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啟才


摘要:柴達木資源的富足是先天優越條件,難能可貴的是精神上的富足。柴達木精神是海西州在實現自身功能過程中凝結和激發出來的地域精神,是中華民族富有生命力優秀思想的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紅色基因的傳承,是時代精神的最佳詮釋。
關鍵詞:柴達木精神;三個維度
柴達木精神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建政以來,全州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 戰勝嚴酷自然環境、艱苦工作條件、艱巨發展任務等困難,踐行平凡中的偉大追求,平靜中的滿腔熱血,平常中的強烈責任,在長期開發建設和改革發展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它是對柴達木石油精神、柴達木鹽湖精神、柴達木農墾精神、青藏“兩路”精神、柴達木駝工精神、新時期柴達木精神的高度凝練,凝聚各族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精神的具體體現。弘揚該精神的著眼點在于充分發揮海西州在青海省乃至全國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推動“一優兩高”戰略在海西州實施,更好滿足海西州各族人民對更高品質美好生活的需求,建設更加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新海西。
一、柴達木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積淀
一個民族要有自己的民族精神。一個地區要有自己的區域精神。區域精神屬于民族精神的范疇,具備精神的一般屬性。它在實踐過程中產生,反映成員整體性格和深層心理,為成員所普遍接受,并在實踐中指導成員行為。五千年延續不斷的歲月洗禮和社會實踐,終于形成了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動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1]
柴達木素有“聚寶盆”之稱,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主體,它是中國四大內陸盆地之一,位于青海省西北部,青藏高原東北部,被昆侖山脈、祁連山脈與阿爾金山脈所環抱,面積約25萬平方千米。“柴達木”為蒙古語,據悉由乾隆皇帝親自審定,研究西北少數民族歷史地理的重要工具書《西域同文志》卷十六中對此有清晰的說明:“蒙古語,柴達木,寬廣之謂。濱河境,地寬敞,故名。”為“遼闊”之意。可見,柴達木幅員遼闊、山川壯美、資源豐富,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燦爛的古代文明。昆侖山脈和祁連山脈構成“亞洲脊柱”,昆侖山譽為中華民族的“龍祖之脈”,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坐標”,承載著原始崇拜,演繹成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赫赫我祖,來自昆侖。”柴達木是昆侖神話的發祥地,“精衛填海”的神話,“愚公移山”的傳說,“大禹治水”的故事,這些神話傳說的背后,無不活躍先祖的身影,無不體現先祖文明,彰顯戰天斗地、堅韌不屈的精神風貌,主要表現為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進取精神,崇尚科學、勤勞苦干的務實精神,克已愛人、待人寬容的團結精神。這些傳統氣節、觀念和美德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正是靠這種精神,我們的先祖艱苦創業,創造出燦爛的人類文明,使這個屢經磨難的民族在數千年風風雨雨中不屈不撓,堅如磐石。
任何一種生命力頑強的精神都有歷史延續性。柴達木人在長期開發建設和改革發展實踐過程中,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柴達木精神。艱苦創業、無私奉獻是柴達木精神崇高境界的真實寫照。新中國成立后,大批有志青年從東海之濱、珠江河畔、天府之國、中原大地、江南魚米鄉,從繁華的都市、幽靜的山村匯集柴達木,同各族群眾一起,響應黨的號召,服從祖國需要,懷著崇高的理想信念,面對嚴酷惡劣的自然環境,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手持一把小錘和羅盤,鑿出了中國的第四大油田;搭起一頂馬脊梁帳篷,改寫了中國沒有鉀肥的歷史;插下一把鐵鍬,誕生了一座高原城市;靠著一股人拉肩扛的干勁,在世界屋脊通上了“天路”;在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的生命禁區,培育優良品種柴達木絨山羊。一代代柴達木人不計較個人名利得失,公而忘私,無私奉獻,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硬是將荒蕪的盆地變成富足的寶地,將天寒地凍的柴達木變成了干事創業的熱土。
