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昊 齊永新
色彩是工筆人物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刺激著人們的視覺,給人們帶來美的體驗。當代工筆人物畫家經過不斷嘗試與探索,在詮釋當代繪畫精神的同時,展現了不同于傳統工筆人物畫的色彩表現方法。當代工筆人物畫中,畫家對于色彩的使用呈現多樣化的形式,這往往來自畫家對客觀事物感受的主觀表達。本文主要從當代工筆人物畫色彩的角度出發,分析當代工筆人物畫的色彩表現特點,研究畫家情感表達與色彩理論的運用,通過簡要分析傳統工筆人物畫的用色特點,突出新時代背景下當代工筆人物畫色彩表現的特點。
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代工筆人物畫的主題、樣式、題材等越來越豐富,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色彩作為當代工筆人物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表現方式相對于傳統工筆人物畫有了極大的轉變。當代工筆人物畫色彩在繼承傳統的同時,通過畫家不斷地試驗與創新,呈現諸多特點,色彩樣式既符合當代審美,也使得當代工筆人物畫具有耳目一新的審美效果。
一、傳統工筆人物畫的色彩表現
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到“隨類賦彩”,其中“隨”是隨從的意思,也就是物象按照類別進行設色。傳統工筆人物畫色彩表現受到當時社會的影響,與畫家情感有著密切的聯系。例如,張萱的《搗練圖》描繪了在唐朝盛世的背景下人物辛勤勞作的景象,設色鮮艷、色塊明亮、畫面生動活潑;晚唐周昉的《執扇侍女圖》色彩暗淡、畫面沉郁,表現了晚唐國運衰敗的情感。
墨分五色,傳統工筆人物畫注重對墨色的使用,《韓熙載夜宴圖》中不同的墨色使得畫面古雅樸素,雖是夜宴但又不失穩重。傳統設色觀念對自然色彩的運用影響了工筆人物畫的色彩選擇。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水色:春綠,夏碧,秋青,冬黑”的藝術理論,這影響了工筆人物畫的色彩表現。中國傳統的“五色觀”將青、白、紅、黑、黃與人們的衣食住行及社會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這也影響了傳統工筆人物畫的色彩表現。
二、色彩在當代工筆人物畫中的表現
在新時代背景下,人們對于色彩的需求日漸強烈,審美變得多樣化。畫家在當代工筆人物畫創作中對色彩的使用各具特色,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需要。繼承傳統、開拓創新是推動當代工筆畫發展的動力,吸收西方色彩理論知識以及其他藝術門類的優秀之處使得當代工筆人物畫風格多樣。新的繪畫手段的出現與運用給予了色彩極大的發揮空間,用色變得更加自由。
(一)突破規定而重感知
在日新月異的今天,當代工筆人物畫的色彩表現形式豐富,且繼承了傳統工筆人物畫古樸典雅、注重氣韻的色彩表現形式,更加注重感知。當代畫家不再受傳統色彩的象征性與規定性的限制,用色更加自由。
當代畫家注重主客觀的統一,并由色彩反映出來。例如,何家英《十九秋》背景中淡淡的黃棕色使得畫面充滿空氣的律動,柿子樹顏色的濃淡變化造就了寧靜的空間。
秩序與相同的色彩易使人感到和諧,同類色結合工筆人物畫設色的方式使得畫面色調統一,呈現和諧的基調。例如,鄭慶余的《心境·穿越》運用淡雅透明的同類色,不受自然現實的拘束,畫面色調和諧統一,突出了情感取向,探求了人與生活的距離。
