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苗
摘要:朗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內容,能夠培養學生語用能力、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當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存在偏重朗讀技巧、忽視語用能力培養的問題,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抓準朗讀點,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激發共鳴,在讀中豐富語言,讓語用能力自然生長。
關鍵詞:朗讀點;語用能力;語感;共鳴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07B-0094-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朗讀具體指什么?特級教師王崧舟說:“朗讀不僅僅是出聲地讀出文本,朗讀更是讀者的表達和創作,是深入讀者內心的情感流露,是讀者對生命的探索和領悟。”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教學的價值在于可以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語言的積累、語感的形成,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朗讀教學還可以實現對學生情感的熏陶,促進良好價值觀的形成,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對于朗讀教學,《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多有闡述,但教師在理解和執行上出現了偏差,更多重視停頓、重音、節奏等朗讀技巧,較少把朗讀的落腳點放在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上。筆者認為朗讀教學應該抓準朗讀點,注重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即在理解和感悟基礎上朗讀,然后再從關注文本到關注朗讀者,使朗讀教學的最終目標落在學生的語用能力培養上。
一、讀中培養語感,感悟文字意蘊
朗讀需要語感。語感,是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對語言文字分析、理解、體會、吸收高度濃縮的體現。語感作為一種語文能力,與學生的生活、學習、心理甚至情感等經驗密切相關,具有較濃的經驗色彩。語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得出的,其中牽涉理解能力、判斷能力、聯想能力等諸多因素。筆者認為語感深藏在字詞句的熟讀靜思中。斯霞老師一直主張“隨文識字”,基于此,一方面我們把課文作為一個識字的載體,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習生字、理解生字;另一方面學生通過朗讀課文,體會字詞的使用意義,以此激發思想感情。學生在朗讀中培養語感,深深體味到文章字里行間的意蘊,進而將自己的感悟再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比如,筆者在執教一年級課文《咕咚》時,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會兔子害怕的心理。提問:“從第二小節中你從哪兒感受到小兔害怕?”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組“可怕極了”“拔腿就跑”。教師相機抓住這兩個詞組,讓學生聯系生活理解“極”的含義。同時針對“拔”字的字形,引導學生理解當一個人在特別害怕的時候,他會像木樁一樣在原地呆住。這個時候必須用力去拔自己的腿,才能跑起來。最后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詞讀句。
“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筆者有效地把朗讀與識字融在一起,抓住兔子害怕的心理,通過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讀中去體會和感悟,培養學生的語感,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極”的含義,記住“拔”的字形。在認識字形、理解字義后再讓學生去讀,學生情之所至,興之所起,朗讀的目標也就水到渠成了。教師在教學中應抓住關鍵字詞,在朗讀中讓學生聯系生活、語境去認識字形、理解字義,同時根據字形,引導學生理解字詞在課文中的使用意義,最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詞讀句。教師先從朗讀時的語感入手,將字的音、形、義與之相結合,學生感受到了文字的意蘊,在讀句子時就會入情入境。
二、讀中激發共鳴,體味文章意境
于永正老師說過:“要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讀,代替教師瑣碎的講解和灌輸。”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離不開教師的講解,但是講解是教師給予的,是死板的,而學生自行朗讀體會出的意境則是鮮活的。所謂意境指的是作者通過渲染想讓讀者體會到的氛圍,也是整個文章的基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朗讀可以讓學生與文本、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這樣說,學生只有通過朗讀才能真正體會出文中的情感,體味出文章的意境[1]。
比如,二年級下冊《大象的耳朵》中,兩位教師對同一片段的不同教學:
【教學片段一】
師:不一樣的耳朵讓小兔子認為大象耳朵怎么樣了?
生:出毛病了。
師:小兔子在問的時候,心里除了好奇,還會有什么感情呢?
生1:懷疑。
生2:疑問。
師:還有其他的感情嗎?
(生沉默)
師:還有擔心呀!帶著擔心的感情,請你們再來讀一讀小兔子的話。
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中,教師想要學生體會小兔子說話時的不同感情,于是一再追問小兔子在問的時候有什么感情。但是學生能想到“擔心”的很少。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問句表達的就是懷疑、疑問。他們在讀問句的時候,多是把語調上揚,僅此而已。學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經歷,很難感受到小兔子的擔心。因此無法和文本、和作者、和教師產生情感共鳴。
【教學片段二】
師:不一樣的耳朵讓小兔子認為大象耳朵怎么樣了?
生:出毛病了。
師:是呀!小兔子還以為大象耳朵出毛病了呢!所以,才會好奇地問——
(生1讀出了擔心的意味)
師:我從你的朗讀中,還聽出來你的擔心呢!你再讀。
(生1經過點撥,讀出擔心的意味更濃了)
在這一片段中,教師一改傳統的不斷追問,在評價中適時點出:“我從你的朗讀中,還聽出來你的擔心呢!”教師巧妙評價,學生恍然大悟,擔心的情感也就自然流露出來。此時教師再進行范讀,學生的感觸便會更深。朗讀時,如果感覺“不對味”“不貼切”,這就說明在理解上有了偏差。教師可以通過范讀或者對朗讀時語調等的指導,引導學生再讀、再體味。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這樣精益求精地反復朗讀、不斷體會中逐漸深入。這種做法,便是指向文章意境的朗讀教學。
三、讀中豐富語言,指向內化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