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媛
信息技術及互聯網的深度應用,加速了社會現代化進程,對于提升各行各業的發展與進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在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的當下,應用“互聯網+”理念及信息技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可以獲得更為顯著的效果。本文以“互聯網+”時代為背景,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展開探究,并提出一些具體措施,以期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
2003年10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其中提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包括口頭傳說和表述、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及實踐、傳統手工藝。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凝聚著勞動人民的汗水與智慧,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發展,延續至今。
二、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當前,社會的發展加快,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文化的形態逐漸多樣化,不斷有新的文化理念誕生,并影響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時光的洗禮,有著濃厚的歷史氣息,是時代的縮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有聲有色的歷史,蘊含著勞動人民的思想、智慧及積極進取的精神,同時是向心力、凝聚力、感染力的體現。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意義重大,是信念的傳承、精神的接力。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保護和傳承艱苦奮斗精神,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可以更加緊密地團結各族人民,讓每一個中華兒女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與民族使命感,讓民族感情更加深厚、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各族人民更加團結,從而更好地促進社會的發展,推進人類文明的進步。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過程中存在的不足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方面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沒有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檔案。這是尤為突出的問題,也是當前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失傳的重要原因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需要社會、個體的共同參與,并且形成完整的檔案紀錄,還需要相應的制度、技術及資金的支持。由于重視度和投入力度不夠、保護措施不科學等原因,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導致被遺漏、信息不完整等。
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形式落后,沒有與互聯網進行結合。有些地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采用傳統的保護模式,依托博物館、文化館等進行線下的保護,非常局限,沒有運用新思路、新技術。在開展保護工作時,僅停留在方案上、口頭上,沒能與互聯網結合,這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效果不佳,難以讓更多人參與進來。
三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力度不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十分豐富,但很多人并不了解。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時,相關部門要加強宣傳,讓普通人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參與到保護工作中。但是在當前快節奏的生活環境下,一些部門沒有做好宣傳工作,使普通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了解,這就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無法較好地進行。
四、“互聯網+”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有效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術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檔案
信息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具有優勢。一方面,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建立起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檔案,尤其是對于一些古老藝術的傳承,信息技術的應用有著無可比擬的巨大優勢,不但可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信息進行采集與儲存,而且可以通過后期處理來進行展示與傳播,這就很好地實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資源的完整性。
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的使用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開辟了新路徑,尤其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資源的優化與整合上功不可沒。信息技術能夠快速識別、過濾用戶的需求,提供更有益的信息或數據,整合更多優質的文化資源,然后利用先進的虛擬現實技術更加清晰地呈現,再利用互聯網的傳播優勢,讓更多人認識、了解、熱愛絢爛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說,信息技術不僅有效實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完整性,同時也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承。
(二)依托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力發展相關產業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上,除了要建立數字化檔案,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記錄和整理之外,還要注重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
一方面,可以依托非物質文化遺產舉辦各類活動。例如,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設計大賽,將文化遺產和設計活動結合起來,制造熱點話題,引起人們的關注,同時在設計大賽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和價值進行深度挖掘。
另一方面,將文化創意產品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結合。設計人員要充分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將其融入各類日常用品中,如餐具、花盆、化妝品、服飾等。這可以激發年輕人的興趣,讓年輕人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基于互聯網平臺加強宣傳、創新傳播方式
隨著社會的發展,互聯網在各個領域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并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效。我國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互聯網技術深度融合,首先,可以利用互聯網的即時性、廣泛性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更多人的生活,激發人們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并使人們認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價值。
其次,可以利用互聯網的速度、深度、廣度,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理念擴大、深化。
再次,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中國形象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新的風格,講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故事,拓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路徑和傳承渠道。
最后,通過互聯網平臺向廣大群眾收集意見,這不僅能夠更加清晰地了解廣大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情況、喜愛程度,同時也可以積極聯合民間力量,深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并且取得更加顯著的效果。
五、結語
如今,社會已經大步邁入了“互聯網+”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時代的縮影,是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體現,可以將歷史更加鮮明、生動地呈現在人們面前。在“互聯網+”環境下,信息技術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開辟了新路徑,現代化技術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更廣闊的傳播空間。人們要利用信息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科學的保護、有效的傳承,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新的活力。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涉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