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德林
踝關節損傷在籃球運動中最常見,輕的是韌帶損傷,嚴重的是關節脫位或骨折。因此,作為現代體育教師應掌握一定的運動醫學損傷處理常識和預防措施,避免或減少學生踝關節損傷的發病率,保證學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一、踝關節損傷誘發因素
1.運動前準備不充分。運動前準備不充分是導致運動損傷常見原因之一。運動前沒有充分做好熱身活動,肌肉溫度和體溫沒有得到提高,是讓身心沒有做好準備接受訓練,將引起疼痛,甚至創傷。
2.場地原因。在地面比較滑或不平整的場地進行籃球運動,應格外小心。球場不平整、地滑落地使腳的踝關節發生過度內翻(旋后),引起外側韌帶過度牽扯、部分斷裂或完全斷裂。
3.運動負荷過大。運動負荷過大是造成運動損傷的主要因素。運動負荷過大會使身體過度疲勞,疲勞狀態下訓練,生理功能和運動功能都相對下降,反應遲鈍,身體協調性差,動作變形而導致損傷。
4.缺乏安全意識。預防損傷意識淡薄,在訓練中不能積極采取預防措施,盲目進行訓練或急于求成,不遵守循序漸進和量力而行的原則而造成損傷。
5.技術動作不規范。在運動訓練中,動作技術違背人體結構的特點和活動規律而造成損傷。
6.訓練安排不科學。訓練內容違背了由易到難,由簡入繁、從已知到未知、由淺入深不斷教學原則。訓練方法也沒有遵循動作連貫性和實效性,更沒有結合籃球運動的特點及時變換教學步驟。
二、踝關節損傷的癥狀
踝關節扭傷癥狀因損傷程度而有不同的表現,疼痛是所有踝關節扭傷的共同表現。
1.輕度扭傷時,韌帶受到牽拉傷,但沒有撕裂,踝關節相對穩定,關節部位腫脹較輕,存在壓痛點,活動腳踝時疼痛加重。
2.中度扭傷時,韌帶部分撕裂,踝關節不穩定,關節部位腫脹較明顯,存在壓痛點,活動腳踝時疼痛加重,活動范圍變小。
3.重度扭傷時,韌帶完全撕裂,造成周圍骨折和踝關節不穩定,疼痛較劇烈、腫脹嚴重,伴明顯的皮下瘀斑,無法行走或負重。
三、踝關節損傷處理
(一)現場急救——四步曲
1.休息。傷后應當立即制動受傷的關節,用拇指指腹壓痛點止血。并趁局部疼痛尚輕,腫脹未明顯,還沒有出現踝關節兩側肌痙攣時,立即進行踝關節強迫內翻試驗和前抽屜試驗檢查,以了解韌帶是否斷裂。如有條件的再使用拐杖、支具固定。
2.冰敷。傷后1-3天內冰敷,可消腫止痛,每次持續15-20分鐘,間隔2-3小時。
3.加壓。應用大塊棉花墊或海棉墊加壓或繃帶包扎,以減輕腫脹,如有條件,外面應再用支具等來保護關節。
4.抬高。將受傷的踝關節抬高,并高于心臟,有助于減輕腫脹。
(二)韌帶損傷處理
韌帶輕中度扭傷時,用繃帶將踝關節包扎于輕度外翻背屈位,制動4—7天,亦可同時配合外敷活血散瘀消腫止痛中藥(如:新傷藥一號)。急性損傷患者若無使用禁忌證可以加上內服活血止痛中藥(如云南白藥散),治療效果更佳。重度扭傷時韌帶完全撕裂,經現場急救處理后,及時送醫院治療。
(三)骨折處理
踝關節強迫內翻試驗和前抽屜試驗檢查出現明顯松動和“開口”感,或合并踝部骨折者,經現場急救處理后,及時送醫院治療。
四、預防措施
1.在訓練和比賽中,一定要用彈力繃帶或護踝對踝關節進行固定,盡可能選擇專業的籃球鞋。
2.身體活動之前要進行充分的熱身運動,在不平整的地面行走或跑步時應格外小心;既往腳踝扭傷患者和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不足者,使用護踝等進行保護熱身的首要作用是讓身心做好準備接受訓練,減少關節的勞損。
3.運動負荷要由小到大、有節奏地合理安排,以免分散學習的精力。
4.在疼痛和腫脹減輕時,可對足部對抗彈力完成內翻、外翻、背屈、跖屈等動作進康復鍛煉。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