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琪 孫敬



傳統工筆人物畫經歷數千年文人墨客的探索與研究。到了近代,西方繪畫傳入國內后,傳統工筆人物畫在受到西方繪畫的影響下發(fā)生改變,構成藝術融入工筆人物畫中,使得工筆人物畫有了嶄新的面貌。縱觀有關當代工筆人物畫的眾多作品,每一幅作品或多或少運用了平面構成,其所帶來的形式感、抽象性給觀眾帶來新的藝術審美和精神需求。
一、構成元素點、線、面在當代工筆人物畫中的應用
為順應時代的發(fā)展和人們的審美需求的變化,藝術家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把平面構成融入當代工筆人物畫中,使工筆人物畫產生了新的面貌,同時為了表達自己的情感,營造畫面的氛圍,把點、線、面等構成的基本元素合理地運用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
(一)“點”在工筆人物畫中的運用
構成中最基本的元素“點”具有靈活多變的性質,在運用到畫面中時,它即可作為主角來帶領整個畫面的氣勢,又可作為配角來彌補畫面中所空缺的位置。構成中的“點”與幾何圖形中的“點”不同,它有多種呈現方式。點的不同形態(tài)、大小、位置會產生不同的效果,較大的且占據畫面中心的點能夠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小巧分布在畫面四周的點能夠豐富畫面活躍氛圍。
“2019·中國百家金陵展”中劉輝的作品《時代的聲音》這幅作品中,如圖1所示,畫面是以通信設備作為主要題材,而畫面中的這種通信設備作為“點”按一定的順序組織起來形成一種新的排列形式,這種平均分布、散點透視的布局,并沒有體現出“點”那種靈活的特性,而是給人帶來一種莊重沉穩(wěn)的感覺。
(二)“線”在工筆人物畫中的運用
傳統工筆人物畫里面的“線”是強調用勾線筆所勾人體五官衣褶等,這種線要求有質量有功力。構成中的“線”與傳統工筆畫中講求的線完全不同,線要有寬度、方向、位置,是不同于傳統意義的線。
“2019·中國百家金陵展”中徐亞慧的作品《奪冠年華》中,如圖2所示,作者采用了平面構成設計元素融入中國畫中,畫面通過線條分割豐富了背景,前面幾個人手中的槍支作為“線”,“線”的有序方向為畫面帶來節(jié)奏感,所有槍支的方向呈現出“C”形打破畫面的呆板,同時豎立在地面上的槍架這種“豎線”的形式又使畫面處于一種安靜的狀態(tài)。
(三)“面”在工筆人物畫中的運用
“點”的大量堆積、“線”在平移后形成了“面”。由于“面”在整個畫面中占有大面積的占比,對于“面”的處理是謹慎細微。“面”的形狀、大小、位置不同,分割后的畫面也有巨大差異。面又分兩大類:一是實面,一是虛面,實面是指有明確形狀的能實在看到的;虛面是指不真實存在但能被人們感覺到的,由點、線密集機動形成,在工筆畫中,不止繪畫主體對象有面的區(qū)分,包括主體之外的題跋、印章等都是整個畫面中的面,這些面的有機結合使得整個畫面可以相對簡單的表現畫家本人的情感、經歷、思想等。
“2019·中國百家金陵展”中何小玲的作品《英雄鐵壁》中,作者把畫面中的人物、洪水、天空作為三塊大面來分隔。眾多人物形成排山倒海的氣勢與洪水形成了鮮明對比,突出了抗洪英雄無畏的精神;“2019·百家金陵畫展”中譚芷若的《何以為家》中,作者把動物、磚墻、背景按照前后的空間順序進行有規(guī)律的排序,讓畫面出現了素雅寧靜的效果,畫面中的少量黑色塊面的運用讓整幅作品沉穩(wěn)下來。
二、平面構成形式在工筆人物畫中的運用
當代工筆人物畫中所運用的平面構成主要是傳統工筆畫技法與藝術設計結合的產物,它的性質是以傳統工筆畫表現的中國傳統文化為中心,結合西方的構成元素來豐富自身。當代工筆畫中常見的平面構成形式主要有重復構成、分割構成、特異構成、近似構成等。1919年,包豪斯首創(chuàng)設計素描構成,20世紀80年代,設計素描教學傳入國內,20世紀90年代后逐漸融入傳統工筆畫中,如今平面構成已經廣泛運用到工筆人物畫的創(chuàng)作中。
(一)重復構成在工筆人物畫中的運用
重復構成分為絕對的與基本的:絕對的重復構成是在元素重復排列時保持一種單調的模式,元素的大小方向基本不會發(fā)生改變;基本的重復構成是構成元素在重復排列時出現變化,這種變化增加了畫面的靈動性。“2020·抱石風骨作品展”中王欽全的《時刻準備著》主要運用了重復構成,將軍人們按照有序整齊的排列組合,使人物的大小、動態(tài)、方向基本一致,左下角指揮的軍官與其他排列整齊的軍人組合,增強了畫面的靈動性。
(二)分割構成在工筆人物畫中的運用
從謝赫的《六法論》中的經營位置可以了解到畫面的布局非常重要。分割構成是將整體畫面按照一定的方法切割成若干形態(tài),形成新的整體布局。分割構成主要分為等形分割、比例分割、等量分割和自由分割。畫家在創(chuàng)作時,線的分割往往是畫面分割的主要手段,當畫面分割后就會產生新的節(jié)奏感。
兩條線相交分割,這種分割手段會給畫面帶來松弛和緊張的對比;兩條平行線下垂分割,就會給畫面帶來穩(wěn)重的感覺;水平線平行分割,會使畫面給人一種加寬的感覺。
“2020·抱石風骨作品展”中高原的《致敬最可愛的人》,采用了一條垂直線分割畫面,使畫面分割成了同等大小的左右兩塊空間。在一個畫面中表現了兩個不同空間的人與事情,增強了形式美感,突出主題。
(三)對比構成在工筆人物畫中的運用
對比構成沒有特定的組織形式,在構成中只要具備相對立性質的要素都可以作為對比構成。其中畫面中物象的大小、疏密、方向、聚散等產生強烈的視覺反差效果,讓人們能夠感受到強大的藝術沖擊力。
“2020·抱石風骨作品展”中秦英的《青春之夢》,如圖3所示,整個畫面線條疏密的分布讓人們感受到繁密與簡單之間的對比關系,利用花草的茂密進行簡單平面化的處理,把握了后面學生動態(tài),強調了人物的主題與神態(tài)特征,以對比構成的方式突出了畫面的主題內容,提升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三、結語
處在快速發(fā)展的時代,人們能夠感受到工筆人物畫也步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新時代的工筆人物畫繼續(xù)海納百川,突破了前人的創(chuàng)作程式,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藝術形式,展現出當代藝術家的藝術創(chuàng)新力與創(chuàng)作激情。
(山東理工大學)
作者簡介:王夢琪(1996-),男,山東濱州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