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達明

尊重個性,更要尊重公平
作家鄧友梅擔任過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的評委會副主任,在回憶當年參與作品評選時,他說:“多數作品得不上獎,得獎有一定比例,也有個平衡,比如反映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生活的都應有所體現。大家關在一個屋子里讀幾天作品,然后很直爽地發表意見,整個過程是民主、認真、嚴肅的,沒有人拉票。文學界很看重自己的聲譽,不注重物質方面的東西。在評獎方面,你想說服我,得有說服我的文學理由。對作品的不同意見那個時候也有,但不像現在這么多。”
在一次對一部作品的評獎中,評委之間發生了激烈爭論,有幾位評委拍著桌子大聲說:“如果這部作品能評上獎,我們就辭去評委并立即退場!”聽完這幾位評委的激烈言辭后,鄧友梅并沒有當即做出反應,而是不慌不忙地喝了一口茶,然后微笑著說:“我的老年癡呆癥好像又犯了,先休息一會兒行嗎?”既然他這個副主任發了話,大家也只能悉聽尊便。
休息半個小時后,大家再次進入會場,氣氛明顯比此前緩和了許多。鄧友梅掃了一眼會場,語氣溫和地說:“我倒是想明白了,想投票選哪個作品,是每個評委神圣的權利,別人誰也無權反對;當不當評委也是各位的權利,別人當然也無權反對;投誰的票自己決定,當不當評委也由各位自己決定,我一律尊重你們的選擇,但我要申明,瞪眼睛拍桌子是沒有用的!好的文學作品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經得住讀者的檢驗。上午的會到此結束,自愿退出評委的人,下午就可以不用來了。”
結果,下午的評委會一個人也沒少。
(責任編輯/劉大偉 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