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吉元
【內容摘要】現如今在新課改教育體制環境下,逐步將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重點方向由原來以掌握歷史知識數量以及考核成績為主導,轉變成對知識儲備、判別歷史事件結構、理清分析思路等綜合素質能力教育。然而在實踐操作中存在的限制性因素,影響了歷史教學成效發揮,因此創新改革歷史教學勢在必行,要在明晰高中歷史教育思路的前提下,歸納制定各環節學習目標,優化完善歷史課程學習方案,創新學科教學實施模式,從而為實現高中歷史課程科學化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學生素養高中歷史教學質量優化創新
歷史向學生敘述不同時期內,人類進行提升生產力、改進勞動方式、變革思想潮流等各種實踐活動,使其成了高中教育階段內的基礎類知識之一。尤其是在當下人類文明發展到了今天,高科技、現代化、快節奏的變革形勢,產生出了更多新的歷史沉淀,同時也賦予了高中生新的歷史學習任務目標,提出了更高的學習標準要求,時代的進步,知識結構的變化,促使高中生需要不斷掌握并更新歷史知識,進一步突出了高中生加強培養歷史學習素養的迫切性。找準教學定位,調整學科教學方向,提高知識學習質量,已然成為教育工作者開展創新歷史課程發展所進行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
一、現階段影響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的主要因素
1.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目的
伴隨著新課標教育改革進程在高中歷史學科教學中的推廣與應用,使其對學生的教學側重點發生了轉變,要充分掌握我國范圍內的歷史沿革形態及重要歷史事件的基本構成元素,不斷積累歷史基礎信息資料,同時還要將學習的范圍擴大至世界領域范圍內,對影響世界發展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內容進行深入學習。并以此為基礎,逐步培養并樹立歷史空間意識,學會運用歷史思維模式來解決遇到的實際知識分析問題。同時在實踐活動當中,不斷激發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鉆研潛力與創造力,發表提出針對不同歷史問題的獨到見解,接受來自先進文化思想的持續熏陶,從而建立優良的核心素養[1]。
2.當期歷史學科的教材設定
高中階段內教材內容的設定,沿用了初中歷史課程時間布置,即從人類文明誕生之初,到不同階層社會的建立與發展,再到新時期內歷史文明持續更新,由易到難由淺到深,對其知識內容進行了進一步深化。且時間跨度較長,歷史內容涉及范圍較廣。按照客觀事物發展規律來講,高中時期內所包含的歷史周期長達數千年,包括從舊、新石器文明到奴隸制社會與封建社會,再到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并存的歷史時期,以此為主線學習內容以人文社科類為主導,囊括了政治、經濟、軍事、人文、文學等內容元素,這也進一步說明高中生掌握歷史知識的全面性與廣域性。
3.教育活動參與者關注程度
開展高中歷史學科教學的本質在于,幫助并引導高中生在通過系統的歷史知識學習后,對歷史事件做出正確判斷,領悟理解所反映出的深刻含義,讓學生在學習中樹立起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人生觀、價值觀。這也限定的教師對于歷史的關注度,不僅僅局限于對基礎知識的了解,更為重要的是深入鉆研發掘,不同時代內人類社會文明所折射出的歷史意義。
與此同時,作為歷史教學課程的主要實施主體,高中學生需要不斷的夯實歷史基礎知識,拓展歷史視野范圍,創新解題思維,以此來克服歷史學科抽象、空洞的知識特性。
二、目前在歷史課程教學實踐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1.高中歷史教學指引不明晰
具體表現為部分高中歷史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期,所體現出教學思想與觀點還是以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為基礎,形成以成績、考試為關鍵點的教學元素,鍛煉歷史習題分析數量為內容的教學目的,來增進高中生對于歷史知識點的熟悉與理解,并且在較少時間段內,教師可以完成對全班范圍內每一名學生的歷史教育任務,按時推進學科教學進度。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學生短時間內獲得了有效的課堂講解機遇,學生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而取得不同類型的知識概要。但是高中生創新思維以及對于探索歷史的持久性受到了限制[2]。
2.學科教學模式缺乏生動性
一方面,歷史知識本身由于是對以往所發生的事件、事物進行語言文字化的描述與記錄,客觀真實反映出存在的歷史狀態,這也促使歷史學科本身具備了較強的時代性與嚴謹性,不需要利用華麗的辭藻與豐富的文學表現手法來展現原有的歷史風貌,因此課本中的歷史學習內容較為單一、固化,給高中生理解帶來一定的難度。
另一方面,基于傳統教育理念下,教師為了在短時間內完成既定教育目的及大綱中規定的教學要求,留出更多的時間去進行高考復習準備,所采用的教學模式主要是以“教師講、學生聽”被動式為主。雖然該模式主題鮮明、目的明確,但是老舊的教學方式容易造成學生對歷史學科學習興趣降低的狀況發生。
3.學生深層次分析能力較弱
