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坤 許靜波
摘 要: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關乎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的性質、方向和目標,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引導,是高等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美育作為感性教育的一種形式,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助推劑。美育融入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是國家發展、德育發展、大學生自身發展及課程思政建設的必然選擇,應通過完善美育機制、增加美育滲透、增設美育課程、壯大美育隊伍等美育路徑,進一步提升新時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美育路徑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4.025
中圖分類號: G6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9749(2021)04-0120-05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闡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民族的價值標準和精神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下簡稱“核心價值觀”)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高等教育目標的重要舉措,對大學生價值觀確立起到關鍵性作用,是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教育體系的重要基礎。當前核心價值觀教育在高校中已經取得了諸多顯著成績,然而將美育融入其中的理論成果,從美育視角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效性方面的研究仍不夠充分。因此,本文從美育視角出發,考察其合理性并探尋新時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美育路徑。
一、美育作為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必要內容
高校核心價值觀教育離不開美育的滲透。將美育作為核心價值觀教育必要內容能夠發揮其催化、轉化、感化的作用,進而讓大學生更愉快地學習、接受、認可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及其所體現出來的精神,讓大學生在審美自覺中充分認同并主動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美育能有效激發大學生積極主動踐行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作用,提高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實效性,使之形成完善的人格。
1.美育融入核心價值觀教育是國家發展需求
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在文化領域,實現文化強國需要群眾思想道德建設、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完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要潤物無聲,運用各類文化形式,生動具體地表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高質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訴人們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1]為進一步提升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2015年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著重強調了美育的突出作用,提出要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并強調全面提高學生審美素養和人文素養,這為高校美育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2019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為高校美育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開好了藥方;2020年10月15日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進一步深化并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教育體系。核心價值觀教育,說到底是為人的全面發展教育所服務的,馬克思和恩格斯針對實踐中人的“片面性”發展,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理念,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基本的價值要求和最崇高的終極目標,這與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完全一致的。總之,中華民族文化強國的實現必然要求將美育作為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必要組成部分,這也必將對教育實效性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2.美育融入核心價值觀教育是德育發展需求
