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怡敏 陳愛琴
摘 要:在愛德華·菲茨杰拉德的一次譯作中,古波斯詩集《魯拜集》在詩人海亞姆離世數百年后開始熠熠生輝。這一具有現代審美的詩集,蘊含了對人生態度、人生價值的思考。本文從詩集中展現的審美、藝術、人生三者之間的關系,探尋其蘊含的人生論美學影響,并淺析其中的通識教育元素,同時對西方倫理學和美學進行相應的闡釋。
關鍵詞:《魯拜集》; 人生論美學; 通識教育與詩歌文學; 美育
中圖分類號:B83-069?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1-183-002
《魯拜集》由波斯詩人歐瑪爾·海亞姆所作,詩集中展現了對生命意義的追尋與思考,對破解宇宙秘密的渴望,并抨擊了神學對人的絕對統治,強調現實人生的重要性。詩人海亞姆同時還是一名科學家,在哲學、數學、天文等方面頗有建樹。古波斯是當時著名的詩國,但由于天主教在中世紀占統治地位,海亞姆的詩在當時并沒有掀起波瀾。在沉寂了幾百年后,英國詩人愛德華·菲茨杰拉德(Edward Fitzgerald)將其詩歌整理并翻譯成詩集,在西方掀起了一波熱潮,各國譯本相繼出現。此后,《魯拜集》逐漸奠定了其在世界詩歌中的重要地位,成為了波斯詩歌譯本最多的詩集。詩集中不乏對于生命的現代審美的詮釋,這對構建現代美學有著重要意義。
優秀的詩歌教育成為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審美價值、普世價值與生命價值對教學育人有著重要意義1。現代意義上的通識教育自二戰后被提出來,受到了世界高校的重視,成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理念。它強調高等教育要培養“完整的人”,培養“身體內流著人的活生生的生命血液,富有人性魅力”的人,是一個理性與非理性協調發展的人,一個人格完整的人2。由此可見,培養通識教育應該立足于讓“人”去完成其天性的稟賦3。
一、人生論美學與西方倫理學
1.人生論美學的現代理論的形成
人生論美學基本精神追溯于中國傳統美學,由此不斷提煉發展而來,是充滿中國特色的美學學說。而促成其現代理論生成的是西方的美學與人論。一直以來,西方文學給予人的精神以極大的關注,并將其納入科學視野進行研究。西方美學也因此沒有設立專門的人生論學說。
人生論美學所體現的人生之美,即人生的藝術化,不是要把現實變成藝術,而是倡導人生的實踐主體韜養美的藝術精神,從中得到情感、智慧等的潤養。而這一過程又不受困于現實的某一時、某一地,與實踐論美學的內涵有不同之處,但二者并不矛盾。李詠吟(2019)對于人生論美學與實踐論美學之間的關系做了良好的闡釋:人生論美學只是與實踐論美學采取了不同的觀察視角,人生論美學更指向一種人生態度的價值、導向,指向廣義的美的生成4。我們在意識到人生藝術化是一個學術研究問題的同時,不可忽略其極強的現實意義。人生論美學的世俗追求與詩意性追求并不沖突,我們既要追求世俗生活的幸福與快樂,又要追求理想人生的審美自由超越。如果否定了前者,那么人生論美學就失去了堅實的根基;如果只追求世俗生活,就陷入了世俗生活之中,最終失去了人生的正確方向,這同樣是行不通的。因此,精神的內在超越顯得尤為重要。而人類精神的完整性要求在科技探索的同時需要詩性的補充,這就體現出通識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及必然性。
《魯拜集》以其中所體現的現代審美思想為角度,對人生觀、價值觀進行了反思與重建。詩人一刻不曾停歇地思索生與死的關系,生命的短暫與人生的無奈激發了他對現實人生的熱愛,蘊含著深切的人道主義思想。“酒”這一藝術化的形象在詩歌中占據了重要地位,詩人借酒的多種意蘊來傳達自己的哲理思想。無論是醇香的葡萄美酒,還是甘厚的生命酒漿,無不流露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一如詩中:
葡萄美酒,它能以絕對的雄辯,
叫你爭我吵的教派啞口無言;
