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珺
【摘要】目的:探究淚道置管術治療淚道狹窄或阻塞的臨床療效。方法:從我院今年收治的淚道阻塞或者狹窄患者中選取41例,均用淚道置管術對上述患者進行治療,然后分析其臨床療效及術中、術后產生的一些并發癥情況及相應處理方法。結果:對上述41例患者(53只眼)均完成了淚道置管手術,經末次隨訪調查發現,共治愈29例(54.72%),有效16例(30.19%),無效8例(15.10%),總有效率高達84.91%。在手術過程中,發現有2只眼淚道結構破壞(1只眼鼻淚管假道、1只眼淚小管假道),1只眼下淚小管裂傷,手術后1只眼球復視、4只眼內眥部磨(2只眼角膜上皮粗糙、2只眼淚阜肥大)、13只眼內眥部癢、19只眼淚囊區疼痛不適、3只眼戴管過程中出現膿性分泌物,2只眼引流管脫出于鼻腔,15只眼拔管仍舊有流淚的癥狀,并對上述癥狀給予相應的處理。討論:臨床上淚道置管術用來治療淚道阻塞和狹窄是安全且有效的,但是術中、術后并發癥較多且頻繁發生,要注意對其進行相應的處理,手術前應對患者的鼻腔進行全面的評估,保護患者的淚小點,盡可能將并發癥的發生概率降到最低,促進患者術后的康復,維護患者的身心健康。
【關鍵詞】淚道置管術;淚道狹窄;阻塞;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77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1)05-0070-02
淚道阻塞和狹窄通常是目前最為比較常見的眼科疾病,由于外傷或者有異物進入導致淚道黏膜發生感染病變,或者患者的淚道發育異常而損傷淚道,導致淚道出現阻塞或者狹窄,通常有淚小管阻塞、淚總管阻塞以及鼻淚管狹窄。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為流淚、流膿等,若不能對其施加有效的治療手段,很有可能引起淚囊炎,給患者造成嚴重的影響。目前治療淚道阻塞或者狹窄的最常用方法是淚道置管術,這種方法具有操作簡單、設備要求低、創傷性小等特點,以往研究對于其治療淚道阻塞或者狹窄的臨床療效報道較多,而對于術中、術后并發癥情況及處理報道較少,本文目的是探討淚道置管術治療淚道阻塞或者狹窄臨床療效及并發癥的處理,研究方法如下。
1 一般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今年眼科收治的41例淚道阻塞或者狹窄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經眼科裂隙燈檢查和淚道沖洗檢查,上述患者均被確診為淚道阻塞或者狹窄,診斷標準詳見表1。排除有眼科疾病史、先天性淚道畸形、鼻部外傷變形,嚴重肝腎功能異常,患有心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患者。上述41例患者(53只眼),其中男21例(29只眼)、女20例(24只眼),年齡24~71歲,平均年齡(48.21±6.12)歲,病程5個月~ 3年,平均病程(5.03±1.98)年,在進行治療前,均與患者及患者家屬進行過溝通,征得其同意,患者治療前簽署治療方法同意書,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1.2研究方法 進入手術室后,讓患者仰臥,然后使用利多卡因和腎上腺素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使下鼻道和下鼻甲黏膜收縮,5min后,用利多卡因對神經進行麻醉,梨狀孔浸潤麻醉,使用淚點擴張器將上下淚小點擴張,探針將淚道阻塞的部位疏通并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使患者淚道保持通暢,用淚道硅膠引流管放置到患者的淚道內,并將金屬探子取出后剪除,從上下淚小點牽拉引流管,使引流管在整個淚道內貫穿,疏通淚道堵塞的部位,通過鼻腔前庭的位置調整鼻腔內引流管的長度并打結留置于鼻腔內,術后為了防止感染,應使用一定量的抗生素進行治療,術后要求患者定期來醫院隨診,引流管可在半年內拔出,并對患者進行為期6個月的跟蹤隨訪。
1.3治療效果評定 ①臨床療效評價標準:參考相關知名學者研究的文獻來制訂臨床療效評價標準,治愈:患者經過治療后,原患病淚道沖洗通暢,治療前流淚、流膿等癥狀也完全消失,有效:患者經過治療后沖洗淚道通暢、或者有一定阻力,流淚、流膿等癥狀明顯減輕,無效:治療后,患者沖洗淚道不通暢,僅有少量水進人鼻咽部,流淚、流膿癥狀無明顯改善,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總人數*100%;②并發癥:對患者術中和術后產生的并發癥進行觀察,并給予及時的治療。
1.4統計學方法 我院在進行數據分析時,應用SPSS 22.0軟件分析,用_x±s表示計量資料,計數資料用[例(%)]表示,當P<0.05時,表示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臨床療效分析 41例患者(53只眼)均完成淚道置管手術,經末次跟蹤隨訪調查發現:共治愈29例(54.72%),有效16例(30.19%),無效8例(15.10%),總有效率高達84.91%,詳見表2。
2.2術中并發癥及處理 手術過程中,有2只眼淚道結構破壞(1只眼鼻淚管假道、1只眼淚小管假道),1只眼下淚小管裂傷,發現后及時對患者給予了處理,詳見表3。
2.2術后并發癥及處理 手術后,1只眼球復視、4只眼內眥部磨(2只眼角膜上皮粗糙、2只眼淚阜肥大)、13只眼內眥部癢、19只眼淚囊區疼痛不適、3 只眼戴管過程中出現膿性分泌物,2只眼引流管脫出于鼻腔,15只眼拔管仍舊有流淚的癥狀,詳見表4。
3 討論
作為一種眼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淚道阻塞和狹窄在中年人群中發病率較高,55周歲以上患者約占發病人群的83%以上,青年患者的發病率要明顯低于老年患者。淚道置管術是治療淚道阻塞和狹窄的常用方法,具體方法是置人硅膠引流管后擴張、支撐及隔離患者的淚道阻塞、狹窄部位及淚囊,同時結合淚道沖洗治療,促進患者淚道的為我修復,并為其修復創造良好的環境。隨著眼科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淚道置管術已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和良好的改進,手術所使用的材料也有了較大的改進,原先的材料主要有馬尾、豬鬃,而現在的置管材料已經變為金屬、乳膠以及塑料,置管工具較之前相比也得到了改進,但是也要注意治療過程中產生的并發癥,應及時給與相應的治療。綜上所述,淚道置管術是目前治療淚道阻塞、狹窄的一種十分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是術中、術后要注意并發癥的處理,術前術后應對患者進行全面的檢查與護理,盡可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術后的康復,維護患者的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 胥利平, 周明, 劉豪杰, 等. 淚道置管術治療淚道阻塞或狹窄的臨床療效[J]. 臨床眼科雜志, 2016, 24(1): 67-69.
[2] 鐘秀華, 張社德, 張天鋒, 等. 硅膠管置人淚道治療淚道阻塞性疾病療效的Meta分析[J]. 中華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 2013, 35(8): 349-352.
[3] 陳丹, 曾憲武, 王靜. 淚道置管術治療淚道阻塞的療效及影響因素[J]. 國際眼科雜志, 2013, 13(6): 1279-1287.
[4] 劉楠楠, 張震, 周佳麗, 等. 順逆聯合全淚道置管術治療復雜性淚道阻塞[J]. 中華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 2012: 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