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雁



選擇適當的成本核算方法有利于企業進行成本管理,為產品的最終定價提供準確信息。通過作業成本法與傳統成本法在實際中的運用,得出傳統成本法企業容易被失真信息誤導;作業成本法使成本核算的結果準確性大幅度提升,更能體現“誰受益,誰承擔”原則。在我國制造業實施作業成本法可加強科技創新投入,增加間接成本比重,建立健全我國的作業成本方法體系,建成一支能夠勝任作業成本法的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
有效的成本核算與管理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中之重,真實可靠的成本數據才可能滿足管理層的需要,反之,失真或是錯誤的成本數據就無法對存貨進行準確計價,更會影響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最終會導致企業成本決策失效、財務數據失真。鑒于此,選擇適當的成本核算方法有利于企業進行成本管理,為產品的最終定價提供準確信息。
一、作業成本法與傳統成本法的分析
作業成本法,是按照資源動因將資源費用分配到每一項作業,計算出每一項作業成本,然后再根據作業動因將作業成本分配到各個成本核算對象,最終完成產品成本計算的過程。該種方法可以通過對所有涉及到的作業進行動態追蹤,是一種創新的成本計算方法。
(一)作業成本法和傳統成本法的相同點
1.直接成本核算方法一致
兩種方法對直接成本,具體包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的分配方法一致,都是主要依據“受益者承擔”原則,將企業實際發生的直接成本通過生產工人工時、生產工人工資、機器工時等常用的分配標準進行分配,分配結果組成產品成本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由間接成本組成。
2.兩種方法的計算目標一致
不管是哪一種方法,核算的最終目的是同樣的。即把在一定時期內企業生產過程中發生的成本費用經歸集與分配計入每一種產品成本中,以實現企業對生產成本和期間費用的管理和控制。
(二)作業成本法和傳統成本法的不同點
1.間接費用核算方法不同
傳統成本法分配間接費用,需要選擇一定的分配標準,分配結果的準確與否主要取決于采用的分配標準與否合適。常用的分配標準通常有生產工人工資比例法(生產工時比例法)、機器工時比例法和按年度計劃分配率分批法等,分配方法一經確定,企業不得隨意變更。作業成本法將間接費用分配加入“成本動因”因素,在充分考慮動因的基礎上對費用重新進行歸集與分配,這種方法認為生產過程離不開動因的發生,而各項成本動因才會使間接費用發生。兩者在核算間接費用考慮的標準截然不同。
2.適用的企業類型不同
傳統的成本核算法比較適合產品批量大、品種少、直接費用比重大,間接費用比重小的企業,并且間接費用的發生與生產工人工資或生產工人工時或機器工時等緊密相連。而作業成本法更適合多樣化、小批量和非經常性的個性化商品生產的企業。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企業能夠提供的產品種類和定制型產品逐漸增多。而更多的客戶希望能夠獲得高品質的個性化產品,這不僅要審視企業生產產能,同時也對傳統成本法提出了挑戰,而作業成本法核算費用時考慮因素的全面性相對科學準確。
二、作業成本法在企業中的應用研究——以制造業為例
以A手表廠為例,(此處略去企業名稱,以A代替)
A手表廠2020年11月份生產I、Ⅱ兩種型號的手表,I型手表屬于工藝穩定、技術成熟且大批大量生產的產品,11月份生產數量為20000塊,Ⅱ型手表則是為了滿足顧客的個性化需求專門設計的產品,因此產品產量較少,11月份僅生產1000塊。該廠成本資料如表1所示:
(一)傳統成本法下核算產品的單位成本
1.以生產工時作為標準分配制造費用
A手表廠11月末通過匯總歸集,“制造費用—基本生產車間”明細賬實際發生額共計270000元。按照傳統成本核算方法,對制造費用按工時標準進行分配,按I、Ⅱ兩種型號手表生產所需要的工時比例進行分配后計入每一種產品成本。(I型號手表的生產工時為2000工時、Ⅱ型號手表的生產工時為1000工時)
2.計算產品總成本和單位成本
將直接材料項目和直接人工項目并入產品成本中,結果如表3所示。
(二)作業成本法下核算產品的單位成本
經綜合分析,A手表廠11月份生產中消耗的制造費用總額為270000元,其中:各種物料消耗、車間管理人員薪酬、車間管理用房屋和設備折舊費、辦公費等基本費用,這些費用與生產工時密切相關;而材料綜合處理費、設備調試費與維護費、質量檢測費等其他費用則是與發生的次數有關聯。
1.確認作業成本動因
經過匯總,制造費用構成要素如下表4所示:
2.將其他制造費用按照作業成本進行分攤
手表廠在充分考慮其他制造費用后,按照作業成本法重新計算產品成本。其中:基本制造費用仍然按生產工時分配,設備調試費、設備維護費、質量檢測費和材料綜合處理費用均按照“次數”分配。
將制造費用重新分配,如表5所示。
3.采用作業成本法核算產品的單位成本
將直接材料項目和直接人工項目并入產品成本,重新進行成本核算結果如表6所示。
(三)兩種方法單位成本對比結論
通過傳統成本計算法及作業成本法對比核算,結果表明在作業成本法下,I型手表每塊單位成本下降2.75元,下降幅度0.49%。而Ⅱ型手表每塊單位成本上升55元,上升幅度3.96%。如表7所示:
通過分析,可知在傳統成本計算法下,高估了I型號產品成本,低估了Ⅱ型特定產品成本。因為技術相對成熟、生產批量較大的產品,發生在生產過程中的材料綜合處理費、設備調試與維護費、質量檢測費等間接費用較少。但是若選用傳統成本法計算,由于其大批量生產,需要的工時相對較長,分配的成本費用也就多,最終造成其成本高估。反之,Ⅱ型手表作為一種應客戶需求的特定化產品,要根據訂單要求進行生產,并在生產過程中及時按照客戶要求進行調整,設備調試、設備維護、質量檢測和材料綜合處理等的費用相對較多。但是若選用傳統成本法計算,由于其是小訂單式生產,數量少、工時短,最終造成其成本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