這至高的法師,能把生活之鉛點化成黃金,
而且在瞬息之間。
2.西方倫理學的發展
西方倫理學主要經歷的三個階段中,規范倫理學占據主流,美德倫理學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元倫理學相對處于弱勢。以規范倫理學為主的西方倫理學揭示了當代倫理學發展的趨勢,這符合當今西方的社會現實。元倫理學的衰落表明倫理學日益關注人類現實道德生活,美德倫理的復興體現了人們對現實道德狀況的超越性需求及人類對道德理想的追求,而規范倫理占據主流說明它更符合現代社會狀況。規范倫理能夠在西方社會統治如此長的時間恰恰源于它們是建立在對現代社會基本特征的深刻洞察這一基礎上的。
中西方倫理學有著某種聯系。正如穆爾教授所言:“西方人正在有意識地把自己的注意引向東方的各種思想觀念及人生態度中去,這對于修正或補充西方倫理思想的各種偏向和不足是極為重要的。但是,那并不是說東方的種種思想就比西方的思想要優越,而是說有必要進行兩者的綜合,因為綜合能使東西方互相啟發。西方人應當注意提高人生的精神,東方人不一定要從西方人那里學習有關人生意義的解釋,但是有必要去學習西方人的滿足人生需求的各種方法。只有那樣,東西方才能最終享受到真實的、完美的人類生活。5”
倫理又與宇宙有著緊密聯系。茫茫宇宙,變化莫測,人在廣闊的宇宙之中顯得尤為渺小。顯然,教會“靈魂不滅”之說是虛妄的,是偽善的。個體的生命時間是有限的,稍縱即逝。而客觀的絕對時間是無限的,永不停歇。宇宙人生的“澄明之境”即通識,其實就是人類的自由之境,這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趨勢。海亞姆有感而發:
當你和我消失在帷幕的后邊,
這世界還將長久地往前推衍;
在它眼里,我們的到來和別離,
像顆小小的石子濺落在海面。
“思想是生命的奴隸,生命是時間的弄人。”莎士比亞的這一觀點正與《魯拜集》表達的生命觀所契合。人生何其短暫,宗教卻還要利用人們對于死亡和未知的這種恐懼感,束縛人的本性與認知。海亞姆在詩集中嘲笑理性,所謂的理性也不過是一種對心靈的束縛。詩中流露出詩人試圖尋找理性答案的迷茫。但海亞姆寫道:
我雖然靠繩墨判斷是非正誤,
我雖然按邏輯區別興衰沉浮,
但是在人愿意探索的一切中,
除了酒我從未深究任何事物。
二、宗教與美育
1.宗教與美育的比較
審美教育意識中不具有宗教的根源,而宗教文化意識中卻具有一定審美根源。宗教利用人們的審美需求,以便更有力地影響人們。宗教與藝術、宗教意識與審美意識可以交織在一起,但本質上是不同的。宗教使用了審美教育的價值,由此來肯定一種超越自然力量的存在。另一方面,審美教育肯定了人本身的價值和意義。宗教和藝術在功能上的相同之處是它們的補償作用。宗教的補償作用體現在讓人對于不滿意的事找到安慰,以非現實的、死后的回報來安撫人。而藝術的補償功能則是去補償人們有限生活中的不足,豐富現實世界的精神,使其充滿智慧。經過對宗教和美育的比較,蔡元培先生得出了研究結論:必須以美育代替宗教。蔡元培先生還提到,宗教中的美育元素既為宗教的一部分,無法成為純粹的美感,因此不能以宗教代美育,而只能用美育代宗教。
2.宗教
海亞姆所處的黑暗中世紀,天主教成為處于統治地位,羅馬教庭成為思想領域的絕對權威。人的一切行為必須符合天主教義。一切背離神學和天主教義的言論和行為,均會受到處罰。各派各教讓人們放棄自由,人的價值卻不斷被貶低。即使是在當時的詩國波斯,對于海亞姆背離“主流意識”的詩不予理解與推崇,這也是海亞姆的詩集沉寂數百年的原因之一。“認識你自己”這一古希臘的格言,被認為是體現了人類的最高智慧。海亞姆在他的詩中強烈地表達了對教義的蔑視,否定了教會宣揚的來世幸福,宣揚現世幸福,戳破了所謂的道德的謊言:
另一個講道:“哦,有好幾位在說,
他揚言要把那些倒霉的家伙
那些他做壞的活計,扔進地獄。”
胡說!他心地慈悲,辦事不會錯。
抑或是直截了當地將矛頭對準泛神論,巧妙地運用陶罐之間的對話來引發人們的思考。樸素的語言中充滿了諷刺意味與質疑精神:
聽見了這話,有個多嘴的東西
想是泛神論者的小罐,
生了氣:“什么陶工陶器的,你給我說說,
哪個算陶工,哪個又該是陶器?”