團結協作在人類歷史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顧全大局,講求團結是民族精神的高尚風格。各民族干部群眾結成一條心,擰成一股繩,鼓足一股勁,奮戰在昆侖山下,攀登祁連山麓,苦戰尕斯庫勒,喚醒沉睡大地,叩開寶藏大門。“南八仙”“大風山”這些地名的由來,流傳著一個個悲壯的故事,講述了柴達木開發建設史詩中幾位女青年奉獻了年輕的生命,她們的故事詮釋了崇高的追求與偉大的精神,詮釋了團結協作的優秀品質,詮釋了砥礪奮進的崇高境界。
中華民族不僅重視科學技術發展,還重視以科學思想作為精神力量推動社會進步。這兩個作用貫穿于柴達木開發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的始終。20世紀50年代以來,柴達木各族人民在面對戈壁、荒漠、鹽澤的艱苦地理條件下,在我們黨的堅強領導下,白手起家艱苦創業,改良畜牧業品種、科學發展綠洲農業、改革創新采掘技術,等等,這些都滲透著科學務實的精神,使柴達木開發建設事業穩步發展。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發展進程,造就了中華文明的多元化特色,這在世界上是罕見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所倡導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理念,襯托出超越民族、澤被天下的志向。可見,開放包容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精華。沐浴著新中國的陽光,冠以“聚寶盆”美稱的柴達木盆地,以嶄新的姿態出現。新中國珍視柴達木的富有,柴達木準備著為建設祖國無私奉獻。世居盆地的各族群眾以主人翁的熱忱,歡迎許許多多告別親友、離開故土的有志之士的到來。他們一起用智慧、熱血和生命,在空曠荒漠的瀚海戈壁奏響了時代強音。
柴達木精神所倡導的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進取精神,崇尚科學、開放包容的務實精神,克已愛人、待人寬容的團結精神都可以在柴達木找到它的根,在柴達木開發建設中找到它的身影,在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中找到它的源。可以說,柴達木精神從民族精神中汲取了營養和智慧。
二、柴達木精神是革命精神的傳承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是革命者,不要喪失了革命精神。”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中凝練而成的寶貴精神財富。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南泥灣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這些精神熔鑄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紅色基因,點燃了中國革命的紅色火種。又如:抗美援朝精神、北大荒精神、紅旗渠精神、大慶精神、大寨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兩彈一星精神,以及特區精神、抗洪搶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等等,這些精神譜寫了風云激蕩的紅色篇章,開辟了前景無限的紅色江山,都是革命精神的一脈傳承和豐富拓展。
1942年12月,毛澤東同志在陜甘寧邊區高級干部會議上第一次提出了延安精神。它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整風運動和大生產運動中形成的,主要內容是: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的服務精神;理論聯系實際、不斷開拓的創新精神;實事求是的務實精神。柴達木精神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在延安精神的長期培育感召下形成的,是對延安精神的傳承和豐富拓展。第一代柴達木開發建設者中很多人在延安時期就是革命戰士,深受延安精神的熏陶,是延安精神的發揚者和傳播者。20世紀50年代,他們進入柴達木盆地,在柴達木的開發建設中,自覺弘揚和踐行延安精神,并在具體實踐中,使延安精神在特定區域拓展出新的表現形式——柴達木精神。
