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玲
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必須要一代一代地傳承并將其發揚光大,這就需要從教育開始。每一位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教學的優勢,不斷優化教學策略,打破傳統文言文教學局限,加強傳統文化在文言文教學中的滲透,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任務,堅決不容忽視。
一、感悟文言精髓,滲透傳統文化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的教學思想落后,文言文教學內容還是圍繞考試大綱來進行,并沒有滲透傳統文化的意識,這樣一來,學生在這方面的教育嚴重缺失。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去感悟每一個文言文的細節,不斷培養他們的審美意識,強化他們對傳統文化學習的情感,從而達到文言文教學的真正效果。
例如:教師在講授《陋室銘》這篇課文時,可以引導學生去體會文中的細節,進一步從細節中感悟傳統文化的內涵。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去觀察文章開篇四句,作者是運用類別開頭引出文章的主旨,為后面作者贊頌古人的情懷奠定基礎,從“陋室”不陋這樣的細節手法和文字中真正體會到古人的文化思想。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樣的問題:當前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家如何看待文章中所說的“惟吾德馨”?讓學生去思考,在學生思考迷惑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及時作出引導,作者通過“德馨”二字,把物質生活和精神追求形成鮮明的對比,贊揚了古人不慕名利的高尚品質,弘揚了傳統文化美德,巧妙滲透了傳統文化的內涵。
二、巧用多媒體技術,品味傳統風采
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這個時代,多媒體技術也逐漸滲透在教育教學中,它以圖文并茂的優勢受到廣大學生喜愛,從而讓課堂教學更加高效。因此教師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借助多媒體技術,通過播放圖片、視頻、音頻等方式為學生展示更多有關傳統文化的內容,幫助學生品味傳統風采,提高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識。
例如:在具體學習《核舟記》這一篇文章時,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學會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地品味這篇文言文。從文章的題目可以看出,這篇文章所闡述的內容跟雕刻藝術有關,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了解文章內容,從文中“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常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等”這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傳統文化民間藝術的雕刻手藝多么精湛。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些視頻,幫助學生了解雕刻藝術的由來,學生觀看完視頻以后,就會對傳統文化有進一步的了解,從而更好的體會文言文中雕刻藝術的精湛與美。最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些圖片,比如像雕刻精美的木雕、冰雕、石雕等,讓學生真正領略我國傳統文化的雕刻藝術。這樣一來,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教學,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更好地品味了我國傳統文化的風采,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采用知行統一,彰顯文化魅力
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加強重視知行統一的教學策略,根據文言文中所涉及到的傳統美德有針對性地給學生布置實踐任務,讓學生在實踐中親身體會傳統文化。
例如:在學習《送東陽馬生序》時,教師在幫助學生理解重點知識的基礎上,根據這篇文言文所涉及到的一些傳統美德給學生布置實踐任務。這篇文章中主要展現了作者勤奮好學和謙卑有禮的高尚品德,教師要引導學生除了理解文章中每一句話的含義,還要把文中作者的這些高貴品質運用到生活實踐中,以后在向教師請教問題時要謙卑有禮。這樣學生在以后的請教問題中就會謙遜有禮,把我國傳統文化的禮儀文化發揚下去,非常具有教學意義。
責任編輯? ?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