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我國進入輕人文重科學、輕實踐重理論、輕德育重智育的“應試教育”誤區,進而導致教育價值錯位、教育理念缺失,培養出一些“經濟人”“技術怪胎”等“異化”的人、“單向度”的人,復合型人才產出較少。核心價值觀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內容,是廣義“德育”中的內容。德育作為“五育”重要教育內容之一,在“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中起著關鍵性作用,可以說德育教人為善、智育教人求真、體育教人健體、美育教人臻美、勞動教育教人懂本。與此同時,“美育既是一種教育形式,也是一種教育觀念,即從美育特有的中和、中介作用出發論述其所特具的全面發展、促使人自由的功能,可以說美育缺失的教育是殘缺的教育”[2]。美育能夠健全心智、陶冶情操,有效處理我國教育存在的現實問題,直接關系到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美育能夠以自由實踐、生動形象的方式體現出核心價值觀所展現的美,實現形式美與內容美相結合、動態美與靜態美相結合,提高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感染力與吸引力。不難發現,美育是調動大學生自覺性和自省性的“有力武器”,可以保障核心價值觀教育良性、有序地運行。
3.美育融入核心價值觀教育是大學生自身發展需求
作為新時代大學生自身發展的指向標,核心價值觀教育是扣好大學生職業生涯“第一粒扣子”的關鍵因素。就其根本來說,核心價值觀教育之中美育這個“必需品”的加入不僅源自于人的審美需求,也源自于人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需要。在自我實現需求、審美需求的驅使下,人認識到生命可貴,從而不斷增強生命質量,努力追求更美好幸福的生活。除此之外,“美育屬于全面性教育的一種,其能夠創造性地體現以美達善、以美怡情、以美啟真的作用,進而在完成真善美統一的前提下,達到大學生自我發展的目標”[3]。首先,美育通過藝術化、多樣化的方式,既能讓大學生通過愉悅的感受拓展眼界,促進德智體美勞有機融合,增強學生理論修養,也能引導他們的智力發展。其次,在價值多元的現實社會背景下,新時代大學生的審美水平及審美能力亟待提高。美育能夠讓大學生在創造美和認識美的過程中,逐步增強其鑒別美、欣賞美的能力,尤其是鑒別和欣賞德行美的能力。能幫助新時代大學生維持心理平衡,通過發現美和鑒賞美,獲得精神愉悅,進而凈化情感、調節心緒。最后,能使大學生形成高尚情操,建立起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美的事物通常體現出積極的生命態度,在其感染和熏陶下,人能對生命的意義和事物的存在有著獨特視角的認識,進而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靈。
4.美育融入核心價值觀教育是課程思政建設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課程思政的時代價值與建設方法。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明確指出:“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4]當前,課程思政正面臨著新時代自我轉型與結構調整的雙重境遇,課程思政建設要充分重視教育形式轉變與教育內容轉向,高度重視大學生自身思想發展規律與特點,喚醒大學生的“主體意識”,由他律轉向自律,由應然轉向實然,真正起到鑄魂育人的現實作用。核心價值觀教育是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必要且重要內容,其貫穿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始終并融入其他專業課程中,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美育作為一種教育形式與教育內容,理應肩負起課程思政建設與改革的重任,是核心價值觀教育在課程思政中體現的“潤滑劑”“調味品”。將美育融入核心價值觀教育必然利于其打通其他專業課程壁壘,美育與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機耦合也必將成為課程思政建設的現實需要和必要補充。
二、新時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美育要素
美育包括文學、繪畫、舞蹈、音樂等藝術美教育;體驗和感受自然的自然美教育;認知科學形式和內容的科學美教育,等等。美育融入核心價值觀教育需要具體的實踐構成要素,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美育主體
高校核心價值觀教育具有多個主體,包括接受過專門培養或訓練,對被教育者開展有計劃、有目的教育的群體與個人,即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教育者是設計者、組織者與實施者,具有主導地位,體現出引導與組織的重要作用。首先,教育者要重視形成自身人格美,成為美育主體。就理論層面而言,“教育者人格美不但包括教育主體的言談舉止的外在形象美,又涵蓋教育者心理素質、知識能力、道德素質、政治素質等內在精神美” [5]。內在與外在美共同構成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對教育實效性有重要影響。倘若教育者具有高尚的道德和完滿的人格,通過自己的人格魅力全面體現榜樣作用,受教育者會更加認可教學內容,這也印證了我們常說的“親其師而信其道”。其次,教育者要特別重視培養自身的職業美。這就要求作為教育者,既要擁有較強的業務能力和深厚的專業知識,也要擁有較強的審美素養,根據審美性規律開展核心價值觀教學活動,建立起與眾不同的教學智慧與教學風格,以達到情意相通、情景交融的境界。同時,美育作為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選擇也是對教育主體范圍的延展,將原屬于教育環體的內容轉化為教育另一主體,充當著教育的“傳授者”。
2.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美育方法
教育方法,就是“為達到教育目標,向受眾傳授教育內容而實施的方法與手段”[6]。是否應用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對教育成敗起到至關重要作用。在高校核心價值觀教育實施中,我們一般使用的教育方法有理論灌輸法、實踐鍛煉法、環境熏陶法、自我教育法、情感體驗法等。教育方法的根本目標是要達到其自身的科學化與藝術化。核心價值觀教育強調事實、道理,是理性教育,可謂“曉之以理”,而美育是一種集形象性、創造性、滲透性為一體的感性教育方式,可謂“動之以情”,二者有著天然的形式互補性。首先,將教育方法化零為整,看作美育化教育的一個特點,精準對焦教育內容的本質及其精華,并有效避免教育方式的簡單重復、雜亂組合。與此同時,教育方法還要注重靈活多變,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注重做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將有形教育與無形教育和諧統一。其次,要堅持以核心價值觀為統攝,挖掘并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深化高校美育改革,整合美育資源,形成“一校多品”的美育局面。在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充分喚醒大學生的文化主體意識,強化其文化擔當責任。[7]