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是貫穿我們黨和人民事業的一根紅線。回顧黨的歷史,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時期,從進入新世紀到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們黨取得的每一個成就、每一次勝利,都離不開艱苦奮斗。艱苦奮斗是我們黨的工作作風、思想作風,也是優良傳統和政治本色,是凝聚黨心民心,激勵全黨和全體人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共同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這是一條極其寶貴的歷史經驗。柴達木精神體現的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在本質上與延安精神是一致的。柴達木開發初期,開發建設者在高海拔、高嚴寒、高溫差的條件下,一卷行李一口鍋,高舉紅旗戰沙漠,渴了吃把昆侖雪,餓了啃口干饃饃。表現出敢為天下先的英雄氣概。改革開放初期,盆地的建設者們為了能多生產石油、石棉、鉀肥、鉛鋅、黃金等,舍身忘己地默默奉獻著,他們憑著一腔熱血、一身干勁將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的不毛之地開發建設成如今青海省經濟發展重要增長極、全國循環經濟發展試驗區。這些都是柴達木精神所包括的艱苦奮斗最具實踐的內容。
我們黨歷來把為人民群眾謀利益作為根本宗旨,在延安時期又響亮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的口號并在全黨認真實踐。中國共產黨就是以對人民的無限忠誠贏得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永恒價值觀。這個永恒價值觀在柴達木開發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化為一種為柴達木各項事業服務,為柴達木各族群眾服務,進而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精神境界,顯現在不同時期、不同條件下各具風范和特點。青藏線上的官兵立足崗位在默默奉獻中更是形成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青藏高原精神。幾代柴達木人為了祖國需要、民族復興,在浩無人煙的戈壁、荒漠上,開拓不止,鉆機不停,為振興石油工業,形成以“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苦干實干”“三老四嚴”為核心的石油精神,等等。他們所具有的共同點,在本質上都體現出延安精神的永恒價值觀,反映出柴達木各行各業所具有的精神特點,這不僅是典型事跡的集合,更是地域精神成型化和成熟化的體現。
延安時期我們黨總結科學經驗,成功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可以說,沒有實事求是,就不會有延安精神。柴達木人在特定的地域,繼承和發揚了延安精神最寶貴的財富,同時又將這一寶貴的財富烙上了時代特色。柴達木人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無論條件多么艱苦,都以科學務實的態度對待每一項工作。根據鹽湖的特點,經過鹽業工人和技術人員的實踐探索和自行設計,研制成功“泵式采鹽機”,發明研造CY-1采鹽船,填補了鹽業采掘技術的空白;烏蘭縣茶卡牧民“改良羊分群接育法”,在牧民中點燃科學的火花;可魯克湖試養淡水魚成功,發展高原淡水養殖業;德令哈市懷頭他拉鎮牧民自行培育“柴達木絨山羊”,使柴達木特有的畜牧業品種自身價值升值,也為牧民創業增收開辟了一條途徑;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建立,成為柴達木資源開發的“點睛”之作,等等。正是柴達木人憑科學務實的態度,才使得柴達木建設事業穩步發展。
馬克思有句名言:思想的閃電一旦真正射入這塊沒有觸動過的人民園地,德國人就會解放成為人。[2]馬克思的這段話在東方得到印證。當思想的閃電射入中國西北厚重的柴達木這片土地時,這塊處女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柴達木開發建設史是一部各民族共同開發的建設史,帶有濃厚民族團結、艱苦奮斗和地域特色。柴達木的開發建設實踐,揭示出盆地各族人民精誠合作、團結友愛、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他們在昨天的建功立業中譜寫了團結奮斗的凱歌,在團結奮斗的基礎上取得了今天開發建設的輝煌成就。它貫穿于各族人民的思想中,并在開發建設實踐中逐步形成萬眾一心、共赴大業、建設美麗家園、創造美好生活積極向上的融洽氛圍,由此極大地推動了柴達木各項事業的順利開展。
柴達木精神作為一種地域精神,在實踐中反映出延安精神的優良本質,在特定的空間中讓延安精神一脈相傳和豐富拓展,可以說,延安精神為柴達木精神提供了珍貴的精神養料。
三、柴達木精神是時代精神的弘揚
時代精神是每個時代特有的精神實質,是一種集體意識。時代精神集中表現在社會意識形態中,但并不是任何意識形態都表現著時代精神,只有那些代表時代發展潮流,標志時代的精神文明,對社會發展產生積極影響的思想,才是時代精神的體現。歲月流逝,唯有精神長存。柴達木精神不是瞬息而逝的流星,它隨著歷史發展更加璀璨奪目。柴達木精神是民族精神、革命精神與時代精神相結合的產物,反映在時代特征上最為突出的價值內核就是責任擔當和無私奉獻,展現在時代精神品質上最突出的是堅忍不拔、勠力奮進、創新發展。
