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維
教研組是教師教學與研究的基本組織,對于思政學科來說,只有打破現有僵局,致力于先鋒引領、方式教研、過程教研,才能回應新時代的呼喚,以達到提升教師價值認同感、共享思政教研資源,喚醒自覺、專業精神,從而開創小學思政校本教研的新格局。
一、專業“引領”,提升價值認同
為改變現狀,學校將思政科確立為重要學科進行建設,通過專業引領,使學科氛圍發生變化,教師價值認同和育人地位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和回歸。
(一)特級領銜,綻放思政魅力
寧波基礎教育界思政學科特級教師楊翠玉、周漢斌,她們在自己的專業學科孜孜不倦,送教到校制度,讓校本教研活動提升了品質,學員們能不斷改善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追求思政課程的價值。
(二)名優領路,組建學習共同體
鎮海區的名優教師從事思政課教學和研究,學識淵博,理論功底深厚,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中成果突出。以她們為核心,建成集教師培訓、教研、科研等功能于一體的教師合作學習共同體,大大增強專業性的可持續發展。
(三)黨員領航,樹立教研風尚
思政建設不只是教研組的事,學校建立黨組織思政教師培訓工作機制,將黨支部建設成推進課程思政的戰斗堡壘,致力于先鋒引領,推動全體教師將思想塑造和價值引領全面融入教育教學,黨支部從頂層設計的內核上“全程貫穿”,打造思政育人“金課”,不斷培植學生紅色情懷。
二、創新“方式”,增強教研有效性
小學思政教育需要與法律、自然等其它學科的相互滲透,然而這部分老師兼課為主,更不用說能夠經常有效集中在一起進行教研活動。教研共同體的打造必須創新教研方式,開發更多的資源,以增強教研的實效性。
(一)微型教研,高效即時
“微教研”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正規教研活動,是在小范圍、快節奏研討中,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有意識的做好各個階段的“微教研”規劃,建立自己的“微教研”資源庫,樹立并不斷強化“微教研”意識。教研組教師在公眾平臺建立相關文件夾,以便及時把每一次“微教研”相關的音頻、視頻、圖片、文本等內容進行歸類整理。教研組注重隨時跟蹤教師教學疑惑、問題,微教研資源庫專門有微反思、小妙招這一欄,高效即時解決思政學科的教學難題。
(二)跨段教研,多重效應
跨段教研,是指不同學段相互圍繞共同的主題進行交流與合作,就此建立起的跨學段的聯合教研模式。在思政一體化背景下,小學、初中聯合開展了“核心素養視域下法治精神培養”的跨學段同課異構教研活動,旨在探討核心素養視域下如何準確把握道德與法治教育側重點及教學策略,做好小、初學段的有效銜接。本次教研活動主題圍繞“依法參與”,根據小、初二個學段學生的認知規律,分別從依法參與社會生活、依法參與經濟生活和依法參與政治生活三個方面設計并上課。在授課過程中,中學教師看到了小學課堂的活潑靈動,小學教師看到了初中課堂在這兩個學段中間起到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三、著力“過程”,追求專業成長
教研組的教研重心還是著力每一次教研活動的過程,這對與教師專業自覺能力的培養是有極大的助力作用。通過對理論學習、研究實踐、深度教學的研討,積累與沉淀,不斷提升專業發展能力。
(一)首要是學習,提升價值觀
教研組將理論知識學習和觀念教育融入課程,達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成效。教研團隊以“有效的思政教研”為主題進行了研討活動:特級教師周漢斌作報告《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思考》。就小學思政課的重要性、一體化育人與德育內涵發展、探究方法途徑,站在立德樹人的高度用好教材、學科德育與綜合德育協同發展等方面的問題加以闡述,探討了課堂的教學方向,強調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二)核心是研究,探究品質課堂
教師的專業能力,落腳點還是看課堂。一節好的思政課堂,以情感目標為核心,從學生認知角度出發,利用有說服力的數據、形象直觀的視頻,結合學生生活創設教學情境,將課程資源進行有機結合,逐漸形成了階梯教學模式、辯論式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有品質的思政課堂中終身受益。九月金秋,丹桂飄香。浙江省教育廳“百人千場”名師進課堂活動,為校本教研作了很好的學術引領,讓老師們對教材有了更清晰的認識,開闊了視野和思路。思政教研組不斷創新課堂教學方式,通過互助課堂、遠程教學、希沃等軟件拓寬教學途徑,豐富課程資源,并在此基礎上加以篩選、整合,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學習環境。
(三)關鍵看發展,積淀專業成果
教研組建設過程中,凸顯對教師專業能力成長的重視,制定了教師成長的資助與獎勵辦法。每年的一月,教研組都會組織教研論壇——《我的成長》,讓教師談談自己如何飽滿的熱情和專業感召力參與教研活動,在這過程中如何不斷成長,推動教研共同體的發展。
2019、2020年組內教師成長榮譽記錄:
省級刊物發表論文2篇;市、區級學術論文10余篇;
市級科研項目一等獎1項;區級科研項目3項;
執教省級公開課1次,市級教研活動2次;區級思政公開課3節;講座2次;
發展市學科骨干1名,區級教壇新秀1名,校級骨干1名。
【期待】實踐證明,通過創新教研之策,致力于先鋒引領,方式創新和關注過程性的發展,教師參與思政課程的熱情被激發,學生的道德素養不斷養成,促進學生社會化發展,極大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發展。開創辦好思政課、上好思政課、學好思政課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