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芳麗 劉芳
摘要:心理健康是幼兒健康、快樂生活的基礎,如果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夠先于知識教育開展,那么會導致幼兒的生活以及園內接受教育時,受到一定的影響和限制。因此,幼兒教育工作者,不僅僅要在知識的傳授方面,給家長遞交一份滿意的答卷,還需要重視幼兒的身體健康發展,更需要解決幼兒的心理教育問題,從而促使幼兒更加積極健康的成長,此文就當前我國幼兒園的心理健康教育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探索相應的解決途徑,從而為幼兒園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發展貢獻力量。
關鍵詞: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新一代的幼兒決定了國家的未來的發展與進步,幼兒人數的增長使得對幼兒教師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一些幼兒園在進行幼兒教師海選時,不會將教師的心理教育能力作為招聘以及海選的必要條件,而是以教師資格證書等作為考核的重要環節以及關鍵點,因此,要想使得不具備心理教育素養與能力的幼兒教師,對幼兒開展素質教育,顯得相對比較困難。
二、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實施中存在的不足
(一)缺少優質的心理教育教師
當前,幼兒園的建設,主要放在了園內的設施以及外部環境的布置與裝飾品的選用方面,對于教育內核的提升卻相對較小。尤其在幼兒園的人才隊伍建設中,教師人才從業流動性大。且對教師的心理理論知識不會做具體的考核以及要求,導致了教師在面對幼兒心理健康問題時,不會從心理教育的角度以及教育學的視角進行教育,使得幼兒的心理教育效果不顯著,通常會出現“舊病復發”的現象,對幼兒教育以及建設成果較差。
(二)教育方式欠缺
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與牽制,一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因為大多數家里只有一個孩子,所以家長對孩子比較溺愛,面對孩子的不足和問題,更多的解讀為“可愛”,舍不得對其進行嚴加管教,因此,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長不僅心理健康教育認知欠缺,同時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低。在家校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也沒有得到應有的提升與重視,從而忽略了教師對幼兒的心理教育,容易導致幼兒錯過心理健康教育的黃金期,不利于幼兒的健康成長與發展,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問題容易出現心理承受能力差,與意志力薄弱的問題。
(三)將幼兒的心理問題與成人化教育混為一談
大多數幼兒教師在進行幼兒教育工作時,及時面對需要解決幼兒教育問題,因為教育認知以及心理教育書籍閱讀量少,未能夠充分的認識到幼兒心理教育的意義與價值,參考成人化的心理問題處理措施將其進行處理,缺乏專業有效的輔導策略,從而使得幼兒的心理輔導錯過最佳接受教育的時期,導致幼兒的心理教育發展嚴重受到阻礙。
二、解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提高教師的心理教研水平
教育工作的開展,主要的作用力還是來自于教師,幼兒園的教師教學負擔較輕,有大量的時間進行書籍的閱讀與探究。然而,不是所有的教師都具有心理教育研究的興趣點,所以,幼兒園管理者需要充分的意識到這一問題,然后從實際情況進行出發,制定相應的心理教育課題,讓教師依照幼兒存在的問題,對其進行研究,探析;通過教育論壇、參加研討會、接受心理教育培訓等途徑,提升幼兒教師心理教育水平,在教學開展中,實現最大化的心理教育成果。
教學案例一,具體的實踐步驟從對幼兒的年齡段分層教育開始,比如以3-5年級為例,這個階段的幼兒主要的心理教育側重于以下方面:幼兒與父母的分離、幼兒的獨立教育、自信心培養教育、以及分享心理的培養等,當幼兒的心理發展通過正確的教育理念,出現比較大的飛躍得到正確引導時,幼兒更愿意適應幼兒園的環境,喜歡上幼兒園的生活,遇到問題時也更加的懂得調節自我的情緒。以上為教學參考點與原則,依照小班、中班、大班的不同心理教學設置,進行心理教育研究,從而以心理教育研究,促進幼兒的教育水平發展的更為快捷與迅速。
(二)將心理教育與體育教育結合起來
體育是一項以身體鍛煉,促進心理建設的教學項目。在針對幼兒進行心理教育的過程中,可以結合幼兒園的體育項目進行教育融合。比如,以老鷹抓小雞、足球分角色比賽、拍手操等體育項目活動,促進幼兒通過體育教育,可以在心理中參與與合作的意識,實現合作、學習、共享的心理建設需求。這樣的教學方式,在日常的學校活動中,幼兒人際交往環節,想到的不僅僅是如何守護自己的玩具,獨占所有的東西,而是能夠以玩具互相玩;好吃的一起分享的心理進行人際互動;遇到不開心的事情也能夠叩擊心扉,打開自己的心扉與他人進行交流溝通,使得情緒可以更好的流動起來,愿意通過交流解決問題。
(三)自信心培育
自信是伴隨幼兒一生發展的一項技能,也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心理需求。幼兒總是希望自己在學習與生活中,可以更好的展現自我,得到他人的認可。但是,也會因為園內的學習活動不理想等因素,導致幼兒的自信心受到限制與打擊,使得幼兒的情緒低落,影響自信心。因此,在面對幼兒心理建設中,教師應當教育幼兒在出現問題時,如何實現自我情緒復原,學會培養自信,激勵自我進行心理教育與心理建設。
總結
幼兒的心理教育不僅僅與家庭關聯,還與幼兒園的教育發展有關,因此,在面對幼兒教育中,教師需要從家庭教育找到根源,以整體培育為目的,以個體差異化為研究對象,進行有效的心理教育滲透,讓每位幼兒的心理都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以及呵護中,健康成長,變得陽光、平和、友善。
參考文獻:
[1]曹鳳儀.愛心、真心、熱心--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探討[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9:37-37.
[2]馬彩云;祁志山;.農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J].學周刊,2019:174.
[3]許國英.淺談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J].讀與寫,2018:228.