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趙春艷
摘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離不開法治人才的培養,法學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一批高素質復合型法治人才。我國法學發展的封閉性導致傳統法學教育模式已不能滿足社會對法治人才的需求。法學教育跨學科化需求日益增加,一方面法學的發展需要其他科學的支持,另一方面部分法學學科的發展需要其他學科知識的充實。因此,法學教育需要和其他學科知識交叉融合,強調交叉學科在法學教育中的地位。法學教學要立足中國實踐,以問題意識為導向,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教育模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奠定堅實的法治人才基礎。
關鍵詞:法學教育;復合型法治人才;跨學科;交叉學科;問題意識
一、引言
法學教育具有專業性與時代性的混合屬性,緊跟時代變遷與形勢發展適當適時地對法學教育進行必要的革新,是法學教育的生命力所在。法學教育是我國實現法治國家理想的必要保障,是我國法治建設的必然要求。法學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專業素質高、綜合性強的一流法治人才。目前,我國法學教育存在市場需求和人才供給不對稱的現象,關鍵原因在于我國法治人才培養模式已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法學教育還存在一些不足,如法學學科結構不合理、學科體系不完善、新興學科開設不足、學科交叉融合不夠、知識容量需要擴充等問題。盡管當前的法學教育對現代變革進行積極回應,但以交叉學科和跨學科為主題的現代革新仍然較少,沒有突出現代法學教育的范式轉向。進入新時代,我國需要大批既具有法律專業知識,又具有行業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要實現法治人才的多元補給,離不開在法學教育的革新。
二、當前法學教育面臨的挑戰
(一)法學教育的封閉性
傳統學科教育立足于學科的分割建制,專業劃分走向精細化,其結果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學科專業相對“隔絕”,客觀上導致知識的“割裂”,法學教育作為專業學科的一種,自然也逃不出學科分割、專業劃分的宿命。有學者指出,我國目前的法學學科體系仍是在蘇聯影響下形成的以部門法為劃分依據的體系結構,該學科結構比較符合改革開放初期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但較為穩固的部門法格局和學術研究陣營對法治實踐中重大急迫問題的回應無疑缺乏靈活性與前瞻性。此種學科體系的發展結果必然導致法學教育的單面性,法科學生的知識攝入不但僅局限于法學知識,甚至僅局限于某一部門法知識。然而,眾所周知,隨著社會的快速變遷,社會形態的復雜化要求學科知識相互貫通、交融,方能有效解決復雜的社會問題。法科學生知識結果的學科化、甚至部門法化,必然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
(二)法學的跨學科化需求
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和社會變革的推動,學術創新和學科發展的新趨勢必然是學科融合、學科交叉、學科重構,研究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是解決國內外重大復雜問題的新突破點。首先,法學發展需要其他科學的支持,在法學和其他科學的交叉融合過程中,法學研究的范圍和領域得以拓展,法學研究方法得以豐富,法學理論資源得以充實,法學學科結構不斷完善。其次,部分法學學科需要其他學科知識的充實,進入新時代,全方位、多角度能力的培養,才是法學教育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法學人才不僅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還應掌握法學學科以外的其他相關學科知識,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法治時代的發展。
(三)法學教育缺乏實踐性
我國法學教育經歷了從恢復走向繁榮發展的過程,為國家培養大批法律人才,成為法治建設的中堅力量。目前我國法學教育發展已步入最大的“瓶頸期”,即“缺乏實踐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法學學科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法學教育要處理好知識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關系。要養成良好法學素養,首先要打牢法學基礎知識,同時要強化法學實踐教學。”但當前的法學教育過度強調理論知識,不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對實踐教學環節的強化訓練,導致法科學生接受系統性法學教育卻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究其原因在于我國長期堅持專業型教育模式,此種模式的特點是法學教育核心是傳授理論知識,法學教育基本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基本法律知識、培養法律思維,卻忽視法學學科的社會實踐性特征,導致理論色彩十分濃厚的法學課堂與社會嚴重脫節。
三、法學學科的走向從“隔絕”邁向“交融”
(一)法學教育需要和其他專業知識融合
跨學科是指通過整合多學科專業知識解決單一學科難以解決的問題,核心是知識的整合,其過程需要多學科跨越知識邊界主動作用,目標是培養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視角看待事物,形成鑒別、比較、聯系、綜合等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一名合格的法律人不僅要掌握法律專業知識,還要具備其他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才有可能處理好不同專業領域的案件。隨著跨學科化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發展,我國部分高校已開始重視跨學科化在法學教育中的作用,但僅部分高校的研究和培養還不夠,需要更多的高校參與到法學教育跨學科化的人才培育隊伍中。
(二)法學教育跨學科化的實踐路徑
