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梅
概述:小學數學成績的提高關鍵在于小學生作業的正確性,如果能把數學學習中所有的錯題都集中在一起,引導學生反思,分析出錯的原因,再經過全面地分析、診斷,就能大面積地提高全班學生的正確率,把錯誤率降到最低,最大程度的降低低分率,從而大面積的提高數學成績。這就是建立錯題集對于教學的益處,也是學校通過課程改革提高整體教學質量的需要。
一、問題的提出
(1)小學生做數學題,難免會錯題,數學學習是一個不斷犯錯和不斷糾錯的過程。小學生的思維方式、情感體驗等和成人不同,學習中難免會出現算錯、抄錯、遺漏、混淆、思路偏差等錯誤。
(2)預防錯題,減少錯題的發生,利用錯題集,提高小學數學成績是教學工作的難點。
(3)學生在作業中出現的錯誤經常是類同的,有些錯誤學生是一犯再犯,甚至有的學生一道題目需要訂正好幾次才能訂正好,導致在教學中經常可以看到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于相同的錯誤屢犯不止,學生學習時間的無效流失。
二、 意義及研究價值
意義:錯題集是一種學習資源,對這特殊的資源進行科學利用,對于學生數學學習活動的開展,對提高小學數學成績有著重要意義。合理利用錯題集,成績提高快,使數學學習變得輕松。
研究價值:充分認識到建立錯題集的必要性和建立錯題集能夠帶來的好處,從而增強學生建立錯題集的積極性。先弄清“錯”的原因所在,而后方可“對癥”下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全面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三、 相關研究綜述
特級教師邱學華曾經編著過《小學常見錯例分析》。相關研究還有《小學數學學生典型錯例研究課題》、《小學數學“學困生”錯例成因分析與解決策略研究》等等。所述內容如下:小學生對數學考試、家庭作業或課堂作業中做錯的題目自己往往不會及時把握,犯錯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教師對于學生的錯誤應采取寬容、理解的態度,需要教師來引導他們。教師如何合理利用錯誤資源,通過在課前、課中、課后對錯題資源的開發利用,讓錯題生成精彩,并對錯題的類型進行分析,提出相關的應對策略。
四、 核心概念界定
研究的“錯題集”,是指學生在平時作業及形成性練習中出現的各類錯題的系統匯總。注重錯題集如何規范建立又如何巧妙使用,研究來源于數學錯題,探討如何有效避免同類錯誤的再次出現,提高學生數學作業的準確率,進而提升數學教學效果。在錯題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孩子尋找錯誤原因、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
五、 研究目標
(1)把數學學習中所有的錯題都集中在一起,引導學生反思,分析出錯的原因,再經過系統、全面地分析、診斷,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把錯誤率降到最低,大面積地提高全班學生的正確率。
(2)根據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特點,探索通過師生共同記錄錯例、分析錯例,對錯例進行反思,最終尋求一條減輕學生學習數學負擔的方法與策略。
(3)建立研究“數學錯題集”,采用科學有效的策略,糾正學生的錯誤,引導和訓練學生的糾錯能力,提升思維能力。
六、 研究內容
(1)研究從學生的數學習慣出發,嚴格要求書寫格式,字體等,為建立錯題集打下基礎。和學生一起探討,如何建立錯題集,以及錯題集選用的本子,以及如何標記錯誤點,以便后期復習。研究怎樣充分地利用錯題集及錯題集的后期補充以及后期應用。
(2)錯題集對提高小學數學成績效果的研究內容是通過研究小學一到六年級的學生,在“數的運算”;“解決問題”;“空間與圖形”;“概念教學”這四個方面的認知障礙和解決策略。
七、 研究方法
(1)群體研究。調查問卷,收集學生錯題信息,展開錯題改正。收集錯誤、分析錯誤、總結錯誤、檢驗錯誤、反思錯誤五個教學策略,引導孩子找出自己學習上問題,改正一些錯誤做法,養成正確思考問題的習慣,避免類似錯誤的發生,從而提高做題的正確率、提高學習成績。
(2)個案研究。建立電子檔案,進行跟蹤記錄,群體研究與個案研究相結合,形成案例再進行效果分析。3.行動研究法。以錯題診斷為切入點,記錄、歸納學生容易出錯的題型,記錄學生對待錯誤題型的態度和錯誤的原因;反思學生錯的原因,指導學生學習,總結教育教學經驗。
八、研究過程
(一)準備階段
1.成立研究小組,確定組成員,明確分工。
2.組織理論學習,閱讀文獻資料,利用書籍資源和網絡資料,結合國內外的研究報告,借助經驗和成果來形成理論框架。
3.對學生能力摸查,作好記錄,建立學生檔案,設計表格,撰寫實施方案。
4. 對小學生進行問卷、觀察等研究方法,不斷做出研究。
(二)啟動階段
1.針對小學生數學作業常見錯例的收集、記錄、整理工作,并形成“錯題集”。
2.數據匯總,將造成錯誤原因與同一類題的不同出錯率進行匯總。
3.初步制定有效實施方案。
(三)初期研究階段
1.針對解決問題及幾何知識對各年級學生進行隨機問卷調查,并且及時進行統計與分析,并對分析的結果進行研究和分析。對學生進行調查,及時統計與分析,結合問卷情況有針對性教學,對學生進行個案分析,建立錯例銀行。
2.探索有針對性的家庭作業模式。
3.探索家校互動模式。這階段主要目的是通過采用個案研究、訪談和問卷等技術,從學生、教師的角度,搜集意見和建議。
(四)中期研究階段
1.針對數與代數的學習,研究科學方法,研究學生的作業評價方式,形成策略。
2.反思并重建輔導策略,總結提升,形成學生錯題研究成果,分析原因,提高教學質量。
3.形成學生錯題研究成果,分析原因。
(五)總結階段
1.完成資料的整理,論文的撰寫。
2.總結經驗,收集成果,撰寫報告。
九、研究成果
(1)形成在“數的運算”、“解決問題”、“空間與圖形”、“概念教學”四個方面的教學模式:
(2)形成在“數的運算”、“解決問題”、“空間與圖形”、“概念教學”四個方面的輔導策略;
(3)撰寫在“數的運算”、“解決問題”、“空間與圖形”、“概念教學”四個方面的研究報告;
(4)形成一批數學科優秀作業,形成一批數學科優秀課例;
(5)總結經驗,完成資料整理,撰寫研究報告或論文及輔導個案報告。
十、效果與反思
合理利用錯題集,成績提高快,使數學學習變得輕松,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學校不同生源有不同情況,對教師的教學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反思如下:
(1)錯題集的后期補充以及后期應用的持續性。建議組成團隊,集體備課,分工合作,再集中進行討論、分析和反思,形成策略。
(2)對實驗學生的數學能力摸查,及時作好記錄,建立學生檔案,進行廣泛的搜集對各知識塊進行補充,整理資料,匯編成冊。
(3)結合學生的情況,活動開展需要不斷調整研究方案,研究科學方法,研究評價方式,反思輔導策略,完善錯題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