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霞
摘要:幼兒園的教學手段變得越來越豐富,而且幼兒教師都能夠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對各種教學手段進行應用,為幼兒學習知識和發展能力打下了良好基礎,游戲教學法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到了廣泛應用。基于此,本文簡要闡述了游戲的教育價值及其在幼兒園課程中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游戲;幼兒園課程;價值;實現路徑
充分結合游戲是提升幼兒園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因此大多數幼兒園都將游戲作為了主要的教學形式。因此,為了進一步加強游戲和幼兒園課程的融合,促進幼兒園教學效果的不斷提升,非常有必要對此展開分析。
一、幼兒園課程中游戲的教育價值
第一,讓幼兒喜歡上學習。在幼兒園課程中應用游戲,可充分融合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多項教學內容,并將這些內容利用游戲以更生動、有趣的方式傳遞給幼兒,可將幼兒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學習中,并令其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這樣幼兒就會越來越喜歡學習。第二,可提升幼兒教育效果。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無法采用復雜的教學模式,更不能采取說教式教學,否則不僅對教學效果會產生很大影響,而且還會削弱幼兒對學習的興趣[1]。而應用游戲可令讓學習變得更加有趣,而且符合這一年齡階段的發展規律,可讓幼兒在玩中學習知識和發展各項能力,達到了提升幼兒教育效果的目的。第三,可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幼兒在游戲中除了要學習知識,同時也要在一定規則下和小伙伴交流合作,而且利用游戲可引導幼兒對相應內容開展探究,這樣便可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增強合作意識、探究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由此也就達到了全面發展的目的。
二、游戲在幼兒園課程中的實現路徑
(一)完善游戲環境
若想真正體現游戲的教育價值,必須對游戲環境加以完善,讓幼兒年齡特點和游戲環境更加接近,以此激發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完善游戲環境可以幼兒接受能力為基礎,充分利用幼兒園現有的設置和空間,同時將游戲和幼兒園課程充分結合到一起,以此最大化提升游戲效益。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第一是依據游戲完善環境,以“小小繪畫家”游戲為例,應用這一游戲應為每個幼兒提供相對獨立的空間,而且要滿足繪畫必需的畫筆、畫紙等設施[2]。第二是以幼兒園自身條件為基礎應用游戲,如果幼兒園空間較大,那么可分別完善不同教學內容的游戲環境,比如數學教學中“開火車”游戲,如果空間允許可以讓教師扮演火車司機,讓所有幼兒扮演乘客,然后由教師帶領幼兒伴著火車行駛的聲音前進,當教師說道哪個數字時,相應數字的幼兒即可“下車”回到座位。如果幼兒園空間有限,那么可以將數學游戲變為“青蛙跳”,由教師說出數字,然后相應數字的幼兒模仿青蛙跳。通過這兩種方式都可有效完善游戲環境,而且可滿足不同規模幼兒園的需求,實現了對游戲的有效應用。
(二)充分結合幼兒園課程和游戲
幼兒園的教學內容涉及范圍廣、內容淺顯,但其中仍然有一些較為抽象的內容,會對幼兒的理解造成一定影響。對此,可將游戲和這些內容充分結合,在便于幼兒理解和掌握的同時也促進相應技能水平的提升[3]。比如在科學教學中,當教師講解到顏色變化時,由于幼兒對顏色了解非常有限,不能充分理解和展掌握顏色的變化規律,此時就可以將顏色變化和游戲充分結合,比如可為幼兒提供不同顏色的透明卡片,然后讓幼兒隨意組合,幼兒可獨自組合顏色并回答教師的問題,也可以和其他小伙伴進行合作,并將組合與顏色卡進行對比并記錄。接下來由教師帶領所有幼兒玩一個和顏色變化有關的游戲,比如教師隨意說出兩個顏色,由幼兒通過搶答的方式回答組合后的顏色,為了保證游戲的公平性,可以設置一些規則,比如不允許提示,必須在十秒之內給出答案等。這樣即可通過緊張刺激的游戲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顏色變化,達到了通過充分融合課程和游戲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
(三)充分尊重幼兒的需求
在幼兒園課程中應用游戲,切記不能出現完全由教師主導的情況,應將更多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比如可以詢問幼兒都喜歡什么樣的游戲,然后根據幼兒喜歡的游戲與相應課程進行結合,這樣更有利于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4]。另外雖然要為不同游戲設置規則,但設置規則也不應由教師完全執行,也可以積極參考幼兒建議,以此增強幼兒的參與感,而且也會更愿意遵守自己提出的規則,這有利于加快游戲進程,進而達到提升課堂效率的目的。
結束語
綜上所述,正確認識游戲的教育價值,從幼兒角度入手,通過完善游戲環境、結合課程和游戲等方式合理應用游戲,可有效提升幼兒教育效果,并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高翔.游戲的教育價值及其在幼兒園課程中的實現路徑[J].好家長,2019,30(21):63-63.
[2]譚麗.游戲教育價值及其在幼兒園課程中的實現路徑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外語學法教法研究,2018,02(25):248-248.
[3]巴·畢麗克,湯娜.游戲教學在幼兒園學前教育中的應用價值[C]//2019年“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2019.
[4]劉曉琳.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教育價值及實現途徑探微[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9,13(5):8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