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玥?杭行?王宇晗?韓燁昆

營商環境是城市重要軟實力,更是核心競爭力。目前,成都市正處于打造“三城三都”城市名片的關鍵節點,急需打造國內外一流的營商環境。成都市圍繞“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這一發展目標,先后出臺了《成都市進一步優化提升國際化營商環境工作方案》等一系列工作方案,著力促進成都市國際化營商環境有效提升,精準突破建設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堵點。因此,本文主動對接城市發展戰略,以成都市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現狀為基礎,歸納總結其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取得的初步成效以及相對不足之處,并針對其現有建設工作不足提出優化建議,為進一步優化改善成都營商環境建言獻策,助力打造成都市營商環境新高地,不斷提升成都市的核心競爭力。
一、引言
成都市地處中國西南部,是多項國家戰略機遇的交匯點,是“一帶一路”建設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的重要連接點。該城市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關鍵時間節點,改善和優化其營商環境,助推城市發展已是大勢所趨。近年來,成都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優化營商環境的系列重要論述和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關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的工作部署,高度重視營商環境優化提升工作,將營商環境作為對外展示城市活力的窗口,作為城市參與國際交流合作和競爭的核心力量,作為吸引企業和人才入駐的金字招牌。
營商環境優化建設工作是一場沒有終點的賽跑。在這場賽跑中,各地政府持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優化提升該地的營商環境,成都市政府也不例外。成都市政府致力于制定覆蓋范圍更廣泛、市場感受更直接、建設效果更良好的營商環境優化工作方案。因此,本文以優化提升成都市營商環境為目標導向,通過實地調研和對標分析,深度挖掘了成都市國際化營商環境的建設現狀,包括目前取得的成效和未來改進空間,并提出相應的優化對策建議,為成都市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建言獻策。
二、成都市營商環境建設的初步成效
(一)培育市場環境,持續提升成都市營商環境市場化水平
一是培育開放競爭環境,豐富各類市場主體創新機會。成都市率先提出“城市場景”理論,并將該理論具體落實到7個應用場景里,如服務實體經濟、智慧城市建設、消費提檔升級、人力資本協同、科技創新創業、綠色低碳發展、現代供應鏈創新應用,初步形成了“7大應用場景+N個延伸場景”的開放競爭體系, 成都市這一舉措,不僅豐富了市場主體的創新創業機會,為市場主體營造了活躍的市場氛圍。
二是培育創新創業環境,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躍度。成都市委市政府大力打造“創新創業”的升級版,鼓勵企業建立技術中心、研發中心等研發機構,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并且將這一倡導落到實處,給予滿足創新創業條件的企業一定的研發補助,降低企業的研發成本,引導企業提高產品質量,給予企業更多的空間開展創新性活動。成都市這一舉措大力培育了大型高新技術企業和獨角獸企業,也持續關注了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成長,形成多梯度、高技術、高創新的科技型企業群。
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高各類市場主體創新度。我國中小企業在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但是我國中小企業由于缺乏資金、技術、資源等要素,其發展規模受到阻礙。特別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我國許多中小企業更是面臨流動資金短缺、經營受阻等問題。因此,成都市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特別是科創型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率先探索創新科技金融模式,聯合銀行等多種金融機構,開發出臺了“五創”科技金融服務產品,其中包括“科創投”、“科創貸”、“科創券”、“科創保”、“科創貼”,專門面向成都市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幫助這類企業利用信用資質、研發技術等要素,獲得銀行貸款。
(二)完善法規條例,持續提升成都市營商環境法治化水平
一是構建新型親清政商關系,完善政府機構失信治理機制。成都市政府建立信用“紅黑名單”庫,將失信人員記入信用黑名單,長期失信人員將面臨懲戒,承擔一定的失信成本,并將守信人員列入信用紅名單,長期守信人員將有一定的獎勵措施。通過這一措施,逐步優化市場主體信用體系,建立信用聯合獎懲目錄清單。
二是完善知識產權管理體制,提高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成都市以知識產權機構改革為著力點,構建有關知識產權管理的高效科學的綜合管理體制。據了解,截至2019年年底,成都市專利授權共計50775件,同比增長17.27%。
三是建立新型市場監管機制,提升監管效率和質量。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在市場監管領域全面推行部門聯合“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的意見》(國發〔2019〕5號)精神,在廣泛征求意見建議的基礎上,在市場監管領域全面推行部門聯合“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機制,有效提升有關政府的事中事后監管效能。據了解,截至2020年,成都市市場主體智慧監管平臺已初步建成,在全國率先實施雙隨機監管、智慧監管和精準監管等六個維度的監管體系,多方位提升政府監管水平,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三)加強對外交流,持續提升成都市營商環境國際化水平
一是壓縮進出口環節的時間成本,提升跨境貿易的服務水平。第一,實施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單一表格”受理,制定并公開口岸的標準化通關流程, 縮減進出口手續辦理環節,縮減進出口貨物的通關時間,并且進出口環節的相關部門通過電子口岸平臺共享數據,提高進出口環節辦理效率。第二,大力新增成都鐵路集裝箱中心站的裝卸線,提高中心站的貨物吞吐能力,優化作業流程,增強口岸服務能力。據了解,2019年全年,口岸的整體通關時間平均為43.86小時,相比2017年壓縮65.58%。
二是提高對外開放程度,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第一,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成都市促進外資外貿穩定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2年)》(成辦發〔2020〕56號)文件,嚴格執行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等,減少外商的進入壁壘,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外商在成都的合法投資權益。第二,成都市為進一步加強國內外合作交流,為產業發展提供養料,重點規劃和打造了新川創新科技園等6個國際合作園區。據了解,截至2019年4月,成都市已累計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超8000家,外商投資實際到位累計約90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