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雯潔
摘 要:隨著新稅法和匯算清繳的實施,我國個人所得稅征收管理進入了全新的時代。在此背景下,公立醫院因醫務人員收入水平高、收入來源多樣、收入類別繁雜、稅收知識匱乏等原因,暴露出不少個人所得稅管理問題。醫院作為職工收入分配主體和稅收扣繳義務人,應重新梳理醫務人員收入特性,分析個人所得稅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進行針對性解決,以期提高職工稅收合規性,鞏固醫務人員納稅形象。
關鍵詞:公立醫院;個人所得稅;稅收合規;稅收籌劃
中圖分類號:F812.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25-0061-03
2018年12月18日,國務院頒布第707號令,公布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新稅法的修訂主要帶來了四項重大變革。首先,首次引入綜合收入納稅的概念,將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均納入年綜合所得,適用年綜合所得稅率;其次,拉大三檔低稅率級距、縮小25%稅率級距、保持三檔高稅率級距,實質上是減輕低收入人群稅負率的同時提高高收入人群稅負率,維穩整體稅收財政收入;再次,首次引進專項附加扣除概念,增加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普通住房貸款利息、住房租金、贍養老人六項專項附加扣除,進一步減輕居民個人稅負率;最后,首次推行個人所得稅匯算清繳,意味著個人所得稅管理將逐步趨同于企業所得稅管理,按月申報納稅,按年匯算清繳,居民個人將完全承擔個人所得稅法律責任。除此之外,隨著我國醫療改革的不斷深化,2017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四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開展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提高醫務人員薪酬,使其符合醫務工作人員勞動價值的必要性。隨之,各地紛紛出臺地方政策響應國家號召。2020年7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第25號令,《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20年下半年重點工作任務》,進一步強調了提高醫務工作人員薪酬待遇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區別于行政機關與普通事業單位,公立醫院兼具企業性質,在國家政策鼓勵下,醫務人員收入水平呈現一定“多勞多得、優勞優得”的特性。公立醫院職工個人所得稅不僅是醫院最重要的稅種,也同時是我國財政重要的收入來源,研究新稅法下公立醫院個人所得稅管理具備現實意義。
一、公立醫院個人所得稅的特點
(一)人員類別多,收入水平高
相較于普通事業單位或科研機構,公立醫院人員構成復雜,類別多樣。公立醫院主要職工從工作性質上可分為醫療人員、護理人員、醫療技術人員、藥劑人員、行政后勤人員、科研人員等。基于國家政策的導向性,為了提升醫務人員薪酬待遇,體現其勞動價值,區別于普通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醫務人員薪酬通常與其工作績效直接相關,整體收入水平較高;對比之下,公立醫院的行政人員收入水平則普遍接近于普通機關事業人員;科研人員收入與其科研項目、科研成果聯系緊密,具備不確定性。除此之外,近些年,我國各大醫院尤其是綜合性醫院呈現顯著的規模擴張經營,從國內外大肆引入高水平人才,打造醫院品牌。在此環境下,大量外籍專家及華裔專家流入國內公立醫院,增加了醫院稅源多樣性。
(二)收入來源多,收入構成復雜
基于醫務人員工作性質,醫務人員收入來源具有顯著的多樣性。目前基于國家政策引導,鼓勵醫務人員收入與績效相關,因此,大部分公立醫院醫務人員基本薪酬包含定額部分與非定額部分。其中,定額部分主要包含工資類收入及福利類收入。而在工資類項目中,則又可細分為參照我國事業單位人員薪酬結構與職工工齡、職稱相關的基本工資、崗位工資、薪級工資、職稱補貼、崗位津貼等。在福利類項目中,則可細分為季度獎、年終獎、護士補貼、醫生補貼、放射工作人員特殊崗位補貼、夜班補貼等。非定額部分即與醫務人員績效直接相關部分。汪丹(2018)提出,績效工資通過勞動力價值和勞動成果區分于基本工資[1]。通常情況下,醫務人員績效收入主要與其工作性質、技術難度、手術例數等相關,各醫院均有不同的考核機制。目前在我國,主流的績效考核方式有KPI法、BSC(平衡計分卡法)、RBRVS(相對價值比率法)以及DRGS(疾病診斷相關分組)法等。績效考核的主要目的是拉開不同醫務人員間的收入水平,以體現其勞動價值水平。此外,醫務人員可能還會涉及院外勞務費、跨境勞務費、境內稿酬、境外稿酬、應稅科研收入等。
二、公立醫院個人所得稅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職工稅務意識淡薄
醫務人員工作緊湊、強度高、壓力大,需定時輪換夜班,此外還兼具論文發表、藥物臨床實驗、下沉教學、下鄉坐診等任務,用于稅法學習的時間有限,稅務知識匱乏。彭峰(2019)指出,行政事業單位職工個人所得稅通常由單位統一代扣代繳[2]。而醫務人員薪酬通常由人事部門和財務人員共同管理,涉及類目繁多,容易造成醫務人員與后勤人員之間的溝通障礙。在疏于溝通的情形下,若行政后勤部門在政策宣導,稅務普法方面有所疏漏,則極易造成醫務人員對稅務學習產生抵觸情緒,造成醫護人員納稅意識薄弱。
(二)收入申報不完整
醫務人員收入類別復雜、來源多樣。通常,其院內收入由醫院統籌管理發放,由醫院進行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在實際工作當中,醫務人員尤其是名醫專家周末院外坐診、下鄉幫扶、醫療教學講課等十分普遍,因此,其勞務報酬占其實際收入比例較高。此外,醫療人員通常兼具科研指標,境內外稿酬也較多。勞務報酬、稿酬等收入主要來源于院外,醫院無法完全掌握,因此需要醫務人員與收入發放單位主動溝通申報納稅。在實際納稅過程中,該類收入極易發生申報不完整的情形。
(三)匯算清繳不及時
自我國2019年1月1日全面推開新稅法以來,納稅人于2020年3月首次迎來了個人所得稅匯算清繳工作。醫務人員由于日常工作繁忙、院內宣講不到位、操作技術障礙等諸多原因,匯算清繳不及時現象較為普遍。2020年,據稅務機關統計,包括醫務人員在內有大量個人所得稅納稅人未能按時完成匯算清繳工作,甚至有不少人由于晚于匯算清繳最后期限而產生稅收滯納金。同時,由于未完整或及時錄入專項附加扣除信息而導致多納稅的情形也屢見不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