3.美育
“美育”這一概念最早體現在古希臘學者的思想中,甚至從奴隸社會就開始探討“美”的問題,并產生了卓越的美育思想。古希臘哲人規定:教育的內容除了有科學、哲學、體育以外,還要有美育。德國美學家席勒最早使用了“美育”這一術語。在談及審美教育的目的時,他指出:“有促進健康的教育,有促進認識的教育,有促進德育的教育,還有促進鑒賞力和美的教育。這最后一種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我們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盡可能和諧。6”雖然席勒的美育思想只是由18世紀德國現狀促成的產物,具有一定的時代性。但是由于席勒的目光投射于人類社會,以人為出發點來探討美育的問題,嘗試以美育來實現人的自由。這使得他的美育思想在工業時代歷久彌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深受席勒美學思想影響的蔡元培最早將“美育”一詞引入中國,他在就任北京大學校長所作的演講中投射了對廣大學子的期望:“諸君須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入法科者,非為做官;入商科者,非為致富。宗旨既定,自趨正軌。7”這與通識教育所傳達的全面發展的普遍的教育思想是相符的。
近代不少學者都對人生論美學有了創新性認識。但對人生論美學的自由傳統進行繼承、尋求中西人生論美學的文明互通的理論家則是朱光潛。朱光潛的美育立場一定程度上映射了人生論美學的理論,他的系統美學構想以及對于中西通觀的自由人生的認知,完整構建了人生論美學。他以儒家思想為根基,從整體理解了生命的德行與生命審美,翻譯并詮釋了希臘美學與德國美學,建立了審美與人生自由的文明構建,皆體現了朱光潛對人生論美學的豐富想象。個體的生命活動雖然是短暫且有限的,但人類的生命活動卻是生生不息的。通識教育傳達的理念中包含了對生命的思考:生命雖有限,但人們不斷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彰顯生命的厚度。《魯拜集》中蘊含了感慨人生苦短、馬去馬歸為天理的哲學精神,另一方面又表達了行樂及時、縱酒放歌為寬解的人生態度。
《魯拜集》在英語世界經典重生,其中所體現的現代意識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美的共鳴往往不受時空的限制,本文即從人生論美學這一中國現代美學理論角度探析詩作中所蘊含的人生態度,挖掘其中的通識教育元素,闡釋了其中的人生論美學影響。
基金項目:南京林業大學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2021NFUSPITP0357)
參考文獻:
[1]趙凱.《悲劇人類意識》[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9第十頁
[2]凌繼堯.《美學十五講》[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08
[3]萬俊人.《比照與透析》[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4]朱鵬飛.美學倫理化與“人生論美學”的兩個路向[C]社會科學輯刊,2011年第一期
[5]胡海.人生論美學淵源論要,湖州師范學院學報[C]第37卷第5期2015年5月
[6]李詠吟.實踐論美學與人生論美學建構的公民立場[C]廣東社會科學,2019年第6期
[7]黃杲炘.《柔巴依集 英漢對照版》[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09
[8]閆翠靜.席勒的美學思想及其現實意義[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9][德]席勒.《審美教育書簡》[M]馮至,范大燦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0][日]中村元.《比較思想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46頁
[11]鄭民俠,楊蓉.中國古詩在通識教育中的地位與價值[J]新西部(理論版),2015,(02)
[12]魯杰,通識教育與人格陶冶[J]教育研究,1997,(04)
[13]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J]東方雜志,1917,14(4)
注釋:
1.鄭民俠,楊蓉.中國古詩在通識教育中的地位與價值[J]新西部(理論版),2015,(02)
2.魯杰.通識教育與人格陶冶[J]教育研究,1997,(04)
3.陸胤.從“記誦”到“講授”——清末文教轉型中的“讀書革命”[J]清史研究,2018年11月第4期
4.李詠吟.實踐論美學與人生論美學建構的公民立場[C]廣東社會科學,2019年第6期
5.轉引自[日]中村元.《比較思想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46頁
6.[德]席勒.《審美教育書簡》,馮至,范大燦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63頁
7.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J]東方雜志,1917,14(4)
作者簡介:曹怡敏,2001年生,女,江蘇蘇州人,南京林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學生。陳愛琴,1962年生,南京林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日本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