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躍宇?張宇豪



本文通過對國民經濟中第三產業經濟發展的背景及意義的闡述,對第三產業對于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進行總結;使用空間異質性的研究方法對我國四個經濟區第三產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進行研究;得出結論,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在我國不同地區存在有明顯的差異,最后提出了國家在不同地區發展第三產業的政策建議。
一、基本概念
(一)空間異質性
空間異質性是上世紀90年代各國生態學家最感興趣的理論之一。但在經濟學的研究中將空間的異質性作為參數起步較晚。空間異質性(spatial heterogeneity)也被稱為空間差異性,是空間效應辨別兩大起源之一,也是空間計量經濟學的核心理論。普遍認為,空間異質性在區域空間內缺乏統一性,并且其因為各個地區的發展水平不同,從而導致了現代社會中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較大的這一問題的出現。
(二)第三產業
在我國的行業分類中,行業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產業是以農業為主;第二產業以工業為主;第三產業是一種不通過生產物質產品的為主要產業的新型產業,其主要為流通產業。在我國的第三產業中,其主要包括兩大行業,分別為流通和服務兩種行業,而其中又被區分為三個層次,分別為:第一,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第二,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的部門;第三,國家機關,政黨機關、社會團體,警察等。
二、我國近年來第三產業的國內生產總值占比分析
(一)我國近年來第三產業的國內生產總值占比情況
在2017年間,我國的 GDP總值為827.1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的占比最小僅僅占到7.9%,而第二第三產業的占比較高,分別達到了40.5%與41.6%。再往前統計十年的數據,可以看出,在2008年至2017年十年期間三大產業中,第一產業與我國GDP的比值一直保持在一個穩定的階段,但是其占比率不高,僅有5%左右,第二第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較大。由下圖可知,2013年我國第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已經超過了第二產業,說明我國已完成工業化發展時期向工業化后期的過渡。并且在2013年后,第三產業的比重持續上升,如圖3-1所示:
(二)我國四個區域經濟帶第三產業貢獻率
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同,第三產業與所占當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存在著很大差異。自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在我國形成了三個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三大增長極,分別是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這三大地區。與此同時,西北地區經濟發展緩慢,直到2013年,絲綢之路經濟帶這一重大舉措的提出,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因為經濟發展起步時間和地域上的不同,這四個經濟區第三產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就出現了極大的差異,其中2017年京津冀區域經濟帶中的北京市第三產業貢獻率高達77.7%;長三角經濟帶中的上海市第三產業貢獻率達到68.0%;珠江三角洲濟帶中的深圳市第三產業貢獻率達到53.5%;絲綢之路經濟帶中的烏魯木齊市第三產業貢獻率只有51.3%。
三、第三產業所占比例的空間差異分析
(一)實證分析
本文依照時間序列統計2008年至2017年的數據,使用Eviews軟件對數據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本文選取6個指標:(1)第三次產業增加值;(2)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4)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5)城鎮人口比重;(6)貨物進出口總額。
對所選指標進行處理:為了防止量綱對于實驗結果的影響,以2007年對應的各項數據作為建模的基期數據,然后求出各項指標的增長率,用求出的增長率作為建模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將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率作為被解釋變量Y,分別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率、第三產業就業人員比重增長率、城鎮人口比重增長率、進出口額增長率作為解釋變量X1、X2、X3、X4、X5。各指標如表4-1所示。
用上述指標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
Y=C+β1X1+β2X2+β3X3+dX4+eX5
利用Eviews對模型進行線性回歸分析,結果如表4-2所示:
從結果中得到,各變量系數通過了T檢驗,說明引入該模型中的變量對解釋變量均有顯著影響,F檢驗值為24160.61,說明模型擬合較優,D-W值為2.334556,閱讀D-W表可知該模型無自相關性,得到了較好的模型。
Y=1.546*X1+0.466*X2-1.437*X3+1.123*X4-0.047*X5-1037
R2=0.998899SE=0.0567F=24160.61D-W=2.334556
通過檢驗、分析和比較,我們將模型確定為:
Y=1.546*X1+0.466*X2-1.437*X3+1.123*X4-0.047*X5-1037
(二)對實驗結果做空間異質性的分析
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賦有空間異質性
在保持一個穩定的前提下,當我國居民的人均GDP增長1%時,我國第三生產率就迎來了1.546%的增長,我國的經濟發展對于第三產業的增長存在很大的推動作用。比如北京市、上海市人均GDP在全國排名前列,居民收入提高了便會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水平,而烏魯木齊市地處西北,經濟發展較慢,但是有“援疆”戰略的政策支持后,我國西北地區的第三產業一定能快速發展。
2.勞動力要素賦有空間異質性
當其因素保持穩定的時候,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比例增長率每增加1%,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率就會下降1.437個百分點,兩者很明顯呈現出負相關關系,但是這不代表第三產業就業人員比例的增加阻礙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因為第三產業的發展能吸納第一、第二產業流出的勞動力,滿足了第三產業發展所需的勞動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第三產業快速發展,但是第三產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慢于第三產業,所以呈現出負相關關系。
3.城鎮化水平賦有空間異質性
在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當城鎮人口比重增長率每增加1%,第三產業增加值的增長率就會增加1.123%,這說明城鎮化水平對第三產業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服務業的發展和城鎮化水平存在著高度的正相關關系。
4.改革開放程度稟賦空間異質性
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當進出口總額增長率每增加1%,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率就會下降0.047%,這說明進出口總額增長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只是第三產業增加值的增長率慢于進出口總額增長率,說明一國的對外開放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發展本國的第三產業。
四、結論及建議
(一)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得出結論,在第三產業發展的因素中,經濟發展水平,居民的生活水平,勞動力要素,城鎮化水平與對外發展的程度都影響第三產業發展,不同的地區,因素不同,因而,我國第三產業在各個地區的發展程度都呈現出很大的差異。
(二)建議
1.全力發展我國的現代第三產業。避免因行業飽和而影響了第三產業的經濟發展、限制產業結構的調整。
2.加快城市發展,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城市化進程擴大第三產業的消費市場,拉動第三產業的消費需求,從而擴大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空間。
3.提高第三產業服務人員素質,提高服務質量,增加服務業吸引力,提高服務質量水平。更好地發展我國的第三產業。
4.繼續堅持對外開放,加快推進我國服務業的對外貿易,向外擴展需求,帶動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
(作者單位:1.伊犁職業技術學院質量控制中心;2.新疆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