當代工筆人物畫中,人物與背景的關系通過色彩變得更加緊密。例如,李傳真的工筆人物繪畫通過色彩的運用,使人物與背景渾然一體,充滿生活氣息,又具有寫意韻味。
(二)色彩的裝飾美感
傳統工筆人物畫在設色上講求“色不壓線,色不離線”,而在當代工筆人物畫中,隨著色塊意識的增強,線與色的關系更加主觀自由化,有時線條是通過色塊擠壓而來。例如,莊道靜的《放飛夢想》將線條位置留白或是對色塊進行勾線。平涂的色塊與暈染的色塊以及線條使得畫面具有裝飾性。
當代工筆人物畫中,色彩的裝飾性美感體現在色塊與色塊之間的大小關系中。畫家通過對色塊的設計來體現畫面節奏,這成為傳達作品內容的手段,例如,劉金貴的《祖國的花朵》通過對色塊面積大小、距離的安排使得畫面充滿節奏感,畫面雖然色塊繁多卻井然有序,具有層次感,人們的視線集中在以亮色塊為主的人物身上,體現了當代工筆人物畫在色彩表現上的
一大進步。
三、對其他繪畫形式的借鑒與吸收
墨分五色,即“濃、淡、干、濕、焦”,這在水墨畫當中最為常見。文人畫更是以墨為色,這凸顯了文人氣息和中國畫獨特的審美氣韻。當代工筆人物畫中以墨色為主的設色方式使得畫面氣韻生動,輕質淡雅。例如,羅寒蕾的《日日是好日》雖以墨色為主,但人們仍能聯想到人物與花卉的美麗色彩。
我國壁畫創作以石青、石綠為主,并加入棕褐、赫石、朱砂等單純的色調進行點綴,色彩絢麗,具有代表性的壁畫作品有永樂宮壁畫、敦煌壁畫等。壁畫顏色厚重,具有古樸氣息,可以帶給人們極強的視覺沖擊感。例如,唐勇力的《敦煌之夢》系列工筆人物畫便是以石青、石綠等傳統色彩為主,配合意象造型方式,使得畫面具有極強的意象感。
傳統工筆人物畫中,光的因素在畫面中不易被察覺,光在傳統工筆人物畫中被與其相關的物象或符號所代替,代表光明的太陽、夜色中的蠟燭等。畫家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受到西方光影造型的影響,進而將光元素引入當代創作中,這里的“光”并不是對光影造型的直接引用,而是通過色彩明度的對比來表現光感,以漫射的光或是光斑的形式存在。例如,田黎明的人物畫通過輕質淡雅的色彩以及大大小小的光斑,營造出祥和、悅動的氛圍。清淡的色彩為當代工筆人物畫表現陽光明媚的畫面效果增添了更多的可能。
20世紀的西方油畫通過對比色的搭配,使畫面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這為當代工筆人物畫的色彩搭配提供了新的方式。例如,李傳真的《花腰傣女青年》以橙、藍色調為主,唐秀玲的花鳥作品《秋色》以紅、綠色調為主,通過調整對比色塊面積的大小,使得畫面色彩和諧,為畫面帶來生機。
四、繪畫技法對當代工筆人物畫的支撐
傳統工筆人物畫講求“三礬九染”,用水色反復渲染使得色彩通透雅致,而在當代工筆人物畫創作中,新繪畫技法的使用使得畫面色彩更加豐富。水墨當中的干筆皴擦、潑色等方法可刻畫服飾、木紋等質感;對于繁雜的針織服飾,可用厚涂法將葛粉等白色顏料以點狀組合來表現;噴涂法不僅可以刻畫出點狀肌理,還可以使顏色如油畫《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般在紙面上進行排列調和,帶來全新的視覺體驗。當代工筆人物畫家經過不斷嘗試,增強了當代工筆人物畫色彩的表現力。
五、結語
當代工筆人物的色彩表現是在傳統上的繼承與創新,不僅能體現傳統的意境美,而且能反映新時代的審美風尚。眾多畫家的創新以及繪畫技法、工具的出現,使得當代工筆人物畫的色彩表現多樣,從而產生了更多優秀的工筆人物畫作品。
(山東理工大學)
作者簡介:耿昊(1996-),男,山東淄博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