質。
二、發展職業教育教材應對策略
近年來,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深刻闡述了出版業跨界融合發展的新起點。推動出版轉型不僅是國家的戰略目標,更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21世紀以來,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發展迅猛,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的出現,賦能出版業的內容生產、經營管理、產品發布、用戶服務等多個環節。短視頻、知識付費、在線教育等新的產品形態、新的商業模式、新的行業生態層出不窮,為出版單位的融合出版提供了更多可能。融合出版形式以知識傳播為目的,利用網絡技術和數字出版手段,使得同一內容在不同媒體上全方位呈現,實現了需求個性化、內容立體化、價值最大化。在此背景下,眾多出版單位增加融合出版技術研發投入,嘗試創新融合出版新業態,積極探索可持續融合出版之路。
融合出版的根本使命是整合社會優質資源,強調以互聯網思維服務于教育創新和教學改革。“互聯網+教育”背景下,職業教育教材融合出版就是充分運用和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使以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和職業教育教材出版、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促進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提升職業教育的整體質量。
(一)基于“互聯網+”的選題策劃,讓內容定位更精準
互聯網的最大優勢在于數據的連接,出版的本質是知識的傳播。互聯網時代,信息量劇增,信息獲取的渠道和方式也靈活多樣,出版單位職業教育教材策劃編輯除了參加各種專業會議以了解行業前沿,更應基于“互聯網+”對相關企業、單位的人才能力、素養需求以及教學終端進行綜合調查,收集更廣泛、更客觀的基礎數據,通過大數據分析,精研數據背后的邏輯,發掘基于數據分析的選題所具備的共性和個性,提出適合當前形勢的職業教育教學需要的選題方案。這樣的職業教育教材基于企業實踐及行業背景和發展趨勢而編寫,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又不因編寫編校時間而產生內容滯后;這樣的職業教育教材基于教師教學和學生體驗等大數據研究而編寫,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知識實現供給側改革,內容達到精準匹配。顯然,這樣的職業教育教材真正做到產學融合,內容定位精準,適合當前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需要。
(二)基于用戶關系的體驗轉型,讓教材形式升級迭代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進,信息化技術對職業教育教學活動產生深遠的影響,職業教育教材在信息化作用下發生巨大的變化。二維碼技術的引入,實現了教材載體從紙質介質到電子屏幕介質的轉變;移動智能終端的開發,讓教材內容以聲音、影像以及虛擬實驗等形式出現;云端技術的引入,搭建了教學資源和教學課程的綜合性平臺,學生可以根據個人需求在平臺上獨立學習……在互聯網新場景下,職業教育教與學活動突破時間與空間限制,個性化、社交化正成為教學活動的新趨勢。職業教育教材也逐漸從“作為教學用的教材”轉向“作為學習用的教材”,主要用戶體驗從教師轉向學生。因此,職業教育教材出版單位必須主動利用新技術,融合可用于新背景下教學活動的教學資源,包含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基于用戶關系的體驗轉型,開發適合現階段職業教育教學活動的新形式教材,與時俱進,讓教材形式升級迭代。
一方面,新形勢下的職業教育教材必須是融媒體教材。“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教學活動依托數字技術、網絡技術而開展,這就要求新的教材形式必須有別于傳統的紙質教材。職業教育教材出版單位必須充分利用新技術,整合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豐富的新媒體教學素材,開發出基于數字與網絡技術、將傳統紙質媒體與新興數字媒體相融合的新形態教材,充分展示教材內容,服務教學過程,滿足當下職業教育教學需要。
另一方面,新形勢下的職業教育教材必須注重多元化設計。在互聯網開放的教育生態中,學生足不出戶便可接受海量的課程資源。俗話說:千人千面,百人百性。面對良莠不齊的資源,學生很難在開放的互聯網信息中選取適合自己的內容進行學習。職業教育教材出版單位必須在“通”“專”兼顧的情況下,適當考慮不同學生的稟賦、偏好,注重教材的個性化設計、社交化設計,對不同的學生做到因材施教。
每一種教材形式都有適用的范圍,每一種成功的形式都是反復試錯、糾錯的結果,教材形式的改變就是為了適應教學活動的改變而不斷創新、升級迭代的過程。職業教育教材出版單位必須從當前的技術環境出發,把握技術帶來的發展機遇,實現新技術在職業教育教材出版過程中的深層次滲透,打造線上與線下融合發展的模式,實現職業教育教材出版的動態化。
(三)基于終端服務的APP、數字化平臺建設,讓新形式教材實現賦能增值
職業教育新形式教材建設的目的是從根本上擺脫傳統教材過分依賴于紙質載體的限制,突出職業教育的類型特征,以適應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互聯網+教育”條件下,新形式的職業教育教材不再是一本記載學習內容的書,而是一整套提供適合自主化學習、碎片化學習、泛在式學習服務的產品。學生只要通過APP、數字平臺等軟件和網絡技術,就能享受新形式教材的眾多資源和優質服務,也只有通過APP、數字平臺等軟件和網絡技術,才能享受新形式教材的眾多資源和優質服務。因此,職業教育教材出版單位必須集合力量,推進APP、數字化平臺建設,匹配新形式教材,服務好終端客戶,實現教材賦能增值。這要求職業教育教材出版單位,一方面要建立各類資源庫,如課程資源庫、分類專題庫等,并做好資源的統籌與規劃;另一方面要深入終端進行調研,在APP、數字化平臺嵌入切合教學需要的、與新形式教材相匹配的互動式設計、教學反饋與評價設計,并形成“反饋—改進—反饋”的質量提升機制,促使融合出版的新形式教材與教學相匹配,形成良性循環。
三、結語
綜上所述,傳統的職業教育教材存在諸多不足,職業教育教材出版單位需要結合當前職業教育現狀和發展趨勢,利用技術發展的紅利,以“互聯網+”為思維,融合多種可用于教學的優質資源,策劃內容精準定位的教材、構建以用戶需求為核心且貫穿職業教育教學活動全流程的數字化平臺,打造“互聯網+教育+出版”的新業態,助力職業教育教與學的變革,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丁喜剛.職業教育新形態教材的比較與建設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2):67-71.
[2]匡文波,張一虹.后疫情時代線上教學模式的探討[J].出版廣角,2021(4):6-9.
[3]鄒佩耘,周安平.5G時代教育出版升級的機遇與困境[J].出版發行研究,2020(1):33-36.
[4]李長真,秦昌婉.融合出版視角下高校教材出版的創新發展[J].出版廣角,2019(22):41-43.
[5]王軍.新時代大學教材出版與高校人才培養[J].出版廣角,2019(20):21-24
[6]王志剛.“互聯網+教育”下我國教育出版的挑戰與發展對策[J].出版廣角,2019(1):6-10.
(作者單位系廈門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