柴達木精神是海西州在發展變遷中凝結和激發出來的地域精神,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產物,對各族人民起著激勵和導向的作用。弘揚柴達木精神,就是踐行初心使命,是海西州各族干部群眾在我們黨的創新理論引導下,在中國共產黨人的模范感召下,經過開發建設柴達木苦難輝煌歷史的錘煉,凝結成有理想、有擔當、有情懷、有先進價值追求的柴達木精神。弘揚柴達木精神,就是引領各族干部群眾修心修志,大家懷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確信沒有比人更高的山,篤信沒有比腳更長的路,不為利益所惑,不為雜音所擾,掌好理想信念之舵,在各種風險考驗面前不彷徨、不消沉、不動搖,永葆政治本色,保持政治定力,把準政治方向,練就“金剛不壞之身”。2013年3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高度概括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內涵。柴達木精神作為一種在特定環境,由幾代人共同鑄造的地域精神,具有豐富的時代內涵和強大的時代感召力。弘揚柴達木精神,就是使之成為柴達木各族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礎、共同的價值觀念、共同的道德規范。
柴達木精神是無數柴達木人在柴達木這個特定的地域內,在開發建設中傳承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的基礎上創造和錘煉而成的,是對柴達木發展的客觀概括和深刻總結,所以,弘揚柴達木精神就要賦予柴達木精神更豐富的時代內涵,必須以“永久奮斗”的決心,保持干事創業的激情。“永久奮斗”,是毛澤東同志1939年在延安慶賀模范青年大會上講話的標題。他號召全體共產黨員、模范青年要把革命干到底,要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氣概。”[3]“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永久奮斗”是凝聚各族干部群眾的精神之魂和共同價值追求,在新時代,要以“永久奮斗”的精神面貌和情懷,凝心聚力,以柴達木人為榮,熱愛柴達木、建設柴達木、奉獻柴達木。面對柴達木地區欠發達的客觀實際,面對干事創業中存在的現實之困,絕不半途而廢。今天,各族干部群眾站在柴達木建設這一責任的制高點,更需要“永久奮斗”的精神,激勵各族干部群眾全力打造柴達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升級版”,實現“試驗區”向“示范區”跨越,“循環發展”向“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轉變。全力打好鹽湖資源綜合開發、清潔能源、特色農牧業和文化旅游產業“四張牌”,全力實施“特色種養殖、深加工、綜合利用”為特征的一體化工農業復合型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培育農牧業發展新動能。按照“開放柴達木”的定位,加快發展金融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和倉儲物流業等現代服務業。持續打造“祖國聚寶盆,神奇柴達木”旅游品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體,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質保量把“人民生活高品質”推向前進。深入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完善科技創新政策。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拿出硬辦法,采取務實措施,舉全州之力精準施策、精準發力。牢記總書記關于“各民族是一家人,大家要相親相愛、共同團結進步。”的重要指示,扎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深入開展“平安海西”“法治海西”系列活動,深化“楓橋經驗”海西化實踐,構建青藏新甘交匯地區現代化社會治理體系。
柴達木資源富足是先天優越條件,更難能可貴的是精神上的財富。柴達木精神是中華民族富有生命力的優秀思想積淀,是中國共產黨紅色基因的傳承,是時代精神的最佳詮釋,是各項事業健康發展、各族群眾勠力同心創造高品質美好生活的生動體現。
基金項目:此文系2019年-2020年度青海省黨校系統重點科研課題“‘一帶一路建設與民族地區開放研究”[QSDXKT201906]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1]李紅亮.真理與價值視域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N].光明日報,2017年04月10日。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北京,1971年版:15。
[3]張遠葆.延安精神論綱[M].軍事出版社:北京,2007,199。
(作者簡介:中共海西州委黨校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