主要表現為學生不能透過歷史表層敘述來分析、解答其中所蘊含的深層次內涵。例如:2021年文綜全國卷中第40題閱讀材料解析內關于希羅多德的《歷史》篇章以及我國司馬遷《史記》共同之處,既考察了學生對于兩部著作內基本信息內容的閱讀理解,更深程度上需要學生能夠辨析,中西方文化思想所包含的具體內容,這就對高中生的解決歷史分析能力提出了考驗。然而實踐中高中生對于基礎類知識的掌握,為能對高中歷史知識產生出濃郁的研究興趣,準確把握歷史問題方向,致使其分析側重點僅僅停留在對其進行表層論述討論[3]。
三、把握高中生學習素養創新歷史教學模式的措施
1.辨明確定歷史教學指導思路
第一、堅持以立德樹人、育人為本的教育觀念,將歷史課程的教學重點從原有以獲悉課程知識總量,加大練習習題數量,單純增加學科考察力度轉變成為以推進高中生歷史綜合學習素質為基礎,激發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整體感知,掌握基本國內外基本歷史沿革脈絡,掌握正確針對歷史問題的論證方式及表述手段。
第二、圍繞以學生為核心,改變傳統應試教育模式。持續優化完善歷史課程教育模式,創新學科教育知識結構,整合現行歷史課程教育資源,按照不同環節內的歷史知識側重點,改進歷史教學組織形式,加強教育各環節之間的數據、信息資源等元素緊密對接,從而實現穩步提升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的期望[4]。
2.結合實際制定學科學習目標
以學習《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為例子:
從知識與能力上來看,通過學習高中生要掌握形成世界性市場經濟環境的主要因素包含哪些?如:地理區位、人口數量、初期經濟總量等因素在內,理清資本主義經濟形成起點在于新航路的開辟為標志,早期為奉行的是殖民擴展為側重點,而隨著經貿活動日益頻繁,則轉移至以開展經貿活動為主的內在成因。同時運用唯物辯證法的理論來解釋新航路開辟的有關問題,從而逐步樹立起全球化的觀念意識。
從方法與過程上來看,應當以小組合作式學習模式為主導,將班級內的學生按照興趣愛好、能力等元素進行小組劃分,以訂立不同歷史研討問題為前提,分配至各研習小組交由學生獨立完成資料收集、分析、整理、討論等論證工作,并且鼓勵學生積極踴躍發表意見看法。
從情感價值觀念來講,充分體會到激流勇進、奮勇向前、無畏艱險的人文探索精神,運用事物是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來認識人類文明創建歷史進程。
3.優化設置歷史課程教學方案
以學習《俄國十月革命》為例子:
首先要進行課前引導,通過展示有關十月革命的歷史圖片及影視類視頻資料,向學生傳達本節課程的教學主旨在于,學習掌握俄國歷史成立社會主義國家的著名事件——十月革命。將學生的思路引入至課堂內。
其次對于新課程的講解,則需要借助前期所學習過的相關俄國歷史知識,如:工業革命時期,俄國社會形態還處在農奴封建制度內,以此為基礎逐步引出革命所處的歷史條件,由淺入深探究推動誕生革命的主要問題源于社會各階層矛盾沖突日益激化,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由此推波助瀾發動了二月革命,進而一步一步走向十月革命的爆發點。
再次,針對在交流與討論期間所掌握到的歷史資料,討論并分析影響十月革命爆發的主導因素及歷史意義,通過大量前期準備工作以及論述探究得出結論,十月革命的形成與發展,標志了開創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新局面,它把國際無產階級的斗爭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連為一體。對于課后練習則重點增加對課外知識的拓展,搜集更多有關十月革命的資料信息。
4.引入新元素創新課程實踐形式
一是為了增加課程內容的吸引力,教師則應當做好前期準備工作,重點是要對所講內容進行深入鉆研,找出各歷史知識點內存在的邏輯關系,找出發生歷史事件的背景條件和影響因素。同時熟悉掌握學生的學習現狀,包括歷史基礎知識儲備、探索討論等諸多研討分析能力概況。
二是要利用班級授課制的教學實踐平臺,以語言傳遞、實踐演示相結合的形式,進一步增強歷史教學的生動性。例如:在學習到歷史重難點問題時,需要借助引入視頻資料作為佐證依據加強對課題內容的教學分析。
三是要在當下互聯網絡時代,建立“線上+線下”新型教學模式,利用線上豐富的數據資源寶庫,以及多方向學術交流渠道,加速歷史教學信息與經驗的互動傳遞[5]。
結語
綜上所述,伴隨著高中歷史教學進程穩步向前推進,歷史知識點的持續積累以及組織形式及框架的變化,使得學生所面臨的學習歷史難度逐漸加強。而部分不良因素的存在,始終限制提升學生歷史素養,強化歷史教學質量。優化革新高中歷史教育實踐已然成為實現高成效、高質量學科實踐活動所經歷的必然選擇。在此基礎上,應當以明確歷史教育思路為起點,制定規范學科學習目標,優化改良歷史教學方案,創新課堂組織形式,進而為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注入新的動力。
【參考文獻】
[1]應純.高中歷史教學實踐的多點橋接[J].中學課程資源,2021,17(3):23-24.
[2]劉曙光.高中歷史教學如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J].教師教育論壇,2021(2):61-62.
[3]高翔.高中歷史教學中課堂導入策略的應用研究[J].新課程,2021(12):61.
[4]王友兵.核心素養下高中歷史德育教學研究[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1(2):93-94.
[5]孟真真.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歷史教學初探[J].考試周刊,2021(4):137-138.
(作者單位: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廣河縣廣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