第一,堅持政策導向,切實推進政策落實。早在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相關法律部門就已認識到,只有具有寬口徑、復合型、外向型的知識和能力結構法治人才,才能滿足社會對高素質法治人才的需求。2010年,國家教育規劃綱要明確將擴大復合型人才規模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重點,2018年頒發的《實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中再次強調,鼓勵高校開設跨學科、跨專業新興交叉課程,組建跨專業、跨學科、跨學院教學團隊。當前的重要任務是切實推進上述政策的落實。第二,加強跨學科學術團隊建設,探索跨學科職稱、績效評價體系及人員流動機制。設立跨學科研究平臺與跨學科聯合教師職位,建立跨院系、跨學科的長期聘用和晉升評價機制,使原本隸屬于院系“縱向結構”中的研究人員能夠在跨學科平臺中自由流動。第三,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跨學科教育模式改革的可行性。打破學科教育壁壘,調整優化課程體系、開發建設一批高水平的跨學科綜合性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培養具有復合知識、能力與素質結構、善于運用創新科學思維的創新人才。
四、現代法學人才教育的走向從“專業”邁向“復合”
(一)交叉學科在法學教育中的重要性
如若把現代法治比著是一門調整社會關系的技術,只有法律精英才能滿足其專業性、綜合性及追求正義公正的崇高性要求。為應對現代法治社會對復合型法治人才的需求,交叉學科已然成為法學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發展交叉學科與是當今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是現代法學教育創新發展新的增長點。2018年頒布的《實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強調鼓勵高校開發開設跨學科、跨專業新興交叉課程、實踐教學課程,鼓勵高校編寫出版一批具有創新性、交叉性的教材,實現跨專業的師資交叉、資源共享、協同創新。在學科相互交叉、滲透的推動下,一批新的科學前沿和方向正在迅猛發展。
(二)科學設置交叉學科,促進法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
合理的課程體系是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奠定堅實專業素質的基礎。科學設置交叉學科,確立交叉學科在學科目錄中的地位,既有利于鼓勵跨學科門類和跨法學一級學科的交叉學科發展,也有利于促進重點領域、新興領域的交叉學科發展,為法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研究開辟新的通道。課程作為交叉學科在本科人才培養中的歸結點,要真正發揮其作用,需要從人才培養的整個流程的整體予以保障。首先,人才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的“憲法性”文件,人才培養方案理應保障交叉學科課程的正常運作;其次,課程內涵建設是本質保障,要做好課程內涵保障,避免出現學科上的簡單拼湊,更不能以方法上的改變替代內容上的交叉融合;再次,授課教師隊伍是樞紐保障,不能按照傳統課程標準來要求交叉學科課程的授課教師;最后,課程方法與手段是運行保障,如模塊化教學、項目式教學以及新穎的實踐教學手段必然帶來課程運行上的新沖擊。
五、法學知識的實踐走向法學教學的問題導向
(一)立足社會實踐,樹立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是推動科學研究的原動力,法學教育之根本目的在于解決中國發展所面臨的現實法治問題,立足中國實踐,是現代法學教育變革的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哲學社會科學要堅持問題導向,回應時代呼喚,研究我國發展和我們黨執政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有效辦法。”因此,法學學科要以問題為導向,建立回應中國問題與現實急需的法學知識體系,關注現實急需的社會領域,大力發展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學教育模式。
(二)打造校內外協同育人基地
打造校內外協同育人基地是時代要求,法學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學科,實踐教學的相當部分是在校外實踐基地完成的,因此,要充分利用社會實踐資源,構建由法律實務部門和企業等多元主體參與的協同育人生態環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打破高校和社會之間的體制壁壘,將實際工作部門的優質實踐教學資源引進高校,加強校企、校地、校所合作,發揮政府、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企業等在法治人才培養中的積極作用。”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思想,2018年頒布的《關于堅持德法兼修實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中提出要“完善協同育人機制,構建法治人才培養共同體,培育一流法治人才,為全面推進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的關鍵,在于立足中國實踐,以問題為導向,構建以高校為核心、以法治實踐部門為共同責任主體的“法治人才培養共同體”,形成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共建共贏的法治人才培養工作體系,大力推動法治實踐部門深度參與到法治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當中,培養出滿足法治實踐需求的高素質復合型法治人才。
參考文獻:
[1]付子堂.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學學科體[J].中國高等教育,2020.NO.(10):17.
[2]馬懷德.法學教育法治人才培養的根本遵循[J].中國黨政干部論,2020.NO.(12):52.
[3]楊宗科.習近平德法兼修高素質法治人才培養思想的科學內涵[J].法學,2021.NO.(1):6.
[4]柴榮.論中國法治思想與法學教育的發[J].當代中國史研,2010.NO.(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