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雄飛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2017版新課標)的“基本理念”部分提出:“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改進教學方式”,并明確提出了“要通過議題的引入、引導和討論,推動教師轉變教學方式,使教學在師生互動、開放民主的氛圍中進行”。因此,厘清議題式教學的概念、分析議題式教學的現實困境與探尋議題式教學實現路徑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議題式教學的概念厘定
議題(Issue),一般指會議談論的題目。筆者通過對新課標的文字檢索,發現新課標并沒有對議題及議題式教學作出明確的概念界定;以“議題”或“議題式教學”進行文獻檢索,可知部分專家學者及一線名師結合教學實踐,從不同角度提出議題及議題式教學的概念。李曉東認為:“議題是以活動形式呈現的、承載學科內容的問題。”沈雪春則認為:“議題式教學”是以議題為引線,以情境為載體,以活動為路徑,以學科知識為中心,以學科素養培育為目標的一種教學法。
有別于西方盛行強調價值沖突的議題中心教學法,新課標則強調以議題式設置為形態,并明確“以議題的方式提示課程內容”。這里所倡導的議題式教學吸收和改造了議題中心教學法的基本理念,沒有把爭議性議題作為唯一選項,而是在核心價值的引領下,依據思想政治學科的課程性質、教學目標與內容、教學重難點、課程資源、學生認知水平等方面來選擇議題。
綜上所述,議題式教學是圍繞具有政治性、學理性和活動性的議題,通過設置典型、真實和開放的情境,采用多種教學手段開展議學活動,多元評價學生的教學方式。議題式教學是體現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價值引領、落實素養要求和服務于活動型課程的最優教學法選擇。
二、議題式教學的現實困境
(一)認知困境:尚未樹立起以核心素養培育為目標的新教學理念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由于“議題式教學”概念提出的時間較短,在實踐中仍處于探索階段,思政課教師對于思政課堂開展議題式教學能否有助于學生素養提升存在一定的認知偏差,存有疑慮。尚未建立起以核心素養培育為本、學習者為中心、打造活動型課堂教學理念的教師們習慣于以高考考什么,課堂就講什么作為課堂教學主要內容選擇的方向。廣東省清遠市一項面向高中思政教師的問卷調查(以下簡稱問卷調查)表明,在參與調查的232名教師中僅有3.02%的教師表示“對議題式教學非常了解”,有16.38%的教師表示“僅僅在培訓或公開課時聽過”議題式教學?!袄砟畈蛔?,教學方式就不會改變”,傳統思政課堂以知識傳授為中心,以紙筆考試為終結性評價,致使素養培育目標難以效實現。
(二)實踐困境:尚未找到議題式教學實施的有效路徑和策略
問卷調查表明,67.67%的教師認為“實施議題式教學比較重要”,但在教學實施中只有24.14%的教師“會經常采用”議題式教學。教師們認為“教師備課任務繁重”“議題設計難度大”是開展議題式教學的主要障礙。擔心學生“知識落實不到位”“課堂小組討論耗時太多”等為由懷疑甚至拒絕采用議題式教學。也有部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由于對議題式教學理解比較淺,形式上雖然是議題式教學,但不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學生沒有真正動起來,本質沒有達到核心素養培育的效果,失去議題式教學的意義。
(三)創新困境:思政教師尚未走出教學“舒適區”
所謂舒適區(Comfortzone),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長期以來,以講授法為主的思政課教學模式,能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大量、系統的理論知識。盡管有很多教師也在教學中采用體驗式教學、案例式教學、問題式教學、主題式教學、視頻教學法、講授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但是從總體看,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建構的能力仍有待提高。議題式教學意在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而教師是課堂的參與者、引領者,這不可避免要改變原有的思維方式和操作方式。問卷調查顯示,有78.88%的教師“覺得議題式教學設計難度比較大”,還有8.19%的教師“覺得議題式教學設計非常難”,這也是議題式教學研究層面轟轟烈烈,一線教師卻“敢想不敢動”的主要原因。從方法論的角度看,開展議題式教學,首先需要教師改變教育教學理念,深入領會新課改的核心內涵,把握新課標的價值指向,改變原有的教學方式,意味著需要教師們走出“舒適區”,而實現教師們主動走出“舒適區”顯然是困難的。
三、議題式教學的實現路徑
盡管議題式教學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困境,一批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依然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嘗試在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實施議題式教學,積累了一些可行的方法,提出了可供借鑒的經驗。
(一)以建構主義思維優化課堂教學設計
建構主義認為,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促進者。建構主義這一思維方式適用于議題式教學設計,其核心點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精選議題。議題應有議的價值和空間,精選的議題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心國家、關注人類,從更高層面引導學生成為心中有愛、胸中有國、眼中有人的時代新人。例如,在“征稅與納稅”框題教學中,可以“2019年我國政府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為背景,以“減稅,如何讓人們走向美好生活”為議題,設計“帶來了哪些紅利”“如何守住減稅紅利”“如何再創紅利”等一系列的議學問題,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教與學的循序進階,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思辨等高階思維能力。
二是設置情境。通過文字檢索比較,我們發現2004年版課標有2處提及“情景”、1處提及“情境”,而2017版課標“情景”的表述完全消失了,“情境”表述則有69處之多。什么是情境?陳友芳認為,情境是若干條件綜合在一起構成的一個世界,即情境就是若干條件的綜合。情境的設置應引導學生思考熱點問題產生的條件有哪些?條件之間的關系是什么?解決問題還需要什么條件?伴隨著情境問題的解決,既提升了學生綜合概括能力,又有利于學生相關知識的系統化。
三是問題設計。長期以來,“教條式”“口號式”的無效問題充斥思政課堂,學生習慣于看到問題馬上翻書找答案,或喊出空洞的口號。議題式教學強調運用大概念、大單元、跨模塊知識的整合與運用。問題設計不限于單一框題教學內容,不限于單一設問維度,而是指向多方面知識、多維度分析和多層次思考,從簡單到復雜,從表層認知到深度思考的邏輯結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以深度學習理念重構課堂教學內容
深度學習理念擺脫了事實本位的教育價值觀和知識觀,走向了理解本位的知識觀。議題式教學致力于打造活動型學科課程,強調“課程內容活動化”和“活動內容課程化”,力促重構課堂教學內容,促進每一位學生的深度學習真正發生。重構教學內容包括知識如何呈現、問題如何設計、情境如何設置等一系列問題,以實現教學設計與教學效果的有機統一。例如,在“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框題教學中,可設置“了解清遠、把脈清遠、建言清遠”三個情境,設計系列化的情境問題把靜態的知識融入到動態的情境活動中,讓學生在知識重構中成長,既感受到清遠乃至全國發展的巨大成就,也感受到清遠乃至全國普遍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問題解決的迫切性、挑戰性。
(三)以指向核心素養培育打造深度課堂
議題式教學不是橫空出世,自立門戶,而是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汲取其他教學方式優點的基礎上產生的,是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傳統教學方式重視教師講授,往往把知識傳授作為首要的教學目標,以考試作為評價的主要手段。具備價值高度、內容效度和思維深度是深度課堂的基本特征,也是創新思政課教學的基本要求。核心素養培育的主陣地仍然在課堂。議題式教學不是否定知識傳授的重要性,而是強調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同時強調教師引導主體地位,側重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關鍵能力和必備品質,立足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本文系廣東省2019年度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計劃(強師工程)重點課題“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思想政治議題式教學實踐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2019ZQJK058】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