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青青?張芝蘭

在“強基創優”、“雙一流”建設背景下,財政加大了對高校專項資金的統籌和投入力度。政府更注重“簡政放權” ,專項資金采用獎補等方式直接撥款到各個院校,將資金分配的權力下放給各院校。如何確保財政專項資金得到安全合理的使用,是當前高校面對的普遍問題。本文通過分析當前高校財政專項資金管理中存在的弊端,結合實際,探索高校財政專項資金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創新,高效地發揮專項資金的效益,助推一流高校建設步伐。
一、項目背景
2016年5月27日,廣西區財政廳、教育廳印發了《廣西高等學校財政投入機制改革方案(試行)》的通知,構建了以績效為導向的財政撥款機制,推進“生均定額+專項撥款+績效獎補”的高等學校財政撥款方式改革,實施“強基創優”計劃。2017年6月26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了《統籌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以五年為一個建設周期,通過持續重點支持,建設一批具有廣西特色、國內同類一流、國際知名的高校和學科。在廣西區“強基創優”及“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 建設背景下,區教育廳、財政廳加大了專項資金統籌和投入力度。相較以往,政府更注重“簡政放權” ,專項資金采用獎補等方式直接撥款到各個院校,將資金分配的權力下放給各院校,改變了過去通過單項獎補方式的碎片化撥款方式,資金分配權利下放到各個院校的同時政府部門更“注重實效”,區教育廳、財政廳建立了考核評價機制,加強對各院校項目實施過程和結果的檢查和考核,并對獎懲細則作了明文規定。在政府辦學投入更加注重實效和長效機制的情況下,各個高等院校應該找準定位、辦出特色,把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刃上”,根據學校中長期規劃滾動安排項目,將有限的項目資金實現短期目標與戰略目標的統一,必須探索完善財政項目資金管理模式。
二、高校財政專項資金的概述
財政專項資金是指根據國家的法律法規,上級人民政府撥付本行政區域和本級人民政府安排的用于社會管理、公共事業發展、社會保障、經濟建設以及政策補貼等方面具有指定用途的資金。具有“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專款專用”的使用特點,對促進社會公共事業的發展,乃至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高校財政專項資金是指高等院校為了特定階段的戰略目標或發展規劃,由上級財政部門撥付的具有專門用途的資金,要求專款專用,獨立核算。在“強基創優”、“雙一流”建設的戰略背景下,如何確保高校財政專項資金得到安全合理高效的使用,充分發揮財政專項資金的作用,克服優秀人才短缺、各種資源投入有限等困難,努力推進高校一流學科建設的跨越式發展至關重要。
三、加強高校財政專項資金管理的重要意義
(一)促進高校改善內部管理,減少資金結余沉淀,提高高校財務管理水平。
一方面,財政專項資金為保障高校的穩定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成效顯著。但另一方面,高校財政專項資金預算執行進度緩慢,重復投入,“高投入,低產出”現象屢見不鮮,造成大量的財政專項資金結余沉淀,資金使用效益不高,嚴重制約了高校的自身發展,從長遠來看,也十分不利于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如何解決這一系列問題呢,筆者認為,對高校財政專項資金的申報及預算管理、專項資金使用及專項資金的績效評價等各個環節進行嚴格管理,嚴格按照制度執行,學校各個部門積極參與進來,各司其職,改善內部管理,充分發揮財政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益,減少資金結余沉淀,確保高校專項資金使用更加科學合理,全面提高高校財務管理水平。
(二)優化資產管理結構,防范高校財務風險,實現高校自身健康可持續發展
高校財政專項資金作為高校籌措資金的重要來源,在學校總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高校資金短缺的壓力。優化了高校資產管理結構,降低了高校財務風險。高校可以通過強基創優發展和一流大學(學科)專項發展資金,重點投入,突出特色,強化優勢學科,發展特色學科,不斷打造學校的學科品牌,以學科建設“牽引力”拉動內涵發展,深化學科建設制度改革,積極推進一流學科全面發展,打造創新引領學科發展新格局,積極推動高校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科隊伍建設,促進高校自身健康可持續發展。
(三)優化資源配置,全面提升高校綜合競爭力和影響力
為了公平、公正地合理分配財政專項資金,緩解相關使用部門間的資金矛盾,避免資源重復投入浪費,確保財政專項資金得到科學有效的使用,不斷優化資源配置,把錢花在刀刃上,將有限的財政專項資金投入到更有效益和效率的項目中去,積極有效推進高校深化體制改革,全面提升高校的綜合競爭力和影響力。
四、當前高校財政專項資金管理的主要弊端
通過分析高校各時期財政專項資金建設投入產出情況及查閱相關資料,可以發現原有的管理模式下,財政專項資金多存在“面子工程”、“近水樓臺先得月”、“小項目大投入”、“一個項目多次投入”等弊端。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一)組織項目預算工作不到位,財政專項資金權責不清
目前,大多高校缺乏項目預算的頂層設計,沒有成立一個專門的部門統籌管理財政項目專項。申請財政專項沒有站在學校戰略發展的高度,沒有從自身學科建設、專業建設、團隊建設、人才培養、科研教改等實際情況出發,重申請,輕管理。項目前期調研論證不充分,導致責任難落實。業務部門、主管部門、財務部門權責不清,互相推諉,歸口部門各自為政,重復投入屢見不鮮。嚴重影響了財政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率。
(二)財政專項資金預算編制模式不合理
在“生均定額+專項撥款+績效獎補”的財政撥款方式下,財政專項資金作為學校的重要收入來源,對學校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實際工作中,高校財政專項資金預算編制往往還沿用以往的管理模式,主要由業務使用部門提出申請、主管部門負責經費審批、財務部門根據預算下撥經費。這種預算編制模式強調的是競爭性分配,會加劇學校項目的“貧富差距”,原本就占優勢的重點學科和科研平臺項目資金多的花不完,而對于一些新興學科與平臺而言,卻得不到資金支持,從長遠來說,十分不利于高校的發展,有違于“創優、雙一流”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