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付美 茅佳倩 鮑舒文

摘要:研究家長對幼兒園教師的角色期望,對于完善幼兒教師的角色行為,提高家長對教師的滿意度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應用質的研究方法,采用目的取樣方式,對重慶市某區2所幼兒園共計17名家長進行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發現幼兒家長對教師角色期望主要體現在對教師的品德期望、情感期望和專業技能期望這三個方面。幼兒家長對教師的道德品質期望高于專業技能期望;對教師的保育能力期望呈現多樣性;期待與教師建立“朋友式”的親師關系。
關鍵詞:角色期望;幼兒家長;幼兒教師;質性研究
中圖分類號:G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07B-0100-06
學前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越來越多地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與重視。在幼兒教育中,幼兒家長和教師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雙方是以幼兒園教師和家長的不同身份開始角色互動。角色理論認為,角色扮演是個體根據自己所處的特定位置,按照角色期待和規范要求進行的一系列角色行為。而角色行為則會受到外界的影響,教師把這種家長對教師的期望內化為一種動力推動著個體去實現人們期望自己扮演的社會角色,從而把這種期望變為現實。
但是在充滿偶然性、不確定性的全球化時代背景下,加之近些年新聞媒體曝光部分幼兒教師的問題行為,家長們的目光聚焦于幼兒教師,幼兒教師的“道德權威”受到質疑,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的親師沖突和信任危機。基于此,探究幼兒教師在教育幼兒的過程中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家長對幼兒教師有著怎樣的角色期望,以及如何提高家長對幼兒教師的滿意度,成為本研究主要思考的問題。本研究基于角色理論,探究家長對幼兒教師的角色期望,以及家長期望與幼兒教師真實行為間的角色差距,為加強幼兒園親師關系,促進家園共育提供一定的借鑒。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樣,即按照研究目的抽取能夠為研究問題提供最大信息的研究對象”[1]103。在前期文獻梳理的基礎上,為了全面地了解家長對幼兒教師的期望,盡可能提高被試的代表性,本研究選擇了重慶市某區一所鄉鎮幼兒園和一所城市幼兒園作為研究對象,共選取這2所幼兒園的小班、中班、大班共17名家長作為研究對象。樣本量遵循資料飽和原則,在確保研究對象對本研究知情并同意的前提下,嚴格遵循教育倫理原則,對所有的訪談者均采取匿名處理,以P-1到P-17來指代。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質的研究方法。“質的研究主要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種資料搜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及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1]12。研究者對研究對象進行半結構式深入訪談。根據研究目的,在文獻回顧、專家咨詢以及與4名幼兒家長進行預訪談后確定初步的訪談提綱,主要包括:(1)您對班上老師的印象如何?從孩子入學到現在是否發生變化?(2)請談談目前您和老師的關系怎么樣?是否達到了您預期的水平?(3)老師跟您期望的有沒有不一樣,可具體談談嗎?您理想中的教師是什么樣的?(4)請描述一下您與老師交往過程中印象比較深刻的幾件事情。正式訪談時根據家長的差異靈活運用訪談提綱。
訪談前研究者向研究對象詳細介紹研究的目的、內容及用途,并詢問其是否同意錄音。在征得訪談對象同意后約定訪談時間和地點,一般選擇安靜、舒適的環境。本研究選擇的訪談場所大部分為幼兒園的活動室或咖啡廳,訪談的時間一般為家長接送孩子的時候。在正式訪談中,研究者以傾聽受訪者的表述為主,并根據受訪者回答的具體情況進行適當的追問,記錄關鍵詞。
(三)資料的收集與分析
在訪談資料整理的過程中,研究者對錄音資料及訪談筆記進行編號并建檔,通過人工全面詳細地對訪談錄音進行轉錄,以保證轉錄文本內容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在資料分析過程中,本研究借鑒質性研究方法中的扎根理論研究法對半結構式訪談結果進行歸納整理。對17份原始訪談資料進行反復閱讀,并逐一進行編碼歸類分析,做好備忘錄,嘗試從原始資料中梳理出類屬概念。對資料進行詮釋、歸納、概括,最終分別提取出168個開放式編碼、9個主軸式編碼和3個選擇式編碼(見表1)。從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和道德品質這三個維度對資料進行分析,不斷提升訪談資料可信度,并提煉出有價值的觀點,形成研究主題。將提煉主題反饋給受訪者,確認是否符合其真實想法,以提高研究效度。
二、研究發現
(一)對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期望
在傳統的觀念中,教師扮演著“權威者”的角色,是教育的專家,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經驗,較高的專業技能,其職責在于“教書育人”,如韓愈在《師說》里提到的“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一直以來,教師這一角色一直扮演著知識傳授者的角色,因此在專業知識和技能方面,家長對教師的期望主要是教師應該具備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希望教師能夠具有比較專業化的育兒知識和能力,不僅能夠科學地引導幼兒的成長,也能夠給予家長專業化的指導與幫助,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1.專業知識方面
在專業知識方面,隨著家長學歷的提升和社會競爭的加劇,家長對幼兒教師的要求開始有所提高,普遍期望教師掌握豐富的專業知識。教師資格證書是專業知識的保障,因此家長對老師的信任往往是源于對老師所擁有的資格證書,然后才是專業知識。如家長在訪談中提道:“我覺得作為老師最基本的肯定是要有教師資格證,或者是教育專業畢業的,這樣才能保證其專業性。不然連這些基本的前提都沒有的話,就很難保證她能夠教育好孩子了。”(P-3)“老師肯定要掌握豐富的專業知識,或者保證知識的正確性,不然以后孩子學到了錯誤的知識就很難改正了。目前來說,孩子所在班的老師這方面做得還是不錯的。”(P-11)
2.專業能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