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蓮
摘要:初中階段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在這一階段,學生經歷了從兒童步入了青少年階段,在這一階段學生的身體和心理都在發生著極大的變化,因此在這一階段對學生進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而農村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因為多種因素的影響,無法享受正常的家庭關愛和教育,而在家庭關愛和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生的成長和心理健康很有可能遭受周圍不良環境的影響。因此在這一階段進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能夠有效地針對學生在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心理方面的問題進行引導,盡可能地彌補學生在價值觀念或者是個性發展中存在的缺失,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壓力的增加,大部分農村地區的父母不得不遠離家鄉向城市轉移,但是由于多種因素的限制,這部分向城市轉移的父母不得不將孩子留在農村,這就造成了父母與孩子長時間的兩地分隔局面,因而在學生的成長和教育上存在很大的缺失。當學生在生活或者學習中出現一些心理方面的問題時,無法及時向父母傾訴,獲得引導,所以在這一階段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健康心理是農村留守兒童發展的內在要求
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身心本就處在急劇變化的時候,在這一階段急需引起教師和家長的關注,通過有效的引導才能使幼兒掌握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培養好的行為習慣。對于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來說,他們都是由祖輩照顧,在這種情況下隔代教育很容易忽視學生在身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另一方面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祖輩監護在教育觀念,教學引導、心理輔導以及相應的管教過程中也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無法真正地達到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引導的作用。另一方面長期與父母分割的學生很容易缺乏來自父母的關愛,他們的情感是處于匱乏的狀態,因此在心理健康方面更可能出現一些問題。
在調查中發現,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在人際交往、情緒發泄和行為、人生觀、價值觀都與非留守兒童有著較大的差異。尤其是長期的情感狀態的忽視,使得他們敏感多疑,缺少朋友,而對父母的不理解也有可能產生對父母的怨恨之情,甚至是在行為上會產生一定的逆反心理,喜歡和父母對著干,在這種長期不良的心理狀態的影響下,很可能會對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造成較大的影響,甚至是會使學生誤入歧途。因此,在基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現狀和需求下進行相應的心理健康輔導和引導,能夠有效地幫助他們走出困惑,在遇到心理問題時及時找到傾訴的對象,解決問題,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目標,使他們在良好的心理健康的狀態下,一步步走好人生的每一個腳印。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必要補充
對于學校教學來說,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學的重要內容,但是農村地區,雖然也開設了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對留守兒童進行引導,但是從現有的學校教學的情況來看,學校仍舊缺乏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導方向。尤其是對于一些留守兒童來說,他們在生活中缺乏相應的管束和引導,很有可能會存在自制力較差,容易出現一些違法亂紀的情況,但是在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結合的過程中,還有可能因家長無法及時對學生起到很好的監管作用,導致學生出現教育反彈的現象,而這不利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導。所以在這種學校心理健康教學的情況下,如何有效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導是農村學校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關注的重點問題。
三、兒童健康成長是時代發展的現實追求
邁入初中階段的學生,他們正是精力旺盛的時候,也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他們是祖國好未來和希望,他們的心理健康成長關系到學生未來的發展和祖國的發展。因此關注這一階段學生的健康的心理狀態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對他們的成長與成才有著重要影響意義。而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來說,現在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導關系到未來農村人口素質和勞動力的培養。因此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對于學生的成長和學校教育的發展來說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和抉擇。
四、結語
面對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的心理現狀,學校的教學需求以及時代發展的需求,在農村地區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必須引起學校教師的關注。通過有效的心理健康教學活動的引導,使得每一位農村留守兒童即使是在父母遠離的情況下也能感受到相應的教育和關愛,才能促進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 魏章平.農村小學思政教育工作策略[J].科學咨詢,2019(3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