3.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美育元素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富強”內在隱含著創造美的過程。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都體現了在“真”的基礎上的“善”和“美”。“民主”是人類追求自由的基本原則和行為方式,“文明”是人們審美觀念、精神追求的向善向好的集合,“和諧”本身就是美的終極歸宿,這些構成了真、善、美的有機統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為社會層面的價值向度,是人民群眾對社會風貌有序的向往,這孕育著美的本質要求——感性顯現。[8]“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無不彰顯著人性美、人格美、勞動美、品格美的光彩,家國情懷展現“舍己為家”“保家衛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都是人性美、人格美的集中體現。“敬業”體現出的是勞動之美,“誠信、友善”揭示出的是人格之美。
4.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美育載體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育載體是重要因素,是傳遞與承載教育內容的主要形式與途徑。教育載體屬于不同要素綜合的組織形式,各要素之間彼此作用、彼此聯系。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教育載體包括多種形式,其中黨團活動、演講報告、研討班、主題辯論、專題報告、相關會議等是一直沿用的教育載體,同時也有大眾傳媒、文化、活動、管理等以新技術為支撐的新興教育載體。美育教育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了教育載體,結合學生特點,通過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影視等形式,形成滲透性好、針對性強、包容性高、覆蓋面寬的載體。高校是校園環境建設的實施者與設計者,要全面分析核心價值觀教育與美育的關聯與融合點。例如一些高校校園內的設施讓學生既欣賞到藝術美,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美的教育,有效契合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和新時代大學生多元化的現實需求,進而滿足高校學生全面發展需求,幫助大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接受核心價值觀教育,提升其教育獲得感。
三、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美育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文藝創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訴人們什么是應該肯定和贊揚的,什么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9]。將美育作為核心價值觀教育內容,要完善美育機制、增強美育滲透、增設美育課程、壯大美育隊伍,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持續助力。
1.完善美育機制
是否具備完善的運行機制對學校能否全面貫徹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有直接影響。首先,完善領導機制,實施責任機制和監督機制。建立健全美育管理機構,加強工作統籌協調、決策咨詢等,形成領導責任、部門分工、全員參與的閉環機制。其次,完善保障機制、激勵機制、評價機制。高校加大對美育的投入力度,充分調動美育工作者的積極性。同時將評價監督機制納入高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指標體系。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評價體系既是學科內容的相關評價標準,也是評價素養與能力的標準,學習成績雖是重要的評價標準,但卻非常片面,促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科學發展,要關注學生綜合素養,在重視學生的學習能力、心理健康的同時,重視其審美情趣的發展。要制定長效性、綜合性、全面性的評價機制。另外,要將學生自評與他評、階段性評價與日常評價結合起來。在推進新時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時,要充分考慮青年學生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環境及年齡特點,完善獎勵制度與激勵機制,幫助其形成科學、高尚、健康的審美觀,不斷增強自我認識。
2.增加美育滲透
首先,增加體現審美特性的教學內容。教師要根據審美元素,選擇相關教學內容。比如:充分了解教育內容,彰顯出表述美與簡介美;梳理與融合教育內容,彰顯出邏輯美等。思政課教師要特別關注國內國際熱點、重點事件,根據具體情況實施教育,讓情感滲透與理論指導妥善結合起來,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其次,選擇靈活生動的實踐內容,提高學生美的獲得感。高校在幫助學生形成核心價值觀時,要適當選擇實踐教學內容,讓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對他人有更深入的認識、對社會有更深入的了解,在開展實踐活動時,讓學生感受到“美”。要關注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踐內容,其教學包括社會實踐教學、校內實踐活動、課堂實踐教學等形式,以更好的補充課堂教學理論知識。同時,實踐教學能夠涉及社會實踐、文體活動、技能拓展、學科競賽、學術創新等不同領域,使“無形課堂”和“有形課堂”相得益彰,讓學生在課堂內外都能升華情感,在得到“美”的同時讓核心價值觀教育不斷內化,增強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創新能力、思想能力與學習能力。