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其增
在實際的文言文教學中,由于學生基礎的薄弱、教學與考試內容的變化、教學要求的提高,導致“學生學得頭痛,教師教得棘手”,直接影響到了教學質量。七年級文言文失敗的起步教學會帶來多米諾骨牌效應。
文言文大多晦澀難懂,少趣味,多說教,課堂就是抄、寫、背,學生難以喜歡;文言文中的內容與現實生活相距太遠,與學到有用知識來指導現實生活的學習取向有出入,文言文在學生心目中地位一般。
初中文言文比重增加,難度加大,學生不適應。人教版小學階段的語文教材只選編了4篇文言文,而到了七年級就有14篇,其中還包括難度系數較大的《〈論語〉十二章》《口技》。這樣的變化學生一時難以適應。
新課程標準對七至九年級在教學中有四大要求,除了“能背誦一定量的文言詩文”外,多是“理解作用、理解內容、理解含義”“理解文言句式意思”等要求,這讓七年級學生難以招架。
七年級學生文言基礎薄弱甚至缺失,文言解讀能力差,對文言文學習不感興趣……這些缺失不僅讓文言文教學遭遇絆腳石,制約學生語文成績的提高,而且對學生自信心的打擊也越來越明顯。
七年級學生文言文的“起步”教學應跳出“解詞串講——翻譯——背”的藩籬;以興趣培養為先導,以文白結合為引領,以文言熏陶為主線,開辟出一條新道路。
一、課始白話切入,利用交集區域
七年級上冊文言文《〈論語〉十二章》篇幅短,情節少,但詞意難懂。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適當調整教學內容,用學生熟悉的白話文故事切入文言文,可以降低學生學習的臺階,刺激學生的興奮點。為此,筆者把《司馬光砸缸》《守株待兔》這兩篇課外文言文作為文言文的起始課。第二課才教《〈論語〉十二章》。
教學中,教師先請學生上臺講講這兩個小故事。再引導“那用文言文可能是怎么表達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真正的文言版本,看是否可以猜猜文中詞語的意思?”學生組詞釋義,或聯系影視臺詞釋義,或干脆“望文生義”。這兩則文言文詞匯量少,故事情節生動,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和起點能力都較為吻合,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學得很投入。
二、課中文言熏陶,發揮感染作用
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做到類似“為何”“乃至”“之乎者也”的詞匯靈活運用,名言佳句瑯瑯上口、信手拈來,讓課堂充滿濃濃的“文言味”,必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如教學《〈論語〉十二章》這課時,我們老師可用上“爾乃……幸甚!”“此人見識,勝吾三倍!某某見解之新,吾不如也!”“汝知……乎?”“有理解至此,不亦樂乎?”等句子,掀起課堂學文言文的小高潮。當然,這也需要老師廣泛涉獵文言作品,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
三、課后文言誦讀,加強知識儲備
奧蘇貝爾提到的“學生知道了什么”,其實指的就是學生的起點能力。落實到七年級學生,就是學生的文言文知識儲備。
一是文言文誦讀要夯實。誦讀是提高文言文教學效率的一把金鑰匙。多誦讀有助于增強語感、理解文意、感悟道理。學生在誦讀時就會增加對語言規范的敏感性,并提高品味和鑒賞文言文的能力,聽到不正確的讀音或詞不達意、生硬不通的句子,就會從感覺上感到不適而發現問題,這樣就會加深對文意的理解。
二是文言文詞語解釋要扎實。文言文的教學做到“字字落實,句句清楚”,是初中文言文起步教學的必走之道。只有積累一定的文言實詞、虛詞,才能歸類整理、觸類旁通,才能延伸到課外文言文,達到教為不教的目的。
因此,學生誦讀、積累、鑒賞文言文不僅是一種任務,更是一種時尚,一種潮流。趁此東風,組織開展了諸如吟誦古詩文、改編文言文情景劇、設計制作文言文書簽等活動。學生在讀文言文的過程中,認讀了大量生字,背通了大量經典片段,熟悉了大量的哲理故事。學生閱讀和理解等各方面能力的大幅度提高,讓學生獲得巨大的成就感,進一步引發學習文言文的熱潮。
責任編輯? ?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