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明國
摘要:小學階段教育中,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能有效推進素質教育穩步前行,給予學生最直接的關乎于道德和法律知識教育,形成學習能力及素養。分析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現狀,教師應立足小學生學習與成長的實際,明確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深遠意義,探索出創新、更優化的教育路徑,指導學生學好道德與法治學科,養成良好品格素養,知法、守法,做品學兼優的小小少年。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優化策略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階段便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學科教育,能夠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面、向上的思想道德,形成學生法治素養等,對于學生未來良好、健康成長具有重要影響及積極的推動作用。教師充分重視道德與法治教育,從學生學情出發,不斷探索更優化教育路徑,目的在于發揮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積極作用,在教師不懈的教育堅持與努力下培養出更多有思想、有道德、知法守法的優秀學生。
一、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現狀
(一)道德與法治教育重理論輕實踐
分析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現狀,最顯著的問題之一便是很多教師學科教育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卻忽視學生學科實踐能力的培養。如針對“環保”問題的教育,教師常結合教材內容向學生講述當前主要環境問題,如海洋污染、空氣污染等,但環境問題卻沒有良好的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包括“變廢為寶”等有意義的活動,很多教師僅僅向學生講述了知識理論內容,依據教材進行程序化講解,卻沒有帶領學生進行相關實踐。學生對這一部分學習便僅停留在知識層面,無法以道德與法治所學反思當下生活,思考自己或他人在環境問題上是否留心觀察、多注意,為環保做點滴貢獻等。由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缺乏對學生進行實踐鍛煉,學生學科應用能力薄弱。
(二)道德與法治教育忽視興趣培養
任何學科教育教師若注重對學生興趣的培養,都將實現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是嚴肅的,又是溫暖的,其密切貼合小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實際。但教師教育方式單一、固化,忽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由于缺乏學習興趣的推動,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科學習不夠熱情,課堂學習中自然無法投入專注力,對學科相關知識思考亦不充分,難以達到學科教育的重要目的。探尋道德與法治更優化教育路徑,當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在學習興趣激發下,相信學生在學科學習方面能創造更多可能。
二、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的優化策略
(一)注重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育
反思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現狀,教師積極突破傳統、固化教育方式的桎梏,結合教學內容進行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育,使學生學科學習能夠聯系生活實際,以所掌握的學科內容分析社會現象,提高學生思想廣度和深度,實現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要目的。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網絡新世界”為例,教師結合學生學習與生活實際,圍繞本課教育目標,引導學生思考網絡新世界下,對我們學習和生活的益處有哪些?學生思考后暢所欲言,網絡方便購物,足不出戶就能買到生活所需品;網絡有利于學習,利用網絡資源能夠搜集豐富的學習資料,遇到不懂的事物通過網絡能夠查詢,給我們很全面的解釋等。網絡真是個好東西,使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更加便捷、高效。與此同時,網絡也存在諸多弊端,教師引入生活化實例,引發學生反思:一小學生沉迷觀看網絡直播,偷偷背著父母給喜歡的主播刷禮物,短短數月竟花費上萬元。這樣的案例不在少數,教師從道德與法治層面剖析案例,引發學生警醒。我們國家的法律在不斷健全與完善,面對這種情況,平臺已經不允許未成年人在監護人不知情的情況下給主播刷禮物,一旦涉及錢財問題,當立即退還給家長。通過生活化實例教育學生正確看待和利用網絡,杜絕不健康使用網絡等。
(二)信息化滲透道德與法治教育
為探索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優化路徑,教師還應借助信息技術為教育做輔助,豐富教學呈現,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與反思,達到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理想效果。如教師設計微課,學生利用課余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既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家長也能參與到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學習管理中,建立學校與家庭教育溝通橋梁。以“我們的衣食來源”為例,教師在微課中設計情境,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引發學生反思:同學們,衣食住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開始微課前,請你們的家長幫助老師,給你們講一位老人的故事,這位老人叫袁隆平。如今,袁老已離開了我們,他為祖國、為人民所做出的貢獻,值得我們銘記一生。家長將袁老的故事講給學生們,學生會明白珍惜糧食的重要意義。進而開展本課微課教育,待到正式課堂教學,教師根據學生的微課學習情況進行針對性教育指導,優化道德與法治教育路徑,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三、結語
教師深明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要意義,在日常教學中,了解學生學情,立足學生學習與發展的長遠,不斷創新實踐新型教育方式,發揮學科教育優勢,養成學生良好品德素養,使道德與法治教育積極影響學生一生。
參考文獻:
[1]潘秋民.小學道德與法治視域下家國情懷的培養[J].教育研究,2021,4(1):124-125.
[2] 陳思.基于生活化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研究[J].教育研究,2021,3(6):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