在設計實踐活動、選擇實踐內容時,要充分考慮現實社會情況,幫助大學生及時調節進入社會時的不安與恐慌,教導學生有效協調自身與社會直接存在的矛盾。最后,增加美育形式,提升感染力與說服力。在核心價值觀教學中,教育者要重視根據美育的愉悅性、情感性、形象性實施教學活動。結合不同美育形式,動態化靜止事物、具體化抽象理論、鮮活化枯燥知識,讓教學活動積極、生動、活潑,充分調動大學生學習自主性,通過審美眼光將核心價值觀知識進行內化,進而增強教育實效性。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運用美育的形象教學法、愉悅教學法、情感教育法。通過形象教學,采用戲劇、電影、音樂等直觀藝術形式,讓抽象知識逐步形象化,在理解、分析、感知中得到全面發展。通過愉悅教學,教師積極營造自由輕松的課堂氛圍,降低學生叛逆情緒和心理抵制,采取故事、游戲等方式,學生從身心兩方面得到愉悅,提高知識學習效果,教師自身也受到學生的感染,提高教學成就感與內生動力。通過情感教學,教師在核心價值觀教育時對學生進行情感輸出,不斷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實現情感交流。
3.增設美育課程
首先,重視高校美育必修課或公共選修課建設。把公共藝術課程與實踐納入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實行學分制管理。國務院發布強化美育工作的相關文件,提出美育既可以增強人的審美能力與審美品味,也能借助審美教育讓學生得到自我實現與自我提高的動力,能夠溫潤心靈、激勵精神。高校在設置課程時要關注美育課程,設置“藝術概論”“美育”“大學美育”“中外經典文學作品賞析”“電影評論”等美育必修課。高校美育在傳遞審美知識的同時,還應促進學生的審美品味與審美素養提升,進一步幫助學生建構起正確的價值取向。在大學美育必修課中,引導學生觀賞名勝古跡、山川江河等自然景觀,感受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美,陶冶大學生的情操。引導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積極參加專業調查、社會實踐,了解社會關系美、勞動美、生活美等。引導學生通過欣賞古今中外藝術大師的優秀作品,分析其蘊含的真善美。其次,健全美育選修課,提升美育思想。教育部要求大學要設置八門藝術選修課,美育選修課既要重視傳遞審美知識,也要通過選修課對大學生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不同高校應充分考慮所在地域特性、學科專業特點設置選修課。設置美育選修課的宗旨,并非是培養學生藝術技能使之成為藝術家,而是對學生開展審美素質教育,增強其審美能力與感知能力,進而塑造大學生“美”的人格以及對核心價值觀的內心自覺。
4.壯大美育隊伍
首先,高校應盡快盡早配齊配好美育教師,并注重美育教師教育能力的全面提升。教育主管部門應深入調研、統籌協調,高校應探索實施美育課程特聘教授制度,搭建合作交流平臺,融合相關資源,加強美育教師隊伍建設。其次,思政教師與輔導員作為美育的重要實施者,要增強創造美、表現美、欣賞美的能力。重視思政教師審美能力與審美素質,改善教師外在形象同時也要重視提高內在美育修養,有效優化學生的審美情感,并建立起正確的價值取向。再次,作為美育教師的必然組成,思政課教師與學生在情感方面應融洽相處,讓課堂環境更加和諧。高校輔導員的審美水平,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大學生的審美態度與藝術品味產生重要影響,因此要提高輔導員審美意識,在開展工作時主動以“美”的標準規范自身。核心價值觀教育是開展大學生審美教育的有效方式,第二課堂在學生理解、吸收理論知識教育方面發揮出巨大作用。就新時代大學生來說,輔導員是師長也是朋友,兩者之間交流的效果更加融洽、有效。輔導員是否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是否真正做到大學生的人生導師與知心朋友,對大學生有著深遠影響。應增強輔導員審美能力,將審美教育貫穿大學生日常生活方方面面,進而增強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質量與效率。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落實與貫徹思想政治工作,達到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的目標”[10]。美育可以促進大學生認同、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將美育作為核心價值觀教育必要組成部分,不但能豐富美育的內容,也能夠增加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共同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總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切實把握美育的育人導向,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23.
[2] 曾繁仁.美育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3.
[3] 賈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聯性——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傳統文化》[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9(9):99.
[4] 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5] 王慧.傳統儒家美育思想對當代教育的啟示[J].教育評論,2019(3):163-166.
[6] 趙伶俐.新時代美育的使命與實踐方略[J].人民教育,2019(6):55-59.
[7] 連曉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網絡話語的價值與進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4):52-56.
[8] 蔡云卿,吳卉蓮.把美育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之中[J].兒童發展研究,2014(3):58-62.
[9] 習近平.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5(1).
[10] 習近平.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9(1).
[責